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還沒到“完全智駕時代”

3月29日晚10點44分,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上碰撞後起火,造成三人死亡。在此首先需要對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
這個事故引發的輿論,不僅僅讓小米因為推出SU7 ultra而提升的形象大受打擊,股價劇烈波動,也可能會影響即將推出的小米YU7,畢竟SUV目標使用者會更關注安全話題。
雖然小米針對事故給出了初步的官方回應,但最關鍵的資訊依然有待交通主管部門對事故現場和車輛的研究和通告。所以對於事故的責任和網上爭吵的一些熱點,包括司機、車企和路政部門的責任劃分,大家還沒必要現在下定論
逝者已逝,更重要的,其實是從這個悲劇中吸取教訓 —— 無論是普通司機乘客,還是車企。
而作為一個綠牌司機和關注智慧輔助駕駛多年的使用者,我很想大家提醒一句:不要完全信任“智駕”。
在這次事故中,如果司機不那麼信任智駕,及時關注道路情況,更早看到道路施工和臨時限速等標誌,更早對車速進行干預,那麼一定可以減少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這次事故也說明了我們還不能那麼信任智駕。即便拋開未能做出有效緊急剎車或避讓的AEB和AES,小米的NOA智慧輔助駕駛也有嚴肅的問題需要面對:比如為什麼沒能觀察到道路臨時施工和限速標誌,提前減速;探測到障礙物後是否做出了合理的處理……
當然,這並不只針對小米,最近智駕出問題的也不只是小米。即便不同品牌和型號的汽車,智駕能力有很大區別,目前仍然沒有哪個能達到真正實現替代司機的全自動智慧駕駛,包括特斯拉在美國的FSD功能,也依然要求司機的監管。
但在過去幾年中,隨著配備智慧輔助駕駛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量中佔比越來越高,我們在新聞裡經常能看到有司機開著智駕化妝、玩手機甚至睡覺。如果這種過度信任依賴智慧輔助駕駛的問題不解決,那麼未來我們有可能還會看到其他悲劇發生。

那是什麼讓這些司機產生了“智慧輔助駕駛=完全自動駕駛”的錯誤認知呢?
或許和這些有關吧:

這幾年,主流的新能源車企,都在努力宣傳自己的智駕技術如何強大,如何智慧,“一年智駕10萬公里”,“全程不用接管”,“處理各種極端路況”……但卻很少會主動跟車主警示智駕的侷限性和安全性風險。
而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很多使用者往往不再只是將自己看做消費者,而是和品牌之間建立了一種類似“粉絲”的關係。那麼作為粉絲,對於品牌的正面宣傳內容,往往會照單全收;對於負面的安全警示,則可能選擇忽略。
甚至在出現相關負面新聞時,粉絲們的第一反應可能也是想方法維護品牌形象,而不是擔心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利益。(估計我這篇文章也會讓一些喜歡小米的人不開心,雖然在新能源汽車中,我是挺欣賞小米的)
這背後當然是企業有規劃的營銷,圈粉模式的確讓一些新能源車企在短期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對於初期銷量也有很好的促進。但品牌需要明白,“粉絲經濟”如果不受控制,那就進入瓶頸,甚至開始反噬。畢竟粉絲越狂熱,越死忠,路人緣就越差。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製造的驕傲之一。中國汽車行業用自己的努力,卷出了一系列全球領先的相關技術,卷出了美國只能用超高關稅來抵抗的優質產品。
但我們沒必要,也不應該去卷誰的營銷用詞更誇張,卷誰的粉絲群體戰鬥力更強。那樣只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以及危害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
扯遠了,最後還是回到主題提醒一下大家:雖然現在輔助駕駛的技術的確發展很快,也越來越好用。但無論品牌如何宣傳,網上自媒體如何說,至少目前的智慧駕駛的級別,依舊需要人的監管。無論是在高速還是在城區,司機本人都必須全神貫注路況,做好隨時、及時干預的準備。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