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來很有意思,從小到大一直沒有想過自己最終會做醫生這一個職業。在進入大學之前,我都沒有去過一次醫院,都不知道醫院的門朝哪兒開的。
我小時候的理想(小學時經常會為此寫的作文),有兩個,一個是教師,耳聞目染,看到身邊很多的好老師,諄諄教導,誨人不倦,自然而然希望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做一名人類靈魂的園丁。另一個理想是科學家,接觸了自然,物理,化學和生物科目的啟迪,時常憧憬自己有朝一日做一個探索未知,追尋真理的人,創造新知識,發明新技術,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1989年的高考會試,自己表現極差,差一點就沒能上大學。那年大學錄取又是減招,需要第二次填志願,老師和父母都說,你的這些分數就只能去醫學院了。
是不是金子總會發光?或許是我的開竅來得比較晚。沒想到,錯進錯出的我意外地發現在醫學院的學習生活中如魚得水,自己被醫學浩瀚的知識海洋所深深吸引,而且意識到醫生這個職業竟然是自己理想的教師和科學家的完美結合。每天面對不同病人的診治和宣教,不正是需要諄諄教導的愛心和誨人不倦的耐心;每天面對疑難雜症的考驗,不正是需要一個探索未知,追尋真理的科學精神。
在過去的十多年的美國行醫過程中,我寫下了200多篇醫學科普小文和一些行醫感受。總想找一個機會,把這些內容總結起來編輯成冊,可以是作為對大眾的科普宣傳,也是對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種回顧。
時間擠擠總是有的

。
這個系列也同時在“文學城”網站一起連載(筆名是“南山無言”)。

5.神奇的心臟自我“搭橋”
今天醫院病房值班,急診室會診一個病人。49歲白人男性,平時體健,有吸菸史,過去的一週來時常有胸悶胸痛感覺,特別是在活動時發生。昨天週末在家用割草機除草,不能像以前那樣可以一次性完成後院工作,而需要停下來休息幾次。病人心絞痛症狀明顯(看之前的“讓老百姓瞭解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心電圖顯示下壁和側壁缺血性T波改變,急診心肌酶譜肌鈣蛋白0.26 (正常低於0.05),診斷非ST抬高性心梗(NSTEMI)。病人在使用硝酸甘油下還有胸痛,徵得病人同意,馬上進冠脈室做心臟冠脈照影。
正常心臟有三根主要冠狀動脈支配心臟的血液供應,左側兩根(前降支LAD和左旋支LCX),右側一根(右冠脈RCA)。冠脈照影是使用心臟導管從橈動脈或股動脈處進入沿著大動脈到達冠狀動脈開口處,然後推注照影劑在X光機的即時顯影下準確顯示冠狀動脈分佈和狹窄情況。
這個病人的冠脈造影顯示,右冠脈中斷已經全部堵掉了,也就是一週前他有一次急性的心肌梗塞發生,他沒有注意。神奇的是,照影發現在一週時間內他的心臟已經形成了側支血管迴圈,就如心臟自己做了一個小的搭橋手術,旁邊正常的血管長過來支配被堵的血管,這樣避免了更嚴重的心肌組織損傷。但是,這樣的側支並不完全,所以他時不時還有胸痛症狀,特別是在活動時。我們馬上在他被堵的右冠脈放入了一個心臟支架後,右側血運恢復正常,病人胸痛消失。
心肌缺血時,機體為適應這種變化可在心臟內形成吻合支,稱為側支血管。這些血管成為跨越嚴重狹窄的橋血管,或將一支心外膜冠狀動脈的供血區與另一支的供血區相連。因此,側支血管為因阻塞性冠脈疾病而受損的心肌組織提供了其他的血供來源,同時還有助於在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的情況下保留心肌功能。
側支血管的建立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主要是心肌缺血的時間(心絞痛病程長,更易側支形成),平時運動狀態(更多的運動,更易側支形成),冠脈狹窄程度(狹窄程度高,更易側支形成),冠脈梗阻時間(梗阻時間越長,更易側支形成)。
側支血管建立還與年齡相關,有報道,在急性心梗72 小時後,年齡小於50歲的病人有48% 形成側支,而年齡大於70歲的則只有34%。
更有意思的是,有研究發現吸菸病人更易形成側支。原因很好理解,吸菸更易形成冠脈狹窄和梗阻,心臟長期缺血,因此,形成側支的機會多些。
我在臨床上的一個發現,吸菸病人更易發生右冠急性心梗,是不是和右冠行走角度及血流動力學方面有關,醫生同仁們有何見解?
