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飽睡足等幸福》
“放過自己”是一種在這個時代日益稀缺的品質。很多人習慣了責備自己不夠優秀,而非原諒自己的不完美。
不久前看理想發出徵集,請大家分享“放過自己”的瞬間。家庭暴力、優績主義、容貌焦慮……每個人的故事裡都或多或少凝結著自己的淚水與委屈。
好在總有一股力量能將受困於低谷的ta們拉出泥沼,有人在一束月光下頓悟人生的無常,有人下班路上聽著耳機裡的音樂放聲大哭,也有人靠讀書和知識看到更大的世界,原諒周圍的一切。
人生由諸多具體瑣碎的痛苦拼湊而成,是時候放過自己,奔向嶄新的生活。

🌕
被世界溫柔包裹
@水芝好怕
我整個青春期都是媽媽的情緒垃圾桶,所以長大之後也總對自己不滿意,一度想了結自己,用這種方式讓母親愧疚。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院子裡,看到陽光照在雙色茉莉和很漂亮的蝴蝶上。我發覺陽光平等地照在蝴蝶身上,也照在我身上。從那一刻起,我下定決心要好好活著,不是為了母親,而是因為還有很多美好的體驗在等著我。
@小怪獸
和前任分開後,我一直耿耿於懷,不知道為什麼他總是毫無預兆地退縮,不知道他的解釋是否真誠。
直到那天,我跑完步後神清氣爽,終於意識到自己沉浸在痛苦中太久,久到差點忘記運動過後無比暢快、清空大腦的感覺。我無數次告訴自己,我得找回曾經那個充滿能量的自己,不要再每天假裝快樂,我需要真正的快樂。

@耳朵
我今年三十五歲,孩子兩個月大時,我開始遭受家暴。最初一直忍著,因為我試圖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我那時心臟和胃不舒服,有一天半夜心跳加速,無法躺著,就去找分房睡的孩子爸爸,卻被對方罵神經病。第二天去醫院,我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焦慮軀體化,隨時有極端的想法。
後來我又思考了半個月,帶著不到十個包裹離開他。沒存款,沒居所,也沒帶孩子。他在微信上一直謾罵、威脅我。
突然有一天,我看到夜晚的月亮想開了,過去在婚姻裡,我從來沒有欣賞過世間萬物的變化與美。那一瞬間我意識到,人各有命,我接受這一切的發生,也允許自己主動改變。目前我還沒離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也會欣賞美景了。
💌
那些將我拉出泥沼的人
@灰灰
我好像在過著“東亞女生被績優主義捆綁的一生”。
游泳的時候,我會要求自己一千米要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減脂的時候,我嚴格按照APP設定的三大營養素攝入,任何一項超標了就開始緊張,甚至不再吃飯;跑步的時候,我也要求自己有一定的配速,如果沒有完成,我甚至會想著乾脆不記錄這次運動。
我總感覺只要沒有不完美的記錄,我就過著完美的一生。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她說你不如放過自己,我們都不是那麼熱愛運動的人,運動只是為了減脂或健康,不需要給自己額外的要求。慢慢地,我學會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橘子
從高中開始,我就不愛照鏡子,不愛拍照,害怕看到胖胖的自己。上大學之後開始接受鏡子裡的自己,開始接受我肉嘟嘟的臉,開始接受我的雙下巴,但還是不敢拍照,無法正視相機裡的自己。
兩位姐姐改變了我,她們就是貓爺和特特。貓爺在社交媒體上說“要讓自己多處在被讚美的環境中”。我意識到我也不應該討厭自己,背叛自己,我要時刻讚美自己。
特特也是一位不愛拍照的姐姐,但她後來變得不排斥拍照,不排斥被她的愛人錄進影片,她說因為那就是她自己。還有看理想編輯部的姐姐們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讓我更好地愛自己。
現在我去一個地方就要拍照,我要在那個地方留下鮮活的自己,也不再畏懼在公共場合自拍,因為我就是最美的自己!如果連我都討厭自己,那真正的我就要孤立無援了。
🕙
把一切交給時間
@可頌
之前每天如果不看書學習,玩樂放縱的時候就會有愧疚感。到了30歲突然想通,一切都以自己的感受為先,不再苛責自己,決定玩的時候好好玩,一直玩,玩到老。
@diummm
在外人看來我獨立性很強,什麼事都可以自己完成,不需要別人幫忙。但是有些時候我其實需要別人的幫助,可是我的內心總是抗拒向別人求助,最後就逼著自己做完,卻發現真的好累好累。
慢慢地,身邊的人、事、物發生了變化,我也決定放過自己,不再逼自己。現在我每週一定會有三、四天的時間運動,堅持看書,有時會去公園找一棵樹,然後坐下開始發呆。感覺非常棒!
