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郭藝芳心前沿
他汀療效不佳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遺傳因素
部分人因基因變異導致膽固醇合成能力過強或他汀代謝過快,藥物敏感性降低。例如,攜帶PCSK9基因突變的患者,可能需更高劑量或聯合治療。
2. 劑量不足
很多患者發現膽固醇增高後使用的他汀劑量較小,降膽固醇作用不夠強大,所以“壞膽固醇”未能降到目標值以下。
3. 代謝問題與共患病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徵等疾病會干擾脂質代謝,降低他汀療效。
4. 生活方式未改善
很多人吃上藥之後,仍不注意改變不健康生活習慣,繼續高脂飲食、缺乏運動、吸菸飲酒等不良習慣會抵消藥物作用。
5. 用藥依從性差
漏服、自行減量或錯誤服藥時間(如未在夜間服用短效他汀)均影響效果。
策略1:藥物升級,多靶點出擊
一是劑量調整:在醫生指導下適度增加他汀劑量,但需警惕肝功能異常、肌痛等副作用。
二是聯合用藥:依折麥布:抑制腸道膽固醇吸收,聯用他汀可使LDL-C再降18%-25%;PCSK9抑制劑(如依洛尤單抗、阿利西尤單抗等):透過增強肝臟清除LDL-C的能力,降幅可達50%-70%,適合高危患者;貝特類或高純度魚油:針對合併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患者,但需警惕與他汀聯用的肌肉損傷風險。
對於已經應用常規劑量他汀(可以簡單理解為1片藥)治療後壞膽固醇不能達標者,首選聯合用藥,比如他汀聯合依折麥布或海博麥布,或者聯合依洛尤單抗、阿利西尤單抗、託來西單抗或英克司蘭。這些聯合用藥方案均可大幅度提高降膽固醇強度。
策略2:強化生活方式改善
飲食干預:採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增加膳食纖維(如燕麥、豆類)、植物固醇(如堅果)和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嚴格限制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和精製糖。
運動處方: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水平。
體重管理:減重5%-10%可顯著改善血脂異常,尤其是內臟脂肪超標者。
策略3:監測與動態調整
定期複查:服藥4-6周後檢測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評估療效及安全性。
基因檢測:對疑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可透過基因篩查指導用藥選擇。
其一,“藥越貴越好”:他汀仍是基石藥物,新型藥物需根據經濟條件和風險分層選擇。
其二,“血脂正常就停藥”:絕大多數患者停用降膽固醇藥物數週後其血脂會恢復到治療前水平。
其三,“只靠藥物就行”:研究顯示,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可使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30%以上。即便用上藥,如果繼續大吃大喝懶著不動,血脂仍然難以有效控制。
近年來,小干擾RNA藥物(如英克司蘭)透過每年僅需2次皮下注射即可長效降脂,為不耐受口服藥的患者提供新選擇。此外,針對載脂蛋白B(ApoB)的靶向療法也在研發中。
面對他汀療效不佳,患者無需焦慮。透過前述措施多數人可實現血脂達標。關鍵是與醫生充分溝通,制定個體化方案,切勿自行調整藥物。記住,控脂是一場“持久戰”,科學管理才能贏得健康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