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王耳朵先生
ID:huangezishiba
你覺得,需要存多少錢才可以優雅地提前退休?
這是個微博上很火的投票,有人選100萬,有人說至少200萬到500萬,還有人選了500萬以上。
上海一對36歲的小夫妻,帶著6歲的女兒,開啟了一場「退休式」實驗。
他們用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重要的也許不是錢。

博主@Alex和妻子都是上海人,決定“退休”前,他們做了財務統計。
130萬存款,每個月理財能進袋4千塊錢。
兩套房,一套49平的loft自住,另一套出租,月收入在1萬。
也就說,在夫妻倆完全不工作的情況下,每個月還有1萬4的進賬。
固定開支上,每月給阿姨發7千塊錢的工資,女兒的興趣班1千,四口人兩隻貓的家用和購物得6千,收支剛好平衡。


他們也曾因這點猶豫過,但過去幾年的遭遇,還是讓他們下定了決心。
經營的電商小店倒閉,拾不起勇氣在這個年紀再去給別人打工或創業,加上父親離世,很多想帶著老人去實現的詩和遠方都落空了,成了一輩子的遺憾。
他很感慨:
“一轉眼我們也不再是青年,體力、抵抗力也感覺到明顯下降。卷不動,也不願再卷。”
如今嘗試慢下來才發覺:
“36歲退休後,好像偷來了許多時間,不著急,不忙慌,安安心心地感受每一刻時光。”
有功夫仔細地做一餐午飯,重新善待往日隨便對付兩口,不知飯香的身體。
也終於有時間做到了“陪伴”二字,帶著女兒去公園,去野餐,花時間看樹枝冒出綠芽,玩老鷹捉小雞。

這種卸下“鐐銬”後踏實又鬆弛的感覺,前所未有。
雖然日子過得節省,可眼前這些觸手可及的幸福和愉悅,讓Alex很有感觸:
“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手上有多少錢,而是你的慾望在哪裡。”

@Alex 的這句話,讓我想到豆瓣上一個擁有20多萬組員的小組,“FIRE生活”。
這個“FIRE”,不是“把公司老闆炒掉”的意思,而是“經濟獨立,提前退休”。
它主張降低慾望,極簡生活,努力攢錢,合理理財,儘早賺到足夠自己退休的生活費,去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30歲的@皮皮,在去年2月宣佈正式退休。
退休之前,她在學校做著活動策劃的工作,每天被不斷湧過來的工作擠壓,用無休止的加班換來一萬塊錢的窩囊費。
當了許久社畜,皮皮查出重度抑鬱,走出醫院的那一刻,她終於決定:
“人生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我應該喘息一段時間。”

帶著30萬的存款,她辭了職,開始了精打細算的退休生活。
家門口就是菜市場,皮皮通常是一次買好一週的,回來按日分配。
早上圍著小區的人工湖慢跑幾圈,回到家後拿出餐盤,端出一盤吐司,配著一杯牛奶,就是早餐。

午餐是最平常的肉、蛋、奶搭配著來,有營養,自己做飯還挺有趣。
出行就靠地鐵,極少打車。
生活精簡之後,皮皮發現連衣服也成了“人生中最不必要的東西”,現成的好幾套衣服已經足夠,無需再添置。
退休之後少了很多非必要的社交,日子看著寡淡,可不再內耗後,皮皮說:
“連陽光都比平日裡要好。”

統計下來,皮皮一週的生活費,只要150塊錢。
她坦言,過慣了低物慾生活後,簡直不要太爽。
“這不是在剋制,而是真的不想買。我已經不需要透過聆聽外界的聲音來認可自己的價值。低物慾的生活,早已成就了我足夠強大且平和的內心,以及穩定、富足的精神狀態。”


我們大多數人,都過著匆匆忙忙的生活。
賺得少的,拼著命去賺更多,賺得多了,花錢買痛快的慾望就越多,花得越多,就要賺得越多。
每天像是籠子裡跑輪的倉鼠,拼了命使勁,卻不知並無盡頭。
又像是個機器一樣每天按時打卡,錯過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更沒有去看世界的機會,只是機械化重複著昨天,望不到明天。
31歲的@大喜在按下暫停鍵之前,從沒想過自己陀螺一樣的人生是可以休息的。
幾個月的居家辦公,讓她開始反思:人生短短幾十年,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
算了算自己有20萬的積蓄,大喜決定回老家,給自己一年的時間休息,重新規劃未來。
從大城市到農村,物質生活落差確實很大。
不能隨手一杯奶茶,沒有外賣送上門,也沒有燈紅酒綠的消遣,但精神生活豐富多了。
看書,看劇,報考雅思,看各種材料,她終於有沉澱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尤其,不再報復性消費,不再用娛樂麻痺自己。
不看展,不逛街,不打卡網紅店,不喝酒蹦迪的生活,意外地好,意外地更加舒適、愜意。
在上海每個月消費6000打底,回家之後一個月花不了1000塊錢,還能陪著家裡人,那種充實和滿足,不是花錢能買來的。
最重要的是,她的心態天翻地覆。
以前總覺得,一定要離開村子,去更大、更遠、更廣闊的地方。
回來之後才發現,重要的不是去哪兒,而是你自己的價值。
“前面是你在不斷汲取和成長,而後面你的沉澱或許才是自己終極價值的體現。”
從一個可以任人宰割又隨意替換的螺絲釘,迴歸一個自由、會思考的人,真的很難得。

古書裡記著一種小蟲子,叫“蝜(fù)蝂(bǎn)”。
它們很愛背東西,爬行的時候遇到小蟲或草木,總是抓取過來,扛在背上。
東西越背越重,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
有的人可憐它,替它把背上的東西拿掉,可蝜蝂還是會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在背上。
它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多像我們。
回過頭看,這一輩子太多人揹負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身心俱疲。
下班回家照鏡子,臉上都面無表情,精氣神一點點消失。
要說我們能像文中的他們一樣,攢到差不多的存款就灑脫地做回自己嗎?
不一定。
但可以從他們的人生中,獲取到一些思考。
也許是將生活看得更透徹,也許是不再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攀附討好,也許是跟自己的慾望和解,做到真正的不為難自己。
在28歲時就決心躺平的郭宇,曾寫下這麼一句話:
“我希望我過的每一天是平和、穩定、充實的,能夠和自然在一起的、一種非常傳統的生活。”
也許我們沒機會做到每一天都這樣,至少可以適當地解放一下自己。
重新審視生活,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試著簡裝上陣,做一做減法,讓生活變得簡單通透。
要知道,凡是你想佔有的,其實都佔有了你。
願歷經歲月錘鍊,你我都能擁有一副豐滿的靈魂,以及清瘦的慾望。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來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一星期一本書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