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州男子被蚊子咬了一口,結果,慘了….

慘了…
年,來自Geelong的Belmont居民Chris Bailey被蚊子叮咬後,腿上出現了一個皮膚病變的小傷口。
他原以為只是普通蚊蟲叮咬引起的發炎,但實際情況卻遠遠超過了他的想象。
他患上了布魯裡潰瘍(Buruli ulcer)——一種被稱為食肉性潰瘍的嚴重感染。
他在情況惡化後吃了抗生素,並給傷口頻繁換藥,但依然疼痛難忍。
最後,他甚至連右腳都幾乎無法承重,不得不接受手術。
Chris的經歷並非個例,這種由潰瘍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近年來已經在維州多個地區陸續出現。
如今,新州南海岸的Batemans Bay也被認為可能成為新的高風險區域,
而布魯裡潰瘍在北領地和昆士蘭也曾有過零星報告。
最新研究顯示:
早在一個地區的人類病例出現數年前,這種細菌就已經能在當地負鼠的糞便中被檢測到。
這項由Barwon Health和CSIRO澳洲疾病防備中心共同進行的研究,
近日被髮表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
研究人員在Geelong等地進行的調查發現:
在一些從未有人類感染記錄的區域發現首例感染前,
當地的負鼠糞便中就可以被檢測出導致布魯裡潰瘍的致病菌,
其 “預警期” 最長可達39個月。
Barwon Health傳染病部主任Daniel O’Brien副教授表示:
這項研究首次明確了負鼠在疾病傳播鏈中的角色,並強調 “負鼠監測” 可成為預測新風險區的重要工具。
O’Brien說:
這項發現意義重大。我們現在可以透過檢測負鼠糞便中是否含有細菌,
來提前判斷哪些區域未來可能會出現人類感染。
這能幫助衛生部門提前介入,提醒社群居民和醫生及時識別症狀、儘早治療,
同時也能教育公眾如何降低感染風險。
如果我們能在疾病真正進入人類社群之前就有所行動,那麼就可能從根本上阻止它的傳播。
這是理解和控制這種痛苦疾病的重要一步。
為了進一步控制布魯裡潰瘍的傳播,CSIRO的Kim Blasdell博士透露:
研究團隊正在申請資金,用於開發負鼠口服疫苗。
此前在小鼠身上的試驗顯示了積極結果。
Blasdell表示:
如果能成功研發出這種口服誘餌疫苗,不僅可以減少人類病例,也能減輕負鼠自身患病的痛苦。
這項技術可能對澳洲,甚至全球都具有借鑑意義,
也許未來我們甚至能基於這個方向開發出適用於人類的疫苗。”
此外,研究也指出:
蚊子可能是細菌在動物與人類之間傳播的關鍵媒介。
這也再次強調了防蚊措施在預防布魯裡潰瘍中的重要性。
O’Brien最後還強調:
繼續深入研究這種疾病至關重要,希望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資源。
這不僅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傳播機制,也為了開發新的治療方案。
 閒話澳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