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一場馬拉松,成了機器人“翻車”現場?
不少機器人賽前有多豪言壯志,賽後就有多狼狽,有的彷彿老年人上身,連宇樹G1機器人也開局就倒。網友直呼“目前暫時不用擔心失業了。”
宇樹為此緊急發聲明,“公司並未參與此次馬拉松,而是其他客戶用自己的演算法參與了比賽。”

不過宣告歸宣告,從不少企業的完賽率來看,AI應用想要真正落地顯然還是任重道遠。
機器人賽道表面風光背後,除了實際應用難之外,高風險也難以忽視。
誰也想不到,昔日科技界“天才巨頭”縱目科技,竟成了第一批倒在黎明前的明星公司。在欠薪、資金鍊斷裂之後幾個月等來了更慘的關鍵詞:破產。
天眼查顯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4月10日受理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破產審查申請,其正式進入司法重整程式。

很多人沒聽過這個企業,然而這不耽誤縱目科技曾被業內捧上神壇。

創始人唐銳高中一舉考上清華大學,早在創業之前,唐銳便已主導定義並帶領團隊研發了多款汽車電子晶片和軟體產品,帶領研發團隊研發了世界首顆整合GPS的應用處理器晶片等。
旗下產品還曾是小米華為的合作盟友。唐銳被看作是“最有機會帶領國產智慧駕駛站在全球高點的人。”
這樣一個充滿光環的技術天才,按此節奏發展,幾年後又一個AI界小米或大疆要誕生。

大家眼中的“天才巨頭”,為何終究逃不過一敗塗地的命運?

昔日最風光黑馬,
小米聯想追著送錢
一般的科技企業是創始人到處跑求融資,而縱目科技卻是被投資人排隊送錢。
尤其是在2015年到2022年期間,縱目科技飛速完成很多企業要花幾十年的融資過程, A輪-E輪的融資,投資方包括聯想、小米、君聯成業等資本,當時估值就超過90億。

人們之所以如此看好縱目,一方面跟創始人唐銳太過耀眼有關。還在大廠打工時就幹出不少能打成績:比如基於AtlasV、AtlasVI、Prima、PrimaII等多款整合GPS、北斗基帶功能導航主晶片的CSR車載導航方案等,有10多年的汽車電子經驗。
據雷鋒網報道,曾經身邊人也對他做出很高評價,“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之一”。
再加上其“清華系”背景和在海外積累的資源,簡直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利好。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縱目踩在了最重要的風口——智駕,作為汽車行業最火熱的新趨勢,可以說等於直接搶到了未來的船票。
早在幾年前,縱目就釋出了一個震撼業內的訊息:研發出“環視ADAS+低速L4泊車”的技術組合,讓圈內人相當驚豔。更直觀說,就是當對手還在苦苦研究泊車功能,縱目僅用一塊小算力晶片就做到了。

此後縱目也沒讓看好者失望,接連多次推出重大專利相當高產,“基於觸控式螢幕操作的全景泊車標定方法及系統”、“基於新型神經網路的多工場景語義理解模型及其應用”兩個發明專利,在當時智駕還是新概念的時代,縱目直接在業內奠定王者地位。
巔峰時期,公司在中國APA泊車市場佔有率升至5.6%位居第一,拿下理想、賽力斯、長安、一汽等巨頭,可謂是風光無限。
不僅不愁送錢,還不缺客戶。
縱目有多傲嬌?諸多車企主動慕名而來丟擲合作的橄欖枝,縱目負責坐在牌桌挑選,甚至會將部分客戶拒之門外。
同樣傲嬌的還有自己人待遇。雖然名氣還比不過矽谷大廠,但福利也是努力看齊,經常組織周邊短途團建活動、冰箱塞滿雪糕,員工規模從2019年的379人膨脹到2022年的835人。

但與此同時,一些危險的訊號也在顯現。
一面是縱目自己誇自己的產品技術業內領先,另一面,是很多媒體報道和員工判斷裡直言不諱:
縱目技術能力停在了2022年。
不過當時只顧著狂奔的縱目,顯然沒有care這些小風浪。

3年燒光20億,徹底躺進ICU
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貫徹到底了,只不過不是好的那種。
誰也想不到,在外界眼中集齊“天才”、“高科技”等標籤的縱目,竟然也能說崩就崩。
要知道,縱目科技一直不缺人送錢,縱目科技一共完成9輪融資,融資總金額超過22億元,2022年3月,縱目更是完成E輪10億元融資,放在整個行業也是少數。
然而,有本事融來幾十億的縱目,卻沒本事發員工的工資。
今年春節期間,縱目科技問題集中爆發:員工欠薪、社保斷繳、高管離職,甚至傳出創始人唐銳“跑路失聯”。

回顧縱目自己的來時路,可以說驗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1.多生兒子,反而拖垮親爹
最開始靠著泊車出圈,成名後縱目決定死磕這個賽道,踏上泊車後裝領域之路。
唐銳為此專門設立了一個後裝事業部,然而泊車後裝違約風險高、投入成本巨大,初步估算,縱目累計虧損金額高達幾千萬。
但縱目還不死心又盯上智慧城市,這個專案一度遭到不少高管反對。因為智慧城市是巨頭的遊戲,動輒10億元起步,連博世、高通放棄了這一業務。現實也證明,從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智慧城市業務虧損金額過億。

