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件事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討厭”你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提問: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厭惡”父母?
回答令人心酸:
總是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然後各種管束、不停地批評,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不允許孩子表達孩子自己的喜歡,一定要以他們為中心;
傷心了,他們只會說“小孩子有什麼煩惱”;考不好也會說“這麼笨,以後怎麼辦?”這樣的孩子心中怎麼會有愛?
沒有天生就討厭父母的孩子。
錯位的愛,才會讓孩子收起心中的感恩之情,然後用冷漠去對待父母。
尤其是父母做了這6件事,證明你的愛正在錯位,孩子會讓他越來越討厭你。
01
愛爭對錯的父母
讓孩子輸掉自主權
有網友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女兒去買衣服,媽媽看中一條裙子,想讓孩子試試。
可是女兒並不喜歡。
被拒絕的媽媽將女兒罵了一頓,逼著女兒買了一件不喜歡的衣服。
結果女兒委屈得默默流眼淚。
很多陷入親子關係的怨恨、衝突、苦惱,都是因為父母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來:
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和孩子爭吵不休;
安排一件孩子並不願意的事,還不允許孩子去反駁;
用權力以此來告訴孩子:你必須聽我的”。
這樣的爭論,就像一場關於“權力爭奪”,讓親子關係陷入“雙輸”的局面:
父母認為:我是父母,你當然應該聽我的安排。
孩子認為:我有自己的思想,我要自己做主。
處於弱勢地位的孩子,因為被迫輸掉權力,他們就會出現“報復行為”:
·3-6歲的孩子,頂嘴:不聽父母的話。
·8-10歲,言行上的憤怒:或者打碎東西、摔門、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以此來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他們會說:
“憑什麼都聽你的?”
“我就喜歡這樣。”
“不要你管,你很煩。”
再嚴重一點,孩子就會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沉迷遊戲等不良行為。
弗洛伊德說:
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他戰勝父母的過程。所以,如果你執著於是非層面的權力鬥爭,結果父母必將是慘敗。
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專制,所以真不能總是執著於一個問題的主動權。
有些事情,父母需要“讓一讓”給孩子一定的掌控感,他才願意和你親近。
多給孩子允許,孩子的自主感才能發展出來,孩子的天賦也才有可能發揮出來。
02
總是對孩子說“我是為你好”
讓孩子逃離你
你是否聽過類似這樣的話: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你聽我的,按照我說的做,絕對不會害你;
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了讓你以後好好做人,你怎麼就不懂呢?
……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孩子聽了無數遍,卻也被摧毀了無數遍。
因為,父母口中的“好”有“潛臺詞”:
孩子小,我可以替他決定,他不能反駁;
我對他這麼好,他應該要聽我的,不聽我的,就是他不孝。
父母如果以“愛”和“付出”的名義,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感到內疚和不安,從而不得不順從他們的意願。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道德綁架,它所含射出來的定義是:
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和期待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主權;
父母對孩子能力弱化,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會有壞的結果,以及對孩子價值感的貶低。
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痛苦而壓抑,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會慢慢選擇逃離父母,從而討厭與父母相處。
“我都是為你好”,是親子間最毒的藥!
有人說過:唯自信者,才能他信。
父母應該是孩子能量的賦予者,給孩子的應該是愛與力量。
所以父母要給足孩子信任與自由,才能培養出並肩同行的孩子。
03
哄騙孩子
讓孩子失去信任感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是:童年時,父母未兌現的承諾是什麼?
