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神經多樣性是什麼?是一種疾病嗎?你可能聽過它的其他名字!

 ⬇️點選關注美國媽媽網⬇️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指的是一個人的大腦在資訊處理、學習方式和行為模式方面與“典型”模式有所不同。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神經多樣性是一種問題或異常。但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專家們逐漸認識到,神經多樣性本身並不一定是個體的缺陷,甚至可以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價值。並非所有的神經多樣性都會導致殘疾,例如聯覺(Synesthesia,感官聯覺),但它們都代表了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
隨著觀念的轉變,專業人士不再將神經多樣性視為疾病,而是將其視為不同的資訊學習和處理方式。在一個缺乏包容性或帶有能力歧視的社會中,這些差異可能會表現為障礙,但本質上,它們只是大腦運作的另一種方式。
本文將告訴你什麼是神經多樣性,並提供相關例子,幫助大家瞭解和判斷自己是否屬於神經多樣性個體,以及神經多樣性個體的生活體驗。
理解神經多樣性
神經多樣性是指人類大腦在資訊處理、功能表現和行為模式上的多樣性。相比於認為某些人的認知或行為方式“有問題”,神經多樣性倡導接納所有的差異
“神經多樣性” 這一概念源自“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一詞,該術語由澳大利亞社會學家Judy Singer於1998年提出,旨在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育方式都是獨特的。
就像指紋一樣,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大腦完全相同,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正常”大腦功能標準。
在醫學領域,確定“正常”狀態通常至關重要,許多診斷都是基於“這是否正常?”這個問題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
但在神經多樣性的研究中,我們更傾向於理解和接受個體差異,而不是簡單地劃分正常與異常。
舉例說明
考慮以下兩個具有繪畫天賦的人:
案例1:
  • 12歲的兒童,患有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在社交場合中感到困難。
  • 該兒童對繪畫有極大的興趣,並且不需要接受正規培訓就能輕鬆掌握繪畫技巧。
  • 但該兒童對日常生活的依賴性較強,並且需要固定的日常作息。
案例2:
  • 40歲的神經典型(neurotypical)成年人,在17歲時才開始學習繪畫。
  • 該成年人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掌握繪畫技巧。
  • 該成年人社交能力強,能輕鬆結交朋友。
儘管12歲兒童的繪畫能力遠超40歲成年人,但沒有人會因此認為成年人是不正常的。
同樣,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表現可以因人而異,許多自閉症患者擁有不同的特殊才能。
使用“神經多樣性”這一術語,能夠更準確地描述這些個體的不同能力,而不是將他們視為異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特長。
神經多樣性是殘疾嗎?
神經多樣性本身並不一定被視為殘疾,但在某些環境下,它可能會帶來挑戰,尤其是在社會或職場環境不提供適當支援的情況下。
案例1:求職挑戰
  • 許多神經多樣性個體在社交場合存在困難,因此在面試過程中可能難以表現出自己的長處。
  • 但如果招聘流程更注重實際技能評估,而不是單純依賴面試表現,這些個體可能會脫穎而出,例如成為優秀的會計或資料分析師。
案例2:工作環境
  • 一些神經多樣性個體對噪音非常敏感,因此開放式辦公室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適。
  • 但如果公司提供降噪耳機,他們可能會成為團隊中最專注、高效的成員。
在這些例子中,適當的“合理便利(accommodation)”幫助這些個體克服了他們的挑戰。
類似地,為殘疾人士提供坡道、盲人專用的聲音紅綠燈等設施也是合理便利的一種。
為什麼使用“神經多樣性”這個術語?
儘管一些人認為神經多樣性意味著不關注醫學上的挑戰,但研究表明,接受“神經多樣性”概念的個體更容易適應並找到成功的路徑
例如:
閱讀障礙(Dyslexia)的個體,通常在閱讀上有困難,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三維思維能力常常超越一般人,這使他們在藝術、設計、工程等領域具備優勢。
可能的神經多樣性型別
雖然神經多樣性不是醫學診斷,但以下一些情況通常被認為屬於神經多樣性的範疇(不僅限於以下):
  •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 唐氏綜合徵(Down syndrome)
  • 閱讀障礙(Dyslexia)
  • 書寫障礙(Dysgraphia)
  • 計算障礙(Dyscalculia)
  • 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 強迫症(OCD)
  •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
  • 妥瑞氏綜合症(Tourette syndrome)
  •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如何知道是否屬於神經多樣性?
如果你懷疑自己或孩子可能屬於神經多樣性個體,可以諮詢醫生或心理學專家進行評估。
儘管神經多樣性無法“治癒”,但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管理,例如:
  • 行為治療
  • 認知訓練
  • 職業培訓
  • 合理便利措施
例如,ADHD患者可能會透過藥物和行為干預改善日常生活,而其他人可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讓他們的天賦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神經多樣性個體可以取得成功嗎?
當然!許多神經多樣性個體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
  • Temple Grandin(動物學家、作家)
  • Sir Anthony Hopkins(奧斯卡影帝)
  • Florence Welch(歌手)
  • Simone Biles(奧運金牌得主)
  • Greta Thunberg(環保活動家)
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的神經多樣性人物,例如: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瑪麗·居里(Marie Curie)
  •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如何支援神經多樣性個體?
  • 傾聽並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
  • 提供適合的溝通方式(如文字交流)
  • 避免使用“高功能”或“低功能”等標籤
  • 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
  • 提供必要的支援與合理便利
神經多樣性並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樣性的一部分。 透過理解和接納,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發揮潛能,創造更加包容的社會。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許多神經多樣性個體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