
入秋該貼秋膘了,多吃高蛋白牛排,娃的抵抗力會更好,11號給大家組了非常划算的好肉專場,眼肉,菲力,牛肉餅都是好價,還有0元送冰櫃和免單哦。
預約起來,開場福利不錯過👇

前些天,有個大V分享了一件事,讓我直觀感受到「資訊繭房」。
他和女朋友在某短影片平臺看同一個情侶吵架的影片時,發現不同賬號看到的評論區是不一樣的。
男生看到的排名靠前的評論,都是站在男人的立場。而女友看到的排名靠前的評論都是站在女方的立場上。
原來評論區早已不是按點贊數來排序,而是按性別。

很多人驚呼:原來男女對立真的可以靠人為製造。
其實我們再認真想想,小到用蘋果手機還是用華為手機,大到父母和孩子之間,我們每個人可能被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和觀點都不一樣。
女人在抱怨男人,男人在提防女人;
孩子在抱怨原生家庭,父母在訴說孩子不孝。
現在的網際網路真的太可怕了,它會根據不同性別、身份、喜好等,給我們推送不同的內容,再根據我們更個性化的差異,繼續給我們推送不同的評論和觀點。
而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趕上網際網路時代爆炸性發展,有太多太多的隱患值得我們這一代父母思考。
恕我直言:玩不過演算法的孩子,未來只能被演算法玩。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現在的孩子可能會越來越極端。
回想起我們這一代人的資訊輸入都屬於比較被動的。
我們小時候看的電視、報刊雜誌欄目都很豐富,不管什麼型別的內容都接觸得到。
但我們的下一代從出生就是在“傳媒已死”,被演算法量身打造的世界裡。
之前有個老師發了一個帖子討論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裡面提到了一個“SB共振理論”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老師說道:
“以前可能方圓十公里就一個SB,但是現在北京的SB,上海的SB,廣州的SB就可以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共振出資訊繭房,然後創造出更大的SB。”
當我們和周遭一百個人的意見不一樣時,我們左看看右看看沒人跟我們觀點一致,可能就會發覺:哦~可能是我錯了。
可當周遭這個數字擴大到一萬個時,我們就有可能碰到一百個跟我們想法恰好一致的人,大家抱團取暖後認為:哦~看來不是我的錯,是這個世界錯了。
不管你此刻的想法多麼極端,總是能在網際網路找到自己的舒適圈,在這個圈子裡你認同我、我認同你,永遠接觸不到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讓人喪失這種自我糾偏的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裡久而久之,人就會覺得自己正確無比,變得越來越封閉狹隘。
更可怕的是,這種封閉和狹隘還容易讓人進入到攻擊的狀態。


在資訊爆炸時代,沒有思辨能力,很容易被人洗腦、PUA,被詐騙,被忽悠。
如何對抗手機給孩子帶來的這些負面影響?
這就不得不提到包爸談過的學校沒教,但對社會特別有用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
不想看文字版的可以直接看看包爸的影片分享:
歸納總結一下,就是以下三點:
1、要教孩子學會使用獲取資訊的工具
像搜尋引擎啊,百度呀夸克呀,包括現在大家都在討論的ChatGPT都可以從現在就開始讓孩子用起來。
之前看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時看到印度篇時特別有感觸,他們把網際網路看成一種資源,從小培養孩子如何透過搜尋引擎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從而完成自我學習。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很自然地就能透過自己的思考完成對資訊對錯的篩查能力,這和每天刷影片被動接受資訊差別可太大了。
2、要拓寬自己的交友渠道
包爸經常說一句話:
如果你聽到的話都差不多,說明你得拓寬自己的圈子了。
人的觀念的最終形成更多是透過身邊的人內化而成的。
俗話說得好,人以群分,同一個圈子裡的人觀點很可能大差不差都是一致的,只有跨過不同的圈子我們的資訊才會更豐富和立體。
我們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和自己班裡的同學交朋友,還可以跨班、跨年級交朋友,甚至可以鼓勵他們跟老師交朋友。
讓孩子拓寬自己的交友渠道,多認識認識不同圈層的人,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從不同人群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3、要有花錢購買資訊的意識
這個點可能孩子小的時候用不上,但父母可以一點點滲透這個觀念。
現實生活中,讀書受教育、加入一些社群組織、加入遊學專案等都可能要花一筆大錢,但是這種是必要投資,千萬不要摳摳搜搜的。
別看這一時花費高,但相比你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的資訊和開拓的眼界和格局,這點錢價效比太高了。
今天就分享到這了。
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孩子有不斷更新、不斷進化的能力。
同意我的觀點的話,留言說說你在這方面為孩子做了哪些努力?
對了,再安利一波包爸的影片號。

跟著我,咱們陪著孩子一起開啟,一起成長,一起面對新世界吧。

關注我,跟包媽一起輕鬆育兒

關鍵詞
影片
資訊
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