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到“白菜價”了!買車人一邊狂喜,一邊懷疑有詐

來源丨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丨指聽
圖源丨Midjourney
大眾對智駕的認知從“高階象徵”淪落到電車標配,只需要1個月。
上個月比亞迪剛宣佈在10萬以下的車型上配備智駕功能,原本無論是什麼定位的車企都開始蜂擁而上,咬牙喊出“智駕平權”的口號。

就像有段時間手機廠商們都在卷攝像頭一樣,最近車圈都流行在釋出會上宣佈“進軍智駕”。

好像不提這兩個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正經造車的。

只不過另一方面,廠商們靠智駕來實現高溢價的時代也徹底結束了。
就像預約制的高階餐廳發現賺不到錢,開始轉型賣起窮鬼工作餐。如今市面上收費的智駕服務在打折、標配智駕的車型價格一降再降。
就連公認頭鐵的特斯拉,最近都大方地給部分車主免費贈送了一個月的FSD智駕試用。
只怪車圈實在已經卷無可卷,智駕已經是大家能搶佔到的最後一塊蛋糕。
如果說以前是誰搞好智駕誰就能擁有定價權和品牌力,那麼現在反過來,誰搞不好誰就要掉隊了。

“最便宜智駕車”的名號
所有車企都想搶
一直靠汽車新聞來了解智駕的人,或許至今還覺得這是新興車企才會搞的時髦玩意——
專門賣給那些手裡有點閒錢、又喜歡新鮮感和科技感的年輕人。
但在當下全員卷智駕的盛況下,其實已經很難預測它會出現在哪個價位的車上、哪個品牌的釋出會上。
尤其在比亞迪的智駕舉措在全網車圈引起討論之後,“最便宜的智駕車”,已然成了被車企們搶到頭破血流的稱號。
先是五菱旗下的寶駿汽車在社交平臺釋出海報,“歡迎比亞迪加入智慧汽車普及者行列”。
話裡話外暗示自己才是最早開始做平價智駕的廠商。
後有吉利在這個月初發布自研的智駕解決方案“千里浩瀚”,聲稱最終將在全系車型上搭載。
而從釋出會上展示的海報來看,這個“全系”甚至包括3萬元的吉利熊貓,震撼程度堪比花一兩千塊錢就能買奢侈品包包。
那些無法在定價上直接跟比亞迪硬剛的車企,則開始另闢蹊徑,打造屬於自己的“平價智駕”細分賽道。
比如當不了“最便宜的智駕車”,那就當“最便宜的、配備了雷射雷達的智駕車”能透過發射雷射脈衝形成3D點雲圖的“雷射雷達”,一直被認為是高階智駕中最昂貴也最有用的配件。

目前比亞迪在10萬元以下車型上配備的天神之眼C是純視覺方案,沒有配備雷射雷達,也就讓同行們“鑽了空子”。

於是前腳吉利在新出的、配備了智駕方案的銀河E8上裝配了一顆雷射雷達;
雖然論功能依然只支援高速NOA(高速自動輔助導航駕駛,能在高速上進行輔助變道、輔助超車等),但至少能吹“14萬多的車也有雷射雷達了”。
@42號車庫編輯部
結果沒兩天,零跑B10就把“帶雷射雷達的智駕車”價格打到了12萬。
緊接著長安汽車畫出大餅,宣佈將在今年8月推出10萬元級別帶雷射雷達的智駕車——好傢伙,你們在這玩拍賣呢,只不過這次是反向喊價。
即使是絕對價格沒有優勢也不怕,只要腦筋動得活,總能搭上智駕這輛馬車。

一些車企因為還不具備智駕自研能力,會跟第三方合作,比如好幾家車企都在使用華為的乾崑智駕系統。

這下好了,雖然做不了“最便宜的智駕車”,但可以做“最便宜的華為智駕車型”。
“一臺問界M9賣四五十萬,現在不到15萬就能體驗平替智駕。”

