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智慧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又傳來新訊息。

圖片來源:《上海證券報》
日前,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目科技”)的破產審查申請,宣告縱目科技正式進入司法重整程式。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縱目科技總部張江科賢園2號樓看到,曾經熱鬧非凡的總部大樓,如今大門緊閉,僅有公司接管人在處理剩餘公司事務。
進入縱目科技總部所在的2號樓地庫,記者注意到,在印有“縱目科技”字樣的綠色區域仍擺放著不少蠶叢移動充電裝置。2024年年初,縱目科技曾官宣設立全新子公司蠶叢機器人,並推出了低速4級高階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
進入電梯來到一樓,環顧四周可以發現,電梯左手邊設有門禁,門禁後的前廳被射燈照亮著,電子屏正安靜地貼在牆柱上,並未播放畫面;公司正門則貼有遮擋材料,無法觀察到門外景象。
從未設有門禁的一邊進入,一位自稱公司接管人的員工正在忙碌著,其身邊疊放有不少紙箱。公司前廳牆上仍懸掛著縱目科技的標識。
據園區相關人士透露,自縱目科技2月8日斷電封樓以來,一直看到有員工返回公司處理相關事宜,也看到有合作方來訪,甚至碰到有合作方與公司直接發生摩擦。
2月26日,縱目科技創始人兼CEO唐銳回應媒體稱,自己並未失聯,目前正在積極尋求海外融資。對於員工欠薪補償問題,唐銳表示,這個有待進一步確定。唐銳還透露,目前由於社保繳納問題,基本上大部分員工包括管理團隊處於離職的狀態。
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輔助駕駛系統(ADAS)解決方案一級供應商。根據招股書及官網,在乘用車領域,縱目科技最高可支援2級自動泊車功能,客戶曾覆蓋長安、賽力斯等頭部車企。
在資本市場,縱目科技是個“香餑餑”。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已經有過數輪融資。值得一提的是,縱目科技是小米在2021年3月宣佈進軍汽車領域後首批投資的企業之一。
據《中國經營報》此前報道,記者注意到,縱目科技曾多次衝刺IPO。2017年、2022年,縱目科技就曾掛牌過新三板、衝刺過科創板。2024年3月28日,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機板掛牌上市,而後由於招股書滿6個月後未能透過稽核,縱目科技港股上市申請於2024年9月28日失效。
對於縱目科技多次衝擊IPO失利的緣由,2025年2月8日,一位縱目科技的離職員工吳宇(化名)向記者分析道:“核心還是與公司的造血能力相關。縱目科技衝擊A股之所以失敗,一方面是公司造血能力(欠佳),另一方面是趕上了2023年IPO市場整體節奏收緊。”
“公司後來拓展了新的業務,這對現金流影響太大了。”吳宇告訴記者,“公司機器人業務傾注了很多資源,但帶來的營收體量非常小。”
招股書資料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淨虧損累計超10億元,經營現金流連續三年為負,2024年年初現金儲備僅剩1.99億元,而短期借款高達4.62億元。
同時,大客戶對縱目科技影響較大。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為1.63億元、4.17億元、4.64億元,佔同期總收入的72.5%、88.7%、93.0%。其中,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佔比分別為28.5%、50.0%、43.8%。2022年,縱目科技第一大客戶對其銷售收入為2.35億元。然而,2023年,縱目科技對該企業銷售收入降至1.27億元,下滑了46.0%。
財哥點評:自動駕駛聽起來很酷,但為什麼這麼多相關企業接連倒閉?
首先,技術太燒錢卻賺不到錢。就像造火箭一樣,研發自動駕駛要砸幾十億進去,但真正能上路賺錢的技術(比如完全無人駕駛)短期根本看不到希望。很多公司像縱目科技這樣,錢燒光了還沒等到產品量產,只能關門大吉。
其次,資本從狂熱到冷淡的轉變。前幾年投資人搶著給自動駕駛公司送錢,動不動就估值幾十億。但現在大家發現這是個無底洞——連行業龍頭Mobileye都股價腰斬,Argo AI直接倒閉。投資人現在寧可去投AI大模型,也不願繼續填這個坑了。
更慘的是車企開始自己搞了。以前車企願意買技術公司的方案,現在像華為、特斯拉這些巨頭都自己研發自動駕駛。中小技術公司接不到訂單,就像縱目科技那樣93%收入靠幾家車企,人家一撤單立刻涼涼。
最後還有個致命問題——行業正在大洗牌。現在活下來的要麼是華為這種全棧自研的巨頭,要麼是專注某個細分領域(比如自動泊車)的公司。中間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企業,就像被夾在漢堡中間的那片肉,遲早要被擠出去。
說白了,自動駕駛行業正在經歷"去泡沫化"的過程。以前靠PPT融資的時代結束了,現在要比誰能真正做出車企願意買單的產品。對於還在掙扎的企業來說,要麼趕緊抱大腿找靠山,要麼就只能在寒冬中倒下了。
來源:商業MBA綜合中國經營網、《上海證券報》、《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財哥等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