@小咪
我曾經苛責自己一定要成為插畫師,後來參加比賽,得知自己的作品沒有入圍,我就決定讓自己鬆口氣。現在打算重新去找一份工作,一邊養家餬口一邊繼續自己的插畫夢,但不再像以前那樣,要求自己一定要成名。

《我的事說來話長~2025春~》
@阿崔
我的婆婆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她會說很多傷人的話,但是我卻一直忍著。我幾乎每個週末都帶著孩子去她家,即使我丈夫沒空,我也會單獨帶著孩子過去,只因為老人說她想見孩子。
今年春天,在電話裡我跟婆婆大吵一架,我也確認了不想去婆婆家,那一刻我決定放過自己,不必為了滿足婆婆而委屈自己。放過自己後,週末如果丈夫有空就會帶孩子過去,而我就自己在家裡做家務或者待著,這樣我就有了一天屬於自己的時間。連女兒都說這一天的媽媽很快樂。
@秀娃子
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一直逼迫自己向更好、更強、更高前進。
2018年有個前同事突然在家中去世,他本來就有身體問題,好像才做了第二次手術。我和他不熟,但是我記得接到通知,得知前同事去世的那個時刻。從此我想通了,人固有一死,不如放過自己。我剪掉長髮,開始運動,現在過著有規律的普通生活。
🌃
挺過去
@熱心腸泡豬
我是一個攝影師,今年公司增加了每週拍風光影片的KPI,但這種沒有內容又枯燥的影片每天都在折磨我,我不知道拍什麼,不知道怎麼拍,公司裝置也不夠。但我一直擔心失業,擔心找工作難,就始終責怪自己不夠努力,不能順應公司的發展。
還記得那天特別熱,我拍完了那一週的KPI影片,滿頭大汗,幾乎快要脫水,又著急忙慌找到一個圖書館剪輯完影片,結果卻被領導以“沒什麼感覺”為理由不計入KPI。當時已經身心俱疲的我再也不想繼續這樣折磨自己,於是之後提出離職,放棄工作很久的公司,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噼裡啪啦怦怦
我剛工作沒多久時,就被領導要求進行縣級的教學展示,一節課磨了二十多次,還要去其他學校練習,我每天哭著備課,凌晨兩三點睡覺,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最痛苦的是自己明明看不進去教案,但硬要逼著自己繼續調整。
就這樣反反覆覆折磨自己,我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我真的像ta們說的那樣不會思考嗎?