6.心電圖之一看嚇一跳
從上週六開始在醫院值班,將在本週五結束。
週日看一個病人,48歲墨西哥男子,血脂正常,不吸菸不喝酒,沒有既往病史,沒有家族史,週六來急診,胸痛4天。每次都是吃完飯後胸部不舒服,嘔吐後胸痛好轉。急診心肌酶譜輕度偏高,心臟科會診。週日上午看到病人時,他的症狀已經改善,他不會說英語,我們使用網路翻譯溝通,他談笑風生,問我能不能出院。
胸痛原因不排除胃腸道疾病,噁心嘔吐引起脫水,心肌酶譜輕度增高就不難理解,沒有特別明顯的冠心病危險因素,我對他說,我們做個心臟超聲,如果心臟功能好的話,出院後可以門診隨訪。病人也很高興。
他在急診室做的一份心電圖一直沒有找到,也沒有上傳到電腦上,我和醫院內科醫生說,出院前至少重做一個心電圖,在電子病歷中有個交代。
週日下午再去看病人,醫院內科醫生說心超技術員剛做了心超,告知一切良好,準備開出院。我連忙問道,心電圖做了沒有?內科醫生說護士剛做,他拿給我看。
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
心電圖是典型的Wellens綜合症,胸前導聯T波雙向異常,提示心臟冠脈前降支有嚴重狹窄。我馬上告知內科醫生,病人不能出院,然後向病人解釋病情,週一做冠脈照影。回辦公室檢視心超結果,發現病人心臟前壁至心尖部有輕度活動減弱(不能完全相信超聲技術員的口頭報告,影像需要自己看)。週一照影結果是前降支中段99%梗阻,植入一枚心臟支架。週二順利出院。
所以,看病程式不能省,我們之前提到胸痛(心絞痛)的判斷需要臨床經驗,但是簡單的心電圖也不能少,這些指南流程的制定都是有道理的。
剛過去的週末,心梗病人不少,ST抬高的急性心梗就有三個。雖然我不是介入醫生,但是,介入支架後的病人在醫院的管理需要我直接執行,急性心梗病人住院心臟科醫生需要做Primary care工作。
週日晚上西雅圖機場送來一個病人,75歲女性,既往體健,每天走路4-5英里,戒菸15年,平時一直使用激素替代治療絕經綜合症,剛結束在俄勒岡州的親戚探訪,在西雅圖機場轉機回波士頓時突發胸痛,打911電話送來急診,診斷ST抬高急性心梗,迅速進入導管室植入一枚心臟支架開通梗阻血管。週一上午看她,病人很焦慮,一個人在異地,沒有親戚朋友,擔心什麼時候可以回波士頓。我告知她,她來的及時,心梗引起的心臟損傷很小,心超顯示心功能正常,她可以很快恢復,48小時內可以出院。週二看到她,病人精神已經很好,定了週三上午直飛波士頓的機票,我和她交代了旅行中注意事項,病區護士長親自去藥房幫她拿藥(美國的藥房都是院外獨立的,醫院一般不配備門診藥房),Case manager (病案管理員)給她預訂了週三上午去機場的計程車還給了一張出租車預金券。病人說她在麻省總院的家庭科醫生在電腦上看到我們這兒的治病情況,已經給她約好了在波士頓的心臟科隨訪。病人對我們的醫護工作很是感激,她說,如果萬一要得心梗,一定要在西雅圖,這兒是最安全的。(她的總結很有道理,西雅圖是全美心臟驟停搶救率最高的城市)
發生心梗後,醫生都會檢視病人的患病風險,對症治療,以防止再次發生。心梗的風險包括年齡,性別(男性高於女性,絕經期後男女性發病率趨一致),家族史,吸菸,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等。上面病例中的年輕墨西哥人,沒有找到任何直接的風險因素,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沒有重視的原因,或許,病人有所隱瞞,或許是病史採集不全面(語言障礙)。第二個病例的波士頓婦女,她的風險是既往吸菸史和雌激素替代治療。這次心梗後,激素替代需要停下來,絕經綜合症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需要婦產科跟進了。
7.說說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科學依據
他汀藥物是冠心病治療領域的一個劃時代藥物,它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冠心病病程的走向,它的廣泛使用也是歐美國家近30年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工作中,也時常會看到有部分人因受到不良資訊的誤導而害怕和拒絕使用他汀藥物治療,從而耽誤治療時間,最終導致健康受損和遺憾。今天來談談他汀藥物治療的科學依據,明正視聽。
他汀類藥物是指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 (HMG CoA) 還原酶抑制劑,是一組強效降血脂藥物,其中包括阿託伐他汀(Atorvastatin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和匹伐他汀(Pitavastatin )。因為它們的英文名稱字尾都有statin,所以中文統稱它們為他汀類藥物。
洛伐他汀是美國FDA在1987年第一個批准的他汀類藥物。至今,他汀類藥物已經使用了超過30年的歷史。他汀類藥物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是心血管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基石類藥物。
