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暖心
網上一位博主問: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仇視父母?
她說,一週前女兒放學回家,突然把自己的獎狀、書都撕碎了,然後對她冷暴力,說話也冷言冷語的。
她問女兒“怎麼了”,女兒就大聲呵斥她“不要你管”。
她是一位單親媽媽,為了彌補女兒缺失的愛,她總是寵著女兒。
但是,上次女兒回學校前因為想和同學去KTV,被她拒絕後,
女兒耿耿於懷了很久。
這次放假回來,女兒對她始終冷言冷語,連“媽”都沒叫。
博主說:為什麼費盡心力寵大的女兒,一件事沒滿足她,就對我這麼冷漠?
其實,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常見。
有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可是孩子卻對他大吼大叫。
有些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卻覺得理所當然。
有些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可是孩子依舊對父母不熱情……
為什麼現在的親子關係這麼難?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孩子和你不親,對著你發脾氣,冷暴力,其實就是父母的方式不對。
心理學上有4種被稱為“毀滅孩子”的親子關係:情感操控、情緒宣洩、剝奪自主權、包辦替代、過度保護。
尤其摧毀孩子的這12個字,“想不開、拎不清、捨不得、穩不住”,90%的父母都中招了。
01
想不開
什麼都要管,剝奪孩子的自主權
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博主的控訴,她說:我媽給我制定軍事化的規則,讓我時刻想逃離。
晚上9點前必須回家,不能和朋友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要學會做飯、洗碗,早上8點必須要起床;經常沒收手機,不讓玩遊戲,不能點外賣,房間不能鎖門……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窒息。
有些父母,錯把控制當愛,不僅“綁住”孩子的雙手,時刻“勒住”孩子的成長。
尤其是父母的這些行為,很難讓孩子快樂起來:
·與孩子的穿著“較勁”
總覺得孩子穿什麼應該由自己說了算,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孩子會生出“我就不聽你的”的負面思維。
·總害怕孩子揹著自己學壞
不讓孩子關門,阻止孩子和朋友玩,去遠一點的地方還要跟著,挫傷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反感。
·總喜歡窺探孩子的隱私
在家裡安監控,經常用各種理由看孩子手機,進他的房間,激發孩子對自我的保護欲,然後對抗父母。
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想不開”,把孩子框在父母的思維裡,掌控著孩子的一切事物。
最終,把愛變成對孩子的精神“捧殺”,讓孩子失去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被管得太嚴的孩子,既要依賴父母,又痛恨沒有自由的成長,最終在乖巧與叛逆之間不斷地掙扎無力中放棄了成長。
宋明妮老師在《育兒的邏輯》一書中寫道:
愛和尊重有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就是關注對方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的想法,而不是以愛的名義發揮控制慾。
好的教育,其實是與孩子適當保持界限感:
尊重孩子的思想,不隨意評判孩子的好壞;
尊重孩子的自由,給他一些獨立空間,做到“放手但不放任”。
父母要做放風箏的線,讓孩子不斷地飛出去,在最大程度上享受自由。
02
拎不清
什麼事都替孩子做,切斷孩子的“翅膀”
在《敞開心扉的少年》中有一位媽媽,事事都要替孩子代勞。
喂孩子吃飯、替孩子刷牙、幫他穿衣服;上學的路上背書包,寫作業幫他準備筆和本子。
她每天像保姆一樣伺候孩子,而孩子全程連手都不用伸。
因此,孩子8歲了至今不會穿衣、繫鞋帶,一點生活技能都沒有。
孩子自己都說:“爸爸媽媽不在,我就做什麼都不行。”
孩子的成長,需要去經歷,去做一些除了學習以外的各種技能。
很多父母拎不清自己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
總覺得: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什麼都想替孩子做,就是愛。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則進一步指出:
父母過多參與孩子的活動會破壞其行為發展,讓他們在延遲滿足、自控力、專注力等方面表現更差。
我們經常看見這樣的新聞:
初中生還不會剝雞蛋;
大學生因為自理能力太差被學校勸退;
上了大學還將衣服拿回家洗……
父母用100分的付出養育出的孩子,並非全能,反而會養出對父母“絕對依戀”,喪失獨立自理能力,讓孩子脫離了父母之後,變得無能。
好的孩子是需要不斷的動手能力,去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4萬多名家長和孩子進行了家庭教育狀態調查,發現:
家長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成績優異的比例為86.92%;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孩子成績優異的比例僅為3.17%。
只有讓孩子參與生活,他的各方面能力才會優於常人。
生活中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可以穿衣服了,父母就在孩子的生活中慢慢當一個甩手掌櫃。
孩子願意做家務,家長就健康引導孩子慢慢做好。
作業、學習都讓孩子去主導,有困難才坐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做。盡力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就必須他自己去做,父母只能提供情感支援。
拎得清責任的父母,才能慢慢引導孩子長出自己的能力,活出自己的自信。
03
捨不得
將孩子泡在蜜罐裡,斬斷孩子的耐受力
一位網友發了一個段子:
孩子8歲時,給自己倒開水,媽媽擔心燙手,立馬上前來擋住危險。
10歲時想坐公交車,媽媽卻說“車上太擠,很容易被推倒,不能坐。”
15歲時,孩子想參加夏令營,爸爸阻止:不行,離開了我們,你吃不好睡不好,還是別去了。”
結果:
18歲時,孩子上大學第一次離開家卻縮在媽媽的懷裡哭泣;
22歲時因為找工作被拒就窩在家裡很久不出門。
24歲考編失敗,就不停地釋放負能量“我什麼也做不了”!