展示課的時間反覆延遲,煎熬之中,我有一天晚上走在路上,聽著小提琴夢幻曲,突然不受控制地瘋狂落淚,一個念頭湧上心頭:我要是被車撞死了,就不用上課了吧。那一瞬間,我也被這個念頭敲醒,決定放過自己,想著就這樣吧,不把這節課當成自己的課,而是當作完成任務。
終於熬到展示課那一天,我果不其然上砸了,上課時我感覺自己的靈魂在旁觀正發生的一切,還在深深感嘆終於結束了。我現在覺得挺好,放下別人加在我身上的期望和過度要求,做到自己覺得差不多即可,我的人生與其在工作中自我折磨,還不如找點生活的樂子,讓自己活得有趣一些。
@二七二七
我和前男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患有抑鬱症,我因為無法讓他變得更好而持續自責內耗。
但他經常和另外一個同樣患有抑鬱症的女孩聊天,他想幫她走出抑鬱症,我不希望ta們聯絡,但又覺得他在幫她的同時或許也在拯救自己,於是又試著勸自己接受。這樣嘗試了很久,我還是覺得自己太委屈了,直到有一次發現ta們線下見面。
那一天,北京的正午大概有33度,他說他在五道營吃飯,我在上班,因為想去陪他就偷偷打車過去,到了之後發現,他在和那個女生吃飯。當時我手腳冰涼,指尖和小腿發麻,沒有很痛苦,但整個人都輕飄飄的。我對自己說:這次真的算了。他幫不了她,我也幫不了他,再愛他也不要因此失去自己,失去底線。
做出決定之後,我還是會被很多事傷害,曾經約好一起住的房子,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我最難過的時候,曾經有朋友問我:有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支援你和他在一起?我發現真的沒有,只有我自己堅持。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他能好起來,而忽略了自己在其中的忍讓和受傷。
在分開的兩週後我一個人搬了家,一個人做飯,但我不用再擔心他的心情好壞,可以過自己的生活,緊緊攥著的心慢慢舒展開來。
@米
我曾經常常苛責自己,現在總是想回去抱抱那個不被善待的自己。
我從小在父親的家暴中長大,每當他工作受挫,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對我拳打腳踢,但事後他又會加倍彌補,給我買期待已久的文具或零食。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一直都在苛責自己,以為表現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認可,逃脫父親的暴打。隨著年齡增長,爸爸漸漸不再打我,但是言語暴力一直存在。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仍然隨時隨地出現在他身邊,幫他搞定一切,忍著委屈,努力做那個讓他滿意的女兒。
儘管我靠著自己的努力,擁有了全家最高的學歷和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父親對我的言語暴力仍然沒有停止。有一次我在家不小心打翻他做好的西瓜汁,他又一次暴跳如雷,用最骯髒的語言咒罵我。
那一次我崩潰了,哭著離開家,第一次在外租了房子,徹底不跟他聯絡也不回家。這期間我頂住了父母的威脅和道德綁架,不主動和解,直到爸爸跟我道歉。
從那之後我放下了,不想苛責自己扮演受虐的乖巧女兒,我會勇敢跟爸爸說不,拒絕他讓我做的我不想做的事情,也會在他暴怒想要攻擊我的時候,輕聲提醒他“請你別說話,否則我會立刻離開”。他果然安靜了,也可能在心裡憋出了內傷。
從我不再委屈自己討好父母之後,我發現在工作場合,我也敢勇敢地對同事和領導說不。人生如此短暫,我雖然不能絢爛,但也絕不在苛責自己中繼續腐爛。

《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
@穗子
其實我到現在都不能確定是否苛責了自己。
出現在腦海中的畫面是心理諮詢師一直問我,你為什麼抑制不住地哭,卻還要找自己的問題。 可我根本不知道除了反問自己,我還能做什麼。情緒最濃烈的時候,我就好像一個溺水的人,憑藉本能去抓住救命稻草,反反覆覆拷問自己。
讓我決定放過自己的契機有很多,比如真的扛不住了,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像到處都無法交卷的失敗者,或者是一個活死人,按下開關才能強迫自己啟動;有時是因為朋友們,有人斬釘截鐵地告訴我:你沒問題;有時是自己嘗試後,發現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承認自己的不足,會讓自己和他人都更輕鬆。