現代醫學判斷一個藥物是否有效的一個“金標準”是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臨床試驗。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先找出一組有共同特性的人群或病人(比如都是大於65歲的二型糖尿病人既往沒有心臟病史),隨機平均分配到藥物組(比如使用阿託伐他汀)和安慰劑組(同樣給”藥“,用麵粉做的裡面沒有藥物,與阿託伐他汀藥物大小顏色相同),並且保證接受試驗的被測試者(病人)和執行試驗的測試者(醫生和工作人員)都不知道病人使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然後隨訪若干年(比如5年)後,看兩組病人在療效指標上的不同。這樣的試驗設計可以減少偏見和暗示並且排除可能的安慰劑效應。
疾病的一級預防
疾病的一級預防,是指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採取措施而避免疾病的發生,也就是“防病於未然”。一級預防是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
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的作用,就是在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下,使用他汀類藥物以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下面列舉臨床試驗資料,有些枯燥,不感興趣者可以略過)。
199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WOSCOP試驗。納入了6595名沒有冠心病LDL水平在150-170mg/dL的男性受試者,分配到普伐他汀40 毫克組或安慰劑組。隨訪4.9年後發現,普伐他汀組在所有的治療指標上包括死亡,心梗和需要血管再通,都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1998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AFCaps/TexCaps 試驗。納入了6600名沒有冠心病總膽固醇在180-264mg/dL的中年男性和女性,分配到洛伐他汀組或安慰劑組。隨訪5.2年後發現,洛伐他汀組在治療指標上包括心絞痛,心梗,心血管事件和需要血管再痛,都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2003年發表在“柳葉刀“的ASCOT 試驗。10305名高血壓病人既往無冠心病,總膽固醇< 250mg/dL,分配到阿託伐他汀10毫克組或安慰劑組,計劃隨訪5年,但是試驗在3.3年時被終止,因為阿託伐他汀組在心梗和冠心病死亡上比安慰劑組明顯減少了36%。
2008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JUPITER試驗。17802名健康男性和女性,CRP > 2mg/L, LDL < 130mg/dL,分配到瑞舒伐他汀20 毫克組或安慰劑組,隨訪1.9年時早早結束,瑞舒伐他汀組在所有心臟治療指標上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疾病的二級預防
疾病的二級預防,是指對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疾病的復發。
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的作用,就是已經發生了心血管疾病,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心血管疾病的再發。
1994年發表在“柳葉刀“的4S試驗。納入4444名冠心病患者總膽固醇在200-300mg/dL,分配到辛伐他汀40毫克組或安慰劑組。隨訪5.4年後發現,辛伐他汀組織死亡,心血管事件和需要血管再通上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1996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CARE試驗。納入4159名心梗後病人,總膽固醇< 240mg/dL,LDL 在115-175mg/dL,分配到普伐他汀40毫克組或安慰劑組,隨訪5年發現,普伐他汀組在心梗,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需要血管再通上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1998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LIPID試驗。納入9014名總膽固醇在155-271mg/dL的冠心病人,分配到普伐他汀40毫克組或安慰劑組,隨訪6.1年後發現,普伐他汀組在冠心病死亡,心梗和需要血管再通上明顯低於安慰劑組。
以上列出部分臨床試驗來說明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作用。
他汀類藥物30多年的臨床應用已經被反覆證明和確定是冠心病預防和治療的最有效藥物。近年來,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還具有除降脂作用外的多方面功能,包括抗炎症作用,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緩解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抗腫瘤,抗老年痴呆等等。