有些父母特別捨不得孩子“受苦”,極力地保護孩子。
這些愛雖然濃厚,卻像一隻“隱形的手”,拽住孩子的衣角,鎮壓著孩子的羽翼。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那些成長過程中缺乏挫折經歷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缺乏應對失敗的經驗。
如今的孩子,心理更容易脆弱,抑鬱情況多發:
被批評幾句就精神崩潰;
作業寫不完就揚言要休學;
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哭啼啼、不知所措,受一點委屈就覺得天塌了……
孩子沒經歷過生活中的苦難,總是被蜜罐浸泡,很容易成為自卑、脆弱的孩子。
我們要培養“內心世界豐富”的孩子,並不需要父母替他避開所有坑窪,而要養他的韌勁:
孩子遇到困難時,當他的充電寶:
孩子做一件事失敗了,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我們再來一次!”——允許失敗,增加他的韌勁。
給孩子愛的定心丸:
就算你失敗了,我們依然會在你身後支援你。給承諾,讓孩子擁有永續性。
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每天15分鐘的陪伴,跟著孩子做他喜歡的事——全心全意地陪伴,給他滿滿的安全感。
給孩子感受“痛苦”的機會:
比如讓他輸一次、讓他幹一點困難的農活、給他制定一個困難的目標—經歷苦難,他才會爬得更高。
父母捨得讓孩子受苦,孩子的成長才更有韌勁。
04
穩不住
擅用情緒教育,養出孩子的壞脾氣
前幾天,隔壁鄰居家罵孩子的聲音傳入耳朵裡,真的令人心疼。
孩子今年剛剛二年級,因為考試得了一個B,鄰居就大發脾氣:
天天盡心盡力地伺候你,就這樣回報我!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將來有什麼出息!
你不能細心一點嗎?腦袋長在頭頂的?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錯……
鄰居罵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大,而孩子只能在一邊一聲不吭,默默忍受媽媽時不時的拍打。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過: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
父母總抱怨孩子,說話只會大吼大叫,慢慢地一點小事就能點燃那個長期被迫壓抑的孩子。
其實這樣的孩子就是經歷過父母情緒暴力的“產物”。
著名的心理諮詢師賴佩霞,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衝孩子發完脾氣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罵你,是因為愛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懶得管你呢!”
於是孩子眼裡,愛也會變成:原來吼罵、捱打、發脾氣都是愛的表現,於是孩子也會變成情緒暴力的繼承者。
一位網友說:
我的媽媽戾氣很重,每天皺著眉!無論我做什麼都得不到他的讚許,三句話就能吵起來,我都被他罵得抑鬱了。現在的我情緒不對就立馬會爆發,脾氣有時候暴躁得我自己都害怕。
有研究發現:
父母的不良情緒行為會影響子女的大腦發育,孩子會因此變得行為衝動,自控力差,並在青春期出現更多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比如不合群、社交能力差、成年後婚姻關係也差勁。
父母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內在的不舒服,學習用堅定溫和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勸誡所有父母,當你想發脾氣時:
深吸三口去,把情緒變成同理心,去照顧孩子的感受;
把批評換成鼓勵、表揚,看到孩子好的一面。
當你實在無法控制情緒,立刻離開,獨自消化自己那份無力無助感和失敗感才回到孩子身邊。
穩得住的父母,才能成為孩子的雨露,滋養他長大。
05
復旦附中校長張克運說:
“教育就像是養花,是一種‘慢’的藝術,父母只有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默默耕耘,靜心觀察,才有靜待花開的機會。”
好的父母,用的是巧勁,成長自己,才能為孩子創造肥沃的土壤;
而普通的父母,用的是蠻力,發洩情緒,掏光孩子所有的靈氣。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出身、生活條件。
但我們卻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給孩子需要的愛。
適度地尊重,讓孩子自由生長;
適度地放手,讓孩子展翅高飛;
適量的磨難,讓孩子用力量對抗生命;
不斷地情緒成長,給孩子能量支援,孩子的生命才會像光一樣照亮未來。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今日推薦
《讀不夠的奇妙故事書》全18冊
165個溫暖治癒的心靈故事
讀到它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