新業務沒亮點,雪上加霜的是,連縱目的重要賺錢支柱,也在面臨被對手偷家。
縱目不會想到,時代變化太快。伴隨泊車技術逐漸成為行業標配,越來越多車企直接下場進行自研,或者轉向華為等全棧方案供應商,憑藉這一技術起家的縱目科技,也陷入了增長停滯的尷尬境地。

這也直接暴露縱目的最大軟肋:公司前五大客戶貢獻了93%的收入,過度依賴大客戶的結果就是一旦客戶變心,縱目就來到了生死邊緣。
2.孤注一擲自救,卻押錯了寶
眼看火燒眉毛,縱目不是沒有想過抱新大腿。
2024年,縱目決定孤注一擲,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押注“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業務。“要麼不幹,要麼all in”。

於是,公司乾脆直接把智駕老業務放在一邊,專注造機器人。一整年就馬不停蹄設立了10家相關企業。

然而現實並不是男頻爽文,沒有等來逆襲大反轉,反倒是砸幾億研發的FlashBot閃電寶,最後卻找不到足夠多的變現,成了加速壓垮縱目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4年11月10日,縱目科技突然宣佈,將延期至每月25日發放工資。之後縱目科技直接就發不工資。據媒體報道,自2024年11月起,700多名員工未收到工資。
原本縱目科技CEO唐銳一度承諾今年春節前融資到賬發放所有欠薪。但緊接著,1月25日公司宣佈停發工資,去年12月的社保也無法繳納。春節放假前,掌握公章的高管竟然集體離職了。
今年開年開工第四天,縱目科技的員工更是集體收到一則離譜的辦公樓封樓通知:當天18:00開始斷電封樓,700多名員工無班可上,幾乎是原地離職。

掙扎幾個月,90億估值的智駕獨角獸,終於最後還是沒逃過破產的結局。

再“發燒”的風口,步子也不該邁太大
都說高科技賽道,最能“造神”但往往也最能“毀神”。
對於縱目的隕落,很多人給出的不是質疑而是惋惜。
就像它的成功是出於天時地利人和,失敗也同樣集齊了一系列debuff。比如整個行業時代的變化:泊車場景單一難以應對行業升級、對手的跨界偷家等等。

與此同時,監管也在給智駕踩了一波急剎車。要求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等。
但要說最大的根源,還是出在縱目自己。
畢竟,機器人和智駕賽道依然火熱,活著的智駕企業還有很多,圖達通、毫末智行、福瑞泰克、Momenta、希迪智駕等企業正排隊闖關IPO。

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是:縱目“為愛發燒”產品很多,但真正賺錢的一個也沒有。
很多曾經火遍全國的黑科技產品,也踩過同樣的雷:
看似拿著一手王炸好牌,使用者體驗卻bug百出。
曾經被摺疊屏鼻祖柔宇引以為傲的“超低溫非矽技術”,雖然被柔宇吹的天花亂墜,但並沒有受到其他手機廠商的應用。這個技術雖然聽起來挺牛,但它多數時候也僅僅存在於柔宇自己的介紹中,甚至找不到產業鏈合作方。

李開復關門弟子周健創辦的瀾碼,技術理想很美好,同樣遭遇資金鍊斷裂、欠薪、核心成員陸續離職一系列現實暴擊。對於產品,客戶和投資人都失去信心,專案停滯甚至遭遇撕單。
產品規模永遠只是第一步,落地交付和使用者體驗才是最硬核的關鍵。
AI創業公司集體最容易踩的第二個雷,是這些天才創始人往往過於傲嬌,導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出身都有極其高的起點,這也讓他們比常人多了傲氣,但也更多了偏執,經常不顧他人意見一意孤行。柔宇創始人劉自鴻搞“一言堂”,云云科技董事長甚至一言不合揮刀砍向技術長,縱目也是如此,在創始人的堅持己見下最後撞得頭碰血流。

就像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所說,任何一輪科技浪潮,有兩個核心技術指標,一是效能,從“能用”到“好用”;二是成本,從“高不可攀”到“輕鬆消費”,當這兩個核心指標均達到臨界點時,應用就會爆發。
與之對比的是,南方週末曾報道,馬斯克是唐銳的偶像,也想成為強勢的極客型老闆,非常在乎研發,但對產品怎麼賣出去缺乏興趣,也從來沒考慮過成本。

無論曾經的柔宇,還是如今的縱目科技、圖森未來,都是一個個AI創業公司縮影:始終都沒有抓到使用者的痛點,更沒有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把縱目逼成一敗塗地的並不是友商和客戶,而是傲嬌的後果——從燒光融資,到賣不動產品,再到戰略混亂,一步步陷入惡性迴圈。
創業路上踩準風口只是基礎,技術、市場洞察力與管理力才能殺出重圍。
AI風口不是擋箭牌,潮水退去,活下來的永遠是務實派。
@The End
今日好書推薦:
商業博弈,就是合理利用規則
中國AI企業想活下來
要主動出擊掌握主動權
《征服市場的人》能教我們把握市場規律
學會危中求機,在變革中引領潮流
原價109元,今日金錯刀特價69.9元!
一頓飯錢,給自己頭腦充電!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