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1924-2024)
呂家佐 攝影
“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
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
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計程車”
“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
南開師生心中的那盞明燈
葉嘉瑩先生與世長辭
將她那溫婉而堅定的人生詩篇
永遠地留給了我們


斯人已去,長歌當哭
在葉先生精神庇佑下的南開園
也流下冬雨的淚行
24日晚
葉嘉瑩先生訃告釋出後的第一時間
在先生生前常年治學的
迦陵學舍門口
已有師生自發前來
用鮮花與詩詞送別


染著橘光的菊花花束
墨跡未乾的荷花畫作
親筆書寫的詩詞卡片
用一筆一劃描摹著告別與思念
……
迦陵學舍門前,靜謐如初
“我們願先生,一路走好。”

25日清晨
天津入冬以來第一場寒雨悄然灑落
似乎也在哀慟這位大師的離去
位於南開八里臺校區逸夫圖書館的靈堂
肅穆莊嚴
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
“沉痛悼念葉嘉瑩先生”

橫幅下方的遺像中
葉嘉瑩先生面帶笑容凝望遠方
遺像兩側擺放著各界敬送的花圈和輓聯

廣大師生、校友、社會各界代表
冒雨趕來
送別詩詞的女兒
“你發掘詩歌的秘密
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
轉蓬萬里,情牽華夏
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
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
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
是為詩詞的一生
她以燭火之力
傳播詩詞之美

2020年10月24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期間,活字文化特別邀請百餘位學者、作家朋友,匯聚在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共同觀賞影片《掬水月在手》並進行短暫的映後交流。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特別分享映後交流會中幾位來賓對葉嘉瑩老師詩詞人生的思考與體悟。
主持人:大家好,《掬水月在手》上映以來一直有非常好的口碑,大家都很感嘆,有好些年沒有看到這麼有文化含量的一部紀錄片,而且導演這麼有勇氣把它上映到院線,在大眾裡邊去尋找知音。今天其實非常難得,我們也請到了一些特別的嘉賓,希望在此有一個機會跟大家做一點文化上的交流和分享,把影片所秉持的文化精神做一種微薄的傳遞。
我們請到的嘉賓有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張鳴教授,馮至先生的女兒馮姚平女士,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張祥老師,以及著名的青年作家賈行家先生,來分享一下看這個片子的感受。首先有請張鳴老師來分享,張鳴老師是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家,他在宋詩領域以及宋元古典文學的研究方面的成就非常高。
我們先有請張鳴老師來分享,張鳴老師是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大家,他在宋詩領域以及宋元古典文學的研究方面的成就非常高。
張鳴:很不敢當的,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古代文學、對詩詞有興趣的一位教書匠而已。至於說成就不敢當。不過今天要特別感謝活字文化,請我來看這部非常精彩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