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活下去的機會只在中國,我為什麼不去?”——Dale De Penning,紐西蘭企業家,淋巴癌患者。
最近,紐西蘭的癌症患者圈子悄然發生著一場場小小的“出走”。第一個邁出這一步的,是57歲的企業家Dale De Penning。緊隨其後,是36歲的瓦納卡滑雪教練Emma Holden。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患有頑固且致命的血液癌症。也有一個共同的選擇:跨越1.1萬公里,前往中國,尋找“續命”的機會。
這不僅是兩個紐西蘭人的“生死之旅”,更是一面照見全球醫療現實的鏡子。
1
活著到底值多少錢?
Dale De Penning,奧克蘭建築公司的老闆。過去,他擅長算賬、控成本、講回報。但2023年,一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這是一種侵襲性極強的淋巴系統癌症的診斷,讓他算不清這輩子最後一筆賬:活著,到底值多少錢?

Dale在紐西蘭治療了10個月,被醫生通知安排後事。他有三個孩子,他還不想死。
Dale開始研究一種被稱為CAR T-cell therapy的尖端療法。該療法透過提取病人的免疫細胞,在實驗室中對其進行基因改造,使其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經過培養的免疫細胞回輸患者體內,這些“超級細胞”就會像對待病毒一樣獵殺癌症。
紐西蘭的醫療體系雖以“全民免費”著稱,但前沿治療卻姍姍來遲。CAR-T細胞療法,自2017年在美國獲批以來,已成為血液腫瘤治療的重要武器,而紐西蘭,仍處於“臨床試點階段”。
對Dale來說,時間,比金錢更昂貴。在朋友的推薦下,Dale找到了上海曜影醫療。一通影片會診後,他聽到了久違的那句話:“你的情況,CAR-T療法有機會做到完全緩解,越早越好。”
那一刻,他明白,生死的籌碼,必須親自去中國一賭。
剛下飛機,他依舊帶著“紐西蘭式的保守與懷疑”,但中國醫生的接待效率、醫生團隊的專業度、治療流程的透明化,讓他很快“轉變了投資心態”。
做了血常規、骨髓活檢、基因檢測後,醫生明確告知他:CAR-T療法並非“百分百”,但針對他的IGH基因重排與高風險指標,仍是當前最佳方案;預計三週內可完成細胞回輸,療效評估在治療後第28天。
“這是我聽過最清晰的風險提示。” Dale心裡踏實了。

Dale被推進血液成分分離室,白細胞被分離出來送入細胞工廠。他半開玩笑地問醫生:“這是在造兵,對吧?”醫生笑著點頭:“對,造一支專門殺你癌細胞的‘特種兵’。”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改造、擴增。這段時間,Dale每日接受輕量化療,壓低自身免疫,以便“騰出戰場”迎接CAR-T細胞。
“那幾天最難熬,像等裁判吹哨。”他形容自己“像一個坐等開戰的指揮官”,又怕,又期待。Dale親眼看著那袋透明的細胞懸液透過靜脈輸入體內。“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登陸戰。”醫生說:“接下來48小時,是最關鍵的戰鬥期。”
回輸後第三天,Dale突發高燒39.8℃,渾身寒顫,血壓驟降。“我以為要過去了,腦子裡浮現的,竟然是紐西蘭的海浪聲。”這正是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細胞因子風暴)的典型反應。曜影醫療團隊早有預案,IL-6受體拮抗劑、類固醇、血流動力學支援,一場生死搶救悄然展開。
第四天,Dale體溫逐步回落,生命體徵穩定。他靠在病床上虛弱地問:“是不是特種兵贏了?”醫生笑著答:“正在清理戰場。”

3個月後,掃描結果顯示,這個差點讓Dale喪命的癌症已經消失。Dale此次花費了約60萬紐幣,因為他需要進行大量的過渡治療,但相比之下仍然算便宜。
2
她用眾籌敲開了“中國治療”的門