當然,再好的藥物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他汀藥物也是如此。臨床上確實存在少數人不能耐受他汀藥物的治療,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減量,停藥和更換藥物。
在治療的決策上,希望大家聽取醫生和專業人員的意見,在獲取全面的資訊和諮詢後,認真做出決定。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The highest – quality care is when the patient chooses the path that best fits his or her values, preference, and goals. And we have made sure the decisions are not a result of ignorance or fear.
8.說說膽固醇和他汀類藥物的那些事
日常工作中與患者打交道發現,講一下醫學故事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的依從性,事半功倍。誰都喜歡聽故事,是不是?
今天來講講膽固醇和他汀類藥物的那些事。故事比較長,把它分成上下集。
(上)
人類對疾病的研究和奮鬥歷程總是有可歌可泣的事蹟,有可圈可點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說說大家關心的膽固醇和他汀類藥物的那些事。
如果我告訴大家,至今13人次諾貝爾獎是授予有關膽固醇的科學研究,大家信不信?答案是真實的。我們下面要講的故事也都是真實的,可以實名對號入座。
法國醫生和化學家François Poulletier 在1784年首次成功的從膽結石中提取到了膽固醇。法國化學家Michel E. Chevreul 把它命名為cholesterine ,即希臘語“固體膽汁”的意思(chole意思膽汁,stereos意思固體)。膽固醇的分子式在1888年由奧地利植物學家Friedrich Reinitzer確認。由於膽固醇的分子結構較為複雜,它的完整分子空間結構在20世紀初由科學家Heinrich O. Wieland 和Adolf Windaus 共同確認,他們兩人也因為對膽固醇研究的貢獻先後獲得了1927年和1928年的諾貝爾獎。
從19 世紀到20 世紀初,在對疾病的觀察和解剖學研究中,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已經被廣泛關注和認識,但是,它的病變機理和病因尚不明確。當時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動脈粥樣硬化是年齡老化引起的變化,不能被預防。在1910年,Windaus,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192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有粥樣硬化斑塊的主動脈其膽固醇含量是正常主動脈的20倍。這個結果給出了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關聯的一絲線索。1913年,俄羅斯病理學家Nikolai Anitschkow 用純膽固醇餵養兔子,導致高脂血症和嚴重的主動脈粥樣病變,這是人類第一次實驗室產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動物模型。但是由於當時醫學的認識不足,這項研究被廣泛的牴觸和不接受,因此也沒有了下文。Anitschkow創立的高膽固醇飼養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模型還是沿用至今。
時間到達了20世紀50 年代,鑑於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中風病逝以及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受困於心血管疾病,美國政府開展了一項旨在發現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病因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這就是著名的弗雷明翰心臟研究(下個章節來說說弗雷明翰的那些事)。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確鑿的證據發現高膽固醇血癥與心肌梗死高度相關,同時也發現了其他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和吸菸。
20世紀50 年代對膽固醇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認識,大量科學家的貢獻和發現,明確了人體合成膽固醇的具體步驟以及多達30個酶聯反應過程。其中,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 (HMG CoA) 還原酶是整個過程的限速步驟。德國科學家Bloch和Lynen為此獲得了1964 年的諾貝爾獎。
20世紀60 年代,人體膽固醇的代謝過程也基本明瞭,人體膽固醇總量來源於食物的攝入以及人體肝臟的合成,而且人體合成的膽固醇在體內佔主要部分。
經過前人的孜孜不倦前赴後繼,醫學研究已經來到了一個重要關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何再進一步,尋找出安全有效的降膽固醇藥物?