只要賽道分得細,不怕做不了行業老大。

@My車軲轆
對於很多看熱鬧的網友來說,今年智駕的勢頭會給人一種“技術大爆炸”的觀感。
怎麼去年新勢力車企們還在大喊這功能成本高、研發難,今年就像大白菜一樣是個車都能配?
不過稍微對比一下各家的話術就會發現,“一分錢一分貨”的真理依然在智駕領域裡生效。
比如網上很多汽車博主在測評特斯拉、問界、小鵬、理想等車企的智駕水平時,往往會拿它們當真正的“司機”來評價。
會綜合評估它們的路線規劃能力、標誌識別能力,駕駛策略風格等等。
@懂車帝原創
但這一波狂喊“智駕平權”的浪潮中,很多車型的智駕水平還停留在“能記路”“能做緊急避讓”的基礎水平。
就拿吉利的“千里浩瀚”來說,它總共分了H1/H3/H5/H7/H9五個層級。只有H5以上使用的才是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模擬人腦神經網路的“端到端”技術。
在十幾萬車型上配備的H1雖然叫“智駕”,但只能實現基礎的高速領航;
高一級的H3雖然號稱能在城區使用,但原理是記憶路線,相當於只能在有限的幾條路線上進行智慧駕駛。
換句話說,相比於“用科技的進步把智駕價格打下來”;
目前各家車企的策略更傾向於“便宜車型就用點便宜智駕,雖然效果會打折,但總之先用上再說”。
畢竟大家都已經看出來了——相比於在技術上卷出了不起的成果,還是先把“智駕”這塊牌子立起來更有價效比。

“開過一次智駕車
就回不去了”
雖說車企最近一窩蜂上智駕的趨勢有跟風之嫌,但回到這個功能本身,倒不能說是在炒作概念。
有報告調查資料表示,從2020年到2024年,購車使用者的智駕訴求已經從不足10%快速逼近40%。
更重要的是,它已經從一項“錦上添花”的嚐鮮技術,成為影響很多車主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
或者可以類比蘋果剛剛開始推出觸控式螢幕機型時的場景——很多人只要買過一次帶有智駕功能的車型,就再也回不去了。
雖說如今大多數車上的智駕功能都離真正的“自動駕駛”遠得很,經常被嘲諷是人工智障;
但對於之前沒接觸過的普通車主來說,哪怕只用著最基礎的功能,照樣會感覺打開了駕駛新世界。
@獅子哥

如果說正常開車是在鋼絲上騎腳踏車,需要時刻神經緊繃地調整、維持動態平衡。

那用智駕就像在平地上騎腳踏車——只要在需要改道、加塞的時候採取行動,其餘時間留意著意外狀況往前騎就行了。

事實上,目前普通人會用到這個功能的場景大致有兩類:
一是開長途,二是堵車。

上面提到過,哪怕是最基礎的智駕也能實現高速輔助駕駛,具體來說就是可以讓車子維持在車道中間正常行駛,同時根據與前車的距離調整速度。

這意味著司機不用時刻把腳放在油門或者剎車上調整跟車距離,1個小時開下來小腿快要抽筋,大大節省了精力和體力。
尤其是在高速或者環路上的時候——開過北上廣早高峰的人都知道那種“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的駕駛體驗是什麼滋味。

直到用上了智駕,發現不僅解放小腿也稍微解放了緊繃的大腦。

@狗哥不狗

“以前上班通勤路上堵車半小時累到想立刻下班,現在恨不得悠哉遊哉地在車上吃完早餐。”

@晴天裡裡

至於測評博主會猛批的很多智慧駕駛槽點:變綠燈了不走、變道過於頻繁、疑難路況開不過去……依然是侷限於車圈內部的、過於高階的技術討論。

對於很多普通車主來說,只要能在正常路況下能幫自己開一段就夠用了。
遇到複雜路況司機直接接管,原本20公里的車程只需要自己開10公里,怎麼算都是賺的。
唯一的缺點是智駕有時候太“有禮貌”,開的慢容易被加塞。“如果趕時間的話我一般就自己開了。”
如今大多數配備了智駕功能的車輛都有緊急避讓功能,也有人是真的被救過命。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一位車主在高速遇到事故大貨車躲閃不及,是車幫自己打了一把方向避開。