Dale De Penning的“復活”,像一束光,照進了36歲的Emma Holden世界。
作為瓦納卡滑雪教練,Emma四年前確診多發性骨髓瘤後,幾乎嘗試了紐西蘭能提供的一切治療手段。然而,病情反覆,化療耐藥。醫生的說法一成不變:“CAR-T療法有希望,但紐西蘭還做不到。”
Emma不是商人,沒有Dale那樣的資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發起一場自救的眾籌。2025年3月,她在Givealittle平臺發起籌款:“紐西蘭治不好我,中國或許可以。我想再活幾年,陪孩子長大。”這個簡單而直接的訴求,迅速打動了公眾。
三週內,4,000位網友慷慨解囊,籌齊了40萬紐幣。她成了“去中國續命的Kiwi女孩”。5月,她踏上了Dale走過的路,前往上海的醫院,接受CAR-T治療。
3
為什麼紐西蘭人要去中國“續命”?
近年來,CAR-T細胞療法成為血液腫瘤治療領域的革命性武器,但各國在這項前沿技術的應用上,卻呈現出顯著的差距。
作為最早批准CAR-T療法的國家,美國自2017年起就將其應用於B細胞白血病、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然而,美國的治療費用居高不下,單次治療動輒40-50萬美元,醫保覆蓋面有限,普通患者想要負擔這樣的花費並不容易。
此外,外籍患者想在美國接受CAR-T治療,面臨著極為複雜的審批與就醫流程,成本更是高得驚人。

歐盟在2018年開始陸續批准CAR-T療法,適應症以白血病和淋巴瘤為主,費用大致在30-40萬歐元之間。儘管歐盟國家有相對完善的公立醫療體系,但前沿療法的排隊週期極長,私立醫院雖然速度快,但費用同樣不菲,外籍患者跨國就醫也需經過繁瑣的申請流程。
日本於2019年批准了CAR-T療法,但目前主要適用於B細胞淋巴瘤,價格高達3300萬日元(約200多萬元人民幣),病種覆蓋面較窄,排期較長,且對外國患者的審批極為嚴格,外籍人士幾乎無法自由前往接受治療。
澳大利亞自2021年起啟動CAR-T臨床試點,適應症多集中在兒童白血病與部分淋巴瘤,費用大約在50-70萬澳元之間。儘管澳洲醫療資源較為發達,但公立系統推進緩慢,外籍患者若想自費治療,同樣面臨重重困難。
紐西蘭的處境則更為尷尬。至今CAR-T仍處於“臨床試點”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應用。患者如果想接受該療法,只能透過繁瑣的轉診,前往澳大利亞或其他國家,選擇極其有限,等待時間卻異常漫長。
而自2021年起,中國陸續批准了復星凱特、藥明巨諾等CAR-T產品,適應症已涵蓋白血病、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費用在100-200萬元人民幣之間,相較歐美日而言,價效比更高。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來自紐西蘭、澳大利亞,乃至歐美的血癌患者,正跨越萬里,選擇在中國“續命”。

“紐西蘭人不想去中國治療,而是別無選擇。”白血病與血癌協會執行長Tim Edmonds的這句話,一語中的。
Dale與Emma,只是冰山一角。2024年起,越來越多澳新、中東、東南亞患者湧向中國,尋求前沿治療。上海、廣州、北京的高階醫療機構,接待著一批又一批外國患者;中國醫療,正在以“價效比”與“效率”,重塑全球患者的選擇。
“沒想到,這輩子最後一場‘投資’,竟然投給了中國。”Dale的話意味深長。
過去,全球醫療的“燈塔”在歐美;而今,越來越多患者將希望寄託於中國。Dale的生死之戰,Emma的眾籌之旅,折射出的不僅是個體的掙扎,更是全球醫療格局的變遷。
在“免費醫療”難以覆蓋前沿治療的現實下,在“審批流程”跑不過癌細胞擴散速度的當下,中國,成了他們不得不仰望的“生命B計劃”。也許,再過不久,類似的故事還會繼續上演。只不過,下一個Dale、下一個Emma,或許來自澳洲,或許來自歐洲,但目的地,仍然是中國。
“生命無價,選擇不該被國界限制。”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未來的趨勢。
——End——
文: Eva
英倫大叔(ID:UK07788915668)
轉載請聯絡公眾號後臺
圖片及新聞資訊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英倫大叔”,獲取最新最快的英國資訊。
往期精彩回顧:
英倫大叔,一個有態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致力於傳遞最新最快的英國新聞與政策解讀,
為海外華人提供簽證、教育、創業類相關資訊
歡迎關注英倫大叔,及旗下各平臺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