網友的回答很扎心:
我爸跟我說上初中前的暑假帶我去廣州旅遊,可是直到我大學畢業,他還沒帶我去過,所以我不相信他說的任何話;
初三那年答應我考上重點就去揚州玩,拿到成績單興沖沖等兌現,得到的是輕描淡寫一句“下次吧”。後來,我和朋友遊覽了很多山河,唯獨不再想去揚州;
小學五年級,參加了英語競賽,爸媽說考區域第一就給我買腳踏車,然後我考了區域第一,父母卻說:你讀書天經地義,需要什麼獎勵,我都沒要你給我辛苦費。從那時候就不咋聽父母話了,反正他們也不會兌現承諾。……
我們發現,當父母對孩子承諾,孩子滿懷期待地去努力,父母卻食言時,就像一盆冷水似地澆滅孩子的所有熱情。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出爾反爾的父母,很容易養出有精神病的孩子。
因為:欺騙式育兒會讓孩子積攢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他們會覺得:父母不愛我,不被重視。
然後內心備受折磨而出現自卑和抑鬱的情緒。
同時,孩子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感:總覺得,反正父母答應我的也做不到,我也沒必要去努力。
每個孩子都討厭不守信的父母。
你對孩子撒一次謊,孩子都會用終生來治癒。
04
總想去控制孩子
“殺”死了孩子的自由
一個女孩說:自己有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
在家裡,每次父母吵架,母親從來沒有低過頭。
讀書時,母親逼她跳舞,就算她故意剪掉舞蹈服,母親也不肯放過。
初中時,有一個玩得特別好的朋友,就因為成績不好,就被母親逼著斷交。
平時還不准她待在房間裡,只要不是寫作業,她就必須在客廳待著……
她說:
我的母親,她的大腦像一扇密不透風的門,將一切與她三觀不符的觀念決絕地拒之門外;
整個青春期我都活得特別窒息,總覺得這條生命是她的。
看了她的故事,我明白了孩子在成長中最討厭父母的樣子就是:什麼都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父母太過強勢,就會變得專制、沒有“情味”:
對孩子說話語氣充滿命令;
不太會詢問孩子的意見;父母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把自己的情緒看得很重要,一切讓自己不順心的事,都是孩子的錯……
這些行為,明面看是父母自私,內裡卻是在把孩子向問題孩子的方向推進。
美國作家愛德華說過:
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當一個孩子沒有自由、沒有思想、沒有掌控力的時候,他的內心會變成:
一種自卑又壓抑的人,但凡抓住一個機會,就逃得遠遠的,再也不想回家;
另一種是心生怨恨、偏激叛逆,和父母對著幹,變成父母眼中的“壞孩子”。
如果孩子的自由被父母“殺掉”,他的人生將會一片黑暗。
05
經常數落孩子
讓孩子失去價值感
一個得了三年重度抑鬱症的男孩,他的患病誘因是:父母的指責太多。
上學時成績稍有波動,父母就罵他不努力、沒出息。
生活裡的各種小事,像衣服沒疊好、東西沒放對地方,都可能引來父母的一頓嘮叨指責。
長期這樣,男孩心理的壓力就被膨脹得越來越大,最終陷入了重度抑鬱。
男孩說:我一聽見父母說話就害怕,很多次我都想用膠帶粘住他們的嘴。
為什麼孩子會如此討厭這樣的父母?
因為教育中不斷充斥著謾罵、數落、否定和貶低,其實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壞情緒倒給孩子,然後帶給孩子的是“三重傷害”:
1、傷孩子的自尊心:
有研究表明:自尊心是克服消極因素,自覺抑制不良言行的精神力量。
當父母貶低、數落,就是在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讓他無法在別人面前抬頭。
 2、讓孩子沒有價值感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的,如果總是否定孩子,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的。
3、孩子也會變得愛發脾氣
當父母數落得多了,孩子只能被動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也無法對這些行為作出反抗時,就會用消極、逃避、憤怒的方式做出反抗。
最後陷入無盡的內耗,然後倍感孤獨。
06
敷衍孩子
讓孩子關閉心門
我們身邊總有不少這樣的父母:
孩子說“我好累”時,他們會說“小孩子有什麼可累的,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你還有臉叫苦?”
孩子想聊天時,父母聽著,卻只會說“嗯、好的、知道了”等簡潔的語言。
這樣的父母,看似是在回應孩子,實際上缺乏共情能力,它就像一場“無聲的暴力”,不知不覺中在傷害孩子。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經就講到過一個男孩。
這個男孩帶著深深的不安和絕望走進諮詢室,卻說不出父母有什麼不好的,可是他的話很戳心。
他說:我父母不打我,但是他們卻很“暴力”,我總感覺他們在用一把“鈍刀”在我身上不停地劃,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卻很真實。”
無聲的傷害比暴力對人的傷害更大。
因為父母的每一次漠視,都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
沒有與孩子同頻道的交流,孩子便會關上心門,他會覺得:父母離我很遠,我很孤獨。
慢慢地他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與你交流。
有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詞叫:“移情式聆聽”。
指的是:父母學會換位思考,與孩子交流,把重點放在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上。
比如:
當孩子和你分享快樂時,認真傾聽;
當孩子和你訴說痛苦時,去接納,並積極回應。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是愛我的”。
父母應當學會轉變角色,從監督者變為傾聽者,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讓孩子感受到愛與被重視,他才會用心去愛你。
07
在《養兒育女中長大》這本書裡有這麼一句話: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
父母的愛藏著孩子一生的認知和命運,也蘊含孩子的災禍福祉。
在教育路上,父母要愛孩子,更要及時自省。
讓孩子反感的事,請以孩子意願為先,他會覺得被愛;
讓孩子感興趣的事,我們就去尊重,讓他有價值;
孩子做錯的事,我們引導他糾正行為但不否認孩子的品格,讓他感覺被接納。
父母與孩子,雙方有著強烈的血緣紐帶,我們要給這份關係賦予意義,那就好好去愛他。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山姆同款斷貨王!
鹹香酥脆,滿嘴肉香,
買到全靠運氣!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