@四川觀察

網上也經常能看到車主分享旁邊突然竄出電動車,智駕幫自己踩了一腳剎車的經歷。

“這些攝像頭是比我自己的眼睛看得全、看得準哈。”
@ZHAO426
從純粹的技術上來說,當下的智駕當然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但就像十幾年前市面上的手機形態千奇百怪,而現在絕大多數都是觸控式螢幕一樣——在開車這件事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消費習慣正在永久地被智駕改變。
也難怪各家車企無論定位如何、技術如何,都在爭著擠進智慧駕駛這個賽道。
爭不爭得到第一還在其次,最關鍵的為了別被淘汰。

各家水平都差不多
誰喊的聲音大誰就贏
不同於蘋果當年在觸控式螢幕手機領域裡的一騎絕塵,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手機市場上都分“iphone和其他手機”。
橫向對比來看,如今各家車企所謂的智駕大戰,其實還遠遠沒有卷出真正的巨頭。
無論是針對高階市場的問界、理想們,還是著急推出平價智駕的比亞迪、吉利們,都在從不同維度上宣傳自己的技術。
視覺方案和雷射雷達到底哪個更先進啊,硬體重要還是軟體演算法重要啊……至今都吵不出定論。
汽車網紅們的評測網上一搜一大堆,但標準也都很主觀。你說這輛車智駕的人工接管次數少,我說那輛車的駕駛邏輯更安全。
或者說,如今的智慧駕駛恰好發展到了一個尷尬的狀態——

基礎的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大家都能搞,但真正“完全不用人開”的自動駕駛,目前全世界也沒有哪個車企真的做出來了。

消費者聽不懂技術名詞,體驗上的差距也有限。為了儘可能地在這個賽道上搶佔到車主心智,車企們只能比誰喊得更大聲。

最近車企們這波“智駕”大戰與其說是在拼技術,其實更多是在拼姿態。

誰能先把這個詞跟自家品牌牢牢繫結在一起,就有可能打進新的賽場。
比如長安汽車宣佈從今年起將不再開發非智慧化新產品,看起來是要all in智駕。
奇瑞昨天搞了個“百車智駕過長江”的活動,表示自己也加入了“全系配智駕”的隊伍之中。
哪怕是那些入局早、已經在智駕上做出一些名氣的車企,也不敢掉以輕心。
意識到相比於急著用智駕技術搞溢價,更重要的是用價效比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紛紛打起價格戰。
畢竟在實際使用體驗都差不多的前提下,購車成本和定價如今才是很多人挑選、平價智駕時的最重要因素。
你看特斯拉的FSD雖然從進入國內就被嘲諷,但最近收到免費試用的車主們照樣都想用用。
@特斯拉大彬
理想、小鵬等新勢力車企的智駕都經歷過從收費到免費的過程。
最近小鵬還宣佈即將上市新車型將會把城區AI智駕的門檻降低至15萬級別,算是頭一個放下身段,加入所謂“智駕平權”行列的新勢力車企。
就連一直堅持智駕收費的華為,一次性買斷的價格也從3.6萬降到3萬元。
去年底還曾給包月訂閱的價格打了個三折,從原價720元/月降至199元/月。

車企們面前這場智駕大戰註定不會容易。

無論是加班加點地卷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智駕方案,還是用高性價比佔領車主心智、搶佔市場份額,都是為了不掉隊而做出的艱難努力。
好在對於普通車主來說,這目前依然是一場讓人喜聞樂見的競爭。
“車企卷得越兇,自動駕駛真正普及的時代才會更快到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