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夏天,復星凱特的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通稱 Axi-cel)獲批上市,微博熱搜上醒目的話題引發了持續關注:“#120萬一針抗癌神藥#”。
對許多血液瘤患者而言,這是常規療法失敗後多出了一條救命之路;投資圈則將其稱為“中國生物醫藥登月時刻”;對普通大眾,它則成了昂貴醫療的極致象徵。
2021年網路熱圖

當時,王煜全告訴大家這“一針”的出現是生物治療走進商業世界的標誌,但產業配套與需求的限制,讓它短期難以爆發。
三年過去,CAR-T過得怎樣?
前哨科技最近的掃描發現,奕凱達依舊貴得驚人,但生物治療已經遠不止這麼一款療法。
5月1日,假期第一天,王煜全會帶來【十大產業專題:生物治療】專題直播,和大家一起看看生物治療今天走到哪一步,接下來的熱點與趨勢在哪。
這次直播也會分析中美博弈下的CRO產業何去何從,歡迎點選文首入口鎖定直播席位!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這款120萬一針的抗癌神藥如何了。
為什麼當年敢賣 120 萬
聊聊現狀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奕凱達的原理所謂 CAR-T 的本質。
簡單說就是把患者自身 T 細胞抽出體外、植入識別癌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在體外培養大量專殺癌細胞的T細胞再輸回體內。
這些專門處理過的T細胞會像“生化導彈”般追殺癌細胞,實現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首批採用 CD19 靶點(癌症細胞的特殊標誌)的產品,治療復發難治性 B 細胞淋巴瘤取得超過 80 % 的緩解率,五年隨訪仍保有 42 % 的總體生存率。
這是什麼概念呢,此前同類人群的中位生存時間不足 6 個月。
2022年前哨PPT報告

實現這個“革命性”成果的背後,是非常複雜的治療體系,從T細胞的抽取、啟用、到培養,每一步都要鉅額開銷,不說病患的ICU觀察,連冷鏈物流都要頂格水準。
每一針都是專門為一個病人開發一種藥物,研發成本都得病人自己承擔,所以有業內人當時認為這個價格並不貴,只是微利而已。
三年之後如何了?
三年之後這款抗癌神針如何了?有些降價,但是不多。
三年前,奕凱達剛上市時宣佈全國有 40 餘家三甲血液科能接診,首年完成約 100 例回輸治療。
根據公開資訊看到2024年底,官方公開的資料也只有600例治療案例,到2025 年 4 月,在拓展香港運輸渠道的新聞中,官方披露累計治療量已突破 1 000 例,治療中心也擴張到 接近 200 家,覆蓋所有省份,患者平均排隊時間從兩個月縮短到三週左右。
價格這邊,奕凱達的價格整體並沒有太多變化,仍舊在百萬級別,更多的是支付方式、醫保覆蓋上的調整。
如今 全國已有 100 多款惠民保和 70 餘款商業險把它納入特藥池,單例可報銷 30%–50% 的藥費,上海“滬惠保”為 CAR-T 設立 310 萬元的獨立額度,算是最高的承保額度。
復星凱特在這期間也試水過 “先付 60 萬、療效不達最高退 60 萬” 方案,考慮到排隊時間的最佳化、ICU等配套費用的改進,完整一次治療的綜合花費預估從 150–200 萬元降到 130–180 萬元。
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就要從CAR- T治療方案的特點說起,完整內容王煜全在2023、2024年的前哨分析中都有解讀,以下我們就做個總結。
CAR- T落地面對的坎
CAR-T 的價值導致本身使用者就不會多,加上“私人訂製”意味著生產週期動輒 2-3 周;若病情進展過快,患者可能等不到成品回輸,進一步減少了使用者數量。
高度複雜的生產流程也讓成本難以像化藥、單抗那樣隨產量下降而遞減,所以近些年的降價大多來自於組合用藥、配套措施的改進。
CAR-T雖然是用人體自身的T細胞製備,但仍然會有一些排斥反應發生,這其中最重的就是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和神經毒性(ICANS),仍須在配備重症監護團隊的中心管理。
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當CAR-T細胞大量啟用時,會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可能引起發燒、低血壓、器官功能障礙等症狀。
神經毒性(ICANS):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頭痛、癲癇等症狀。
雖然真實世界資料顯示中國患者 ≥3 級 CRS 發生率已降至 5 % 以下,但沒有人敢忽視風險,仍需要專業、昂貴且稀缺的床位與團隊。
3.實體瘤撞牆
以上問題都還是產業、市場上的限制,只要時間足夠總能實現規模化突破,但在治療實體瘤上失敗成為CAR-T的一大短板。
上週我們為大家總結了生物藥競爭的關鍵要素:適應症,這點在生物治療上也是相似的。
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抗原異質性與 T 細胞浸潤不足,使 CAR-T 在實體瘤治療上難以發揮作用,適應症無法拓展,高價、難以生產,終結了CAR- T“終結一切癌症”的神話。

三年後的CAR-T
CAR-T會永遠困在高價的小圈子中嗎?前哨本週的直播就會為大家帶來一些新的的進展:
科濟藥業的 CLDN18.2 CAR-T(CT041)在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研究中取得 38-57 % 的客觀緩解率,6 個月生存率達到 81 %。
“裝甲”設計與“邏輯閘控 CAR”正在給 T 細胞裝上更強的殺傷工具和更聰明的大腦,試圖破解實體瘤的難題。
在自身免疫病方面CAR-T也展現出新的潛力,有不少治療方案進入臨床。
更有 “即用型”與工業化的開發方案,讓CAR-T有潛力實現“上午採血、下午用藥”,撕掉“120 萬”的標籤。
這些技術變革有多大潛力實現?生物治療的未來趨勢是什麼?下一條熱搜會不會是“40 萬現貨,一週見效”?
五一假期第一晚,王煜在直播間拆解這場價格與技術競速的最新曲線,等你一起見證下一次拐點。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世界大學五大學科領域top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