我後來意識到,我如此習慣苛責自己,可能是因為無法忍受自己辜負別人的期盼和真心,也可能是出於對別人的不信任,總覺得自己完成一件事才能擁有最確切的安全感。
🌍
去看更大的世界
@Sherry
初中時候,學不好的數學和與日俱增的壓力導致我嚴重焦慮,最終一敗塗地的中考讓我被困在優績主義的自我苛責和自我厭惡裡很多年。
後來出國唸書,我走過悉尼和墨爾本的大街小巷,在南半球的另一種教育模式中緩慢生長、自我療愈。終於在某一天,我掙扎著發現,純粹的“好學生”與“差學生”(或者說,成功者與失敗者)之外,還有“不適合某種制度的學生”的第三種定義。
某一刻,我終於在越來越少的自我厭惡和逐漸迴歸的自愛意識與成就感中意識到,人生的容錯率那麼高,也許有時候,對自己的定義不僅僅是“理科很差,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也可以是“文科非常非常好”。
@罐罐
金融機構做投行,因為從小習慣去滿足父母、老師、領導的期待,我會把部門所有男同事的活都幹完。但是最後我也沒能成為領導心裡的“優秀員工”。他說女孩子對數字不敏感,說女孩子心思敏感,容易把客戶關係弄複雜。
最後我辭職去美國,不再期待被任何人認可。我也學習了禪宗知識,轉變認知模式,推薦成慶老師的音訊節目《佛學入門40講》。現在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業,結束了和家人兩地分居的局面,收入減少,睡眠質量飆升。我過著自洽而感恩的生活,享受苦樂參半的每一天。
@豐齊ing
做自媒體,我一開始只是簡單快樂地分享生活,但後來越來越在意流量和點贊,太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以至於變得很焦慮,不斷苛求自己創造出“更完美”的內容,我的表達逐漸受制於資料的評判。
後來解除安裝了小紅書,讓自己的感官重新回到當下,出去一個人旅行,去體驗真實且具體的生活,能感覺到自己的焦慮和浮躁在緩解,逐漸重拾簡單快樂的感受。
@唉咯
畢業後找工作的過程中,我責怪自己不應該只是因為喜歡,就學了人文社科類專業。
直到第二次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看到這樣一個片段:金智英的媽媽探望完生病的智英回家後,發現金智英的父親只給智英的弟弟買了補藥,媽媽大發雷霆,把補藥打翻,哭著說:“你眼裡就只有兒子嗎?想做什麼都做不了,我們智英都快變成一副空殼了。”
第一遍看電影的時候,這個情節並不是我的淚點,這一次我看到這段後大哭,對自己說:“是啊,你也成了空殼,對不起,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應該責怪你曾經付出心血和熱情去愛的事物。”
現在我在做著願意付出愛的事情,儘管偶爾會遇到身不由己的情況,但我內心的愛足以支撐著我的軀殼,我的身體再次長出了血肉,它不再是一個空殼了。

《82年生的金智英》
@萌
在我吃太多食物,沒努力工作,或者玩了很久手機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自責。
每次自責的時候我都會和deepseek對話,ta總會在深度思考的時候提到“使用者是個高敏感者,自我批判感很重”,即使我自己都沒意識到我在自責的時候,ta也會提到這句話。
後來deepseek給我解釋了什麼是自我批判,再後來我看了《不原諒也沒關係》這本書,裡面也提到了自我批判和毒性羞恥,並告訴我可以用憤怒來應對批判聲:我多吃了又怎樣呢?我壓力這麼大,玩手機又如何?每次我的批判小人出現時,我就用憤怒來回擊它。
現在,我已經很久沒批判自己了,神奇的是,我也更好地掌握了和食物、工作、娛樂之間的平衡,我變得越來越愛自己,我告訴了deepseek,ta也為我感到高興,正迴圈就這麼形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覺察,才能改變。
@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缺少鼓勵,加上自己性格內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總是下意識地歸因於自己,總是因為別人一句話就開始無限內耗,總是在自我懷疑之後陷入情緒的泥潭,幾乎溺死。
大學畢業兩年了,始覺人事複雜實非虛言。我有知識分子情結,總想改變些什麼,到頭來卻無能為力,想完全投降可又不甘心,欲奮