膽固醇的合成代謝機制已明確,控制膽固醇水平就在30步合成反應之中,包括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 (HMG CoA) 還原酶。針對每一個反應步驟,科學家嘗試了眾多的化學物合成,有些對動物有效,但是,沒一個在臨床上對病人有效。1959年,美國進行了臨床測試MER/29 藥物,它是第一個限制膽固醇合成步驟的降膽固醇藥物,但是隨後在60年初發現嚴重的副作用退出市場。
人們轉向了其他型別的降脂藥物。煙酸的降脂功能在1955年被發現,氯貝特在1958年被合成以及1969年合成的菲諾貝特都顯示有降脂功能,但是,上述這些藥物的降脂功能輕微,很難到達臨床需要的作用。美國默克藥廠在1959年生產的消膽胺,是一種高分子樹脂,在腸道內與膽酸結合,減少膽固醇吸收,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是很多病人不能耐受它的副作用。
研究的步伐似乎停止了,所有的藥物嘗試都歸於失敗。人類對於膽固醇的挑戰暫時沒有對策,科學家們依然在不斷的探索,長時間的寂靜終將等到一次轟轟烈烈的爆發。
(下)
科學研究發現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高度相關性,而且科學家們對人體膽固醇的合成和代謝過程已經瞭如指掌,但是,降膽固醇藥物的研究進展緩慢,依然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接下來登場的是一名重量級的科研人物,他的出現直接促使他汀類藥物的發現。
他的名字叫Akira Endo (遠藤章),1933年11月4日出生在日本北部的秋田縣。從小生活在農村,他自小對真菌很感興趣。他的偶像是蘇格蘭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Alexander Fleming,就是那位在藍綠色黴菌中發現青黴素的人。
Akira Endo 在195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農業部,之後來到東京的醫藥公司“三共株式會社” (Sankyo Co.)參於真菌酶在果汁處理中的應用工作,而且小有起色,他發現了一種新的真菌酶並提煉成功。在1966年他獲得東北大學博士學位,期間他開始對膽固醇研究發生興趣。在1966年至1968年間,他有機會到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進修兩年。
1968年他回到“三共株式會社“,結合以前的知識和經驗,他認為真菌能夠產生某種抗生素來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從而限制寄生菌的入侵(Fleming的忠實追隨者)。科學上很多驚奇的發現都是在跨學科領域間的火花碰撞。Akira Endo看到了這個火花。
1972年,在研究了3800 多種真菌提取物後,他成功的分離出了Citrinin,這個物質能夠強烈的抑制HMG CoA 還原酶,降低膽固醇,並且這個結果在小鼠上得到驗證。可惜由於Citrinin對腎臟有強毒性,Citrinin的研究工作被停止了,但是Akira Endo和他的團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知道成功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1973 年,又經過了2000多種篩選,Akira Endo在一種藍綠色黴菌的培養液中成功的提取到Compactin(祖師爺顯靈了,祖師爺的青黴素也是從一種藍綠色黴菌中得到)。Compactin在細胞培養試驗中如預期的表現出色,超強的抑制HMG CoA 還原酶活性。Compactin又名Mevastatin, Akira Endo成為第一個發現他汀類藥物的科學家。這時Akira Endo已經可以看到隧道遠處的光點了,勝利在向他召喚。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科學家Michael Brown 和 Joseph Goldstein同樣在進行著膽固醇的研究。在1973年他們發現人類細胞存在LDL受體,透過它細胞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膽固醇,如果LDL受體缺乏,將會導致高膽固醇水平。
