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關鍵詞:CAR T細胞療法;T細胞淋巴瘤;基因組學;繼發性惡性腫瘤;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在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但近年來出現了繼發性T細胞惡性腫瘤這一新的安全訊號。截至2023年12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記錄了22例在接受CAR T細胞治療後發生T細胞惡性腫瘤的病例。然而,這些繼發性T細胞腫瘤的臨床和基因組學特徵尚未詳細報道,其發病機制也尚不明確。
Simon J. Harrison 等研究學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CAR+ T-Cell Lymphoma after Cilta-cel Therapy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yeloma 的研究論文【1】。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兩例在接受cilta-cel(一種針對B細胞成熟抗原的CAR T細胞療法)治療後發生T細胞淋巴瘤的患者,探討其臨床和基因組學特徵,並分析可能的發病機制。
研究發現,在接受cilta-cel治療的患者中,發生了兩例CAR+ T細胞淋巴瘤,其發病機制可能涉及預先存在的TET2基因突變、後續獲得的其他致癌基因組變異以及多種潛在的內在或外在因素,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CAR轉基因的插入突變對T細胞淋巴瘤的發生有直接貢獻。

(如需原文,加healsana並備註20250212NEJM)
主要研究結果
研究報告了兩例在接受cilta-cel治療後發生CAR+ T細胞淋巴瘤的患者,這兩例患者均在CAR T細胞治療後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反應,但隨後發展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且腫瘤細胞中檢測到CAR轉基因的表達和整合。
兩名患者的腫瘤細胞均存在TET2基因突變,且這些突變在CAR T細胞治療前就已存在。此外,兩名患者還表現出其他潛在的致癌基因組變異,提示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腫瘤發生。
研究提示,多種因素可能促成了這些T細胞淋巴瘤的發生,包括預先存在的TET2突變T細胞的轉導、病毒感染、既往治療史以及潛在的插入突變。
兩名患者在接受化療(CHOEP方案)和幹細胞移植後均達到了完全代謝緩解,且未檢測到迴圈CAR+ T細胞。患者1在治療後經歷了多次復發和再治療,最終透過異體幹細胞移植和免疫治療達到緩解。患者2在接受化療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也達到了完全代謝緩解,且在隨訪中未檢測到CAR+ T細胞。

Fig1. T-Cell Lymphoma after Cilta-cel Infusion in Patient 1

Fig2. T-Cell Lymphoma after Cilta-cel Infusion in Patient 2
編者按:
臨床意義和科研啟示:
本研究首次詳細報道了在接受CAR T細胞治療後發生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和基因組學特徵,揭示了其潛在的多因素髮病機制。
這些發現強調了在CAR T細胞治療中對繼發性惡性腫瘤的監測重要性,並提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包括進一步探索插入突變的作用、最佳化CAR T細胞製造過程以減少風險,以及開發針對高危患者的監測策略。
此外,研究還提示了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的必要性,以便及時發現和管理這些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參考文獻:
【1】DOI: 10.1056/NEJMoa2309728
編輯:Amber Wang,微訊號:Healsana;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征戰CA公眾號,以分享癌症領域最新研究為主旨,希望由此推動由實驗室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歡迎您的投稿與合作;也希望其他醫學科學家以推文的形式分享您的研究成果。
點選
,關注癌症研究進展
運營:美國Healsan諮詢公司CA專案組,專注於臨床科研及臨床試驗的服務公司,擅長於針對癌症的臨床科研設計及臨床試驗結果的報告撰寫。
網址:https://heals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