回到日本,1974年Akira Endo團隊開始做小鼠的Compatin試驗,結果無效。一個晴天霹靂般的結果,看來所有工作需要重新開始(科學研究一直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Akira Endo隔壁有個病理實驗室,他們的工作是孵蛋,但是雞孵出了後工作也就結束了,因此隔壁有無窮盡的小雞。Akira Endo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問隔壁能不能用你們的雞來做實驗,反正你們也需要處理掉的。隔壁老闆很慷慨的作為聯合試驗與Akira Endo合作(做科研找好老闆重要,有一個好的隔壁老闆像Endo的更好)。大出所料,Compatin在雞身上居然成功了,他們繼續試驗狗和猴子,全部成功(發了很多篇聯合作者文章)。
1978年,美國人Michael Brown 和 Joseph Goldstein也跑來和Akira Endo合作,在人體細胞培養試驗中,Compatin成功抑制HMG CoA 還原酶活性,文章發表。然後Compatin需要進入臨床試驗,Akira Endo不是醫生,需要聯合大阪大學醫院的醫生一起做試驗(又有聯合作者了)。1978年小範圍臨床試驗開始,很成功,繼續發表文章。
1980年8月,噩耗傳來,“三共株式會社”停止了Compatin的臨床研究,因為在狗試驗的兩年觀察中發現了淋巴瘤,但是當時用在狗的使用劑量是人體的200 倍。
Akira Endo的發現也引起了其他醫藥公司的注意。美國默克公司在1976年搶先與“三共株式會社”聯絡,簽了一個簡單霸道協議,如果默克公司在其他黴菌上發現相同物質,默克公司不需要支付對方任何費用(多麼詭異的協議)。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員隨後證實了Compatin的有效性。在1979年2月,默克公司在另一種麴黴菌上提取了和Compatin結構相似的mevinolin,之後這一物質被命名為Lovastatin (洛伐他汀)。
1980年默克公司開始他們的臨床試驗。很不幸,試驗也被迫停止,因為相似物質Compatin在狗身上有淋巴瘤報道。
1981年在日本金澤大學醫院的醫生髮表了Compatin治療高膽固醇病人有效的報道(看來日本的藥監局管理不嚴)。隨後,美國的多個醫生也給出了洛伐他汀有效的報道而且副作用少(美國FDA也有問題,不是不讓做了嗎?)。這些結果觸發了默克公司在1984年重新開始大規模臨床試驗,並且在1987年獲得美國FDA批准,洛伐他汀成為第一個臨床應用的他汀類藥物。
1985年,美國人Michael Brown 和 Joseph Goldstein因在膽固醇代謝調節上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
Akira Endo是第一個發現他汀類藥物的科學家。他汀類藥物每年在美國的銷售額就是250億美元,Akira Endo沒有從中得到一分利益。而且作為一個開創時代的藥物發現,Akira Endo也很遺憾的與諾貝爾獎插肩而過,沒有獲得應有的公認。後來Compatin的衍生物發展為另一個臨床他汀類藥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Akira Endo回憶道,當年他在“三共株式會社”的工作很不開心,公司不支援他的研究,因為公司看不到近期可獲得的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1978年Akira Endo與大阪醫院醫生的臨床藥物試驗合作都是秘密進行的。1978年底Akira Endo離開“三共株式會社”時,公司命令實驗室的同事不能幫他搬運物品,讓他一個人走,可以想象當時Akira Endo的心情是多麼的難過。“三共株式會社”現在的網站上有他們發現Compatin的報道,但是不提及Akira Endo的名字。
2000年左右,Akira Endo看醫生做體檢發現有高血脂,醫生不知道他的大名,向他推薦,“我們這兒有很好的藥可以治療高血脂,叫他汀類藥物“。可以想象一下當時Akira Endo的眼神,是憂傷,迷茫,或許還帶點欣慰?
2008年,Akira Endo獲得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Lasker Award。這也算是為他的貢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美國諾貝爾獎1985年獲得者Michael Brown 和 Joseph Goldstein在2004年時寫道,"The millions of people whose lives will be extended through statin therapy owe it all to Akira Endo" (他汀類藥物療法延長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全部歸功於Akira Endo)。
Akira Endo於2024年6月5日去世。
謹以此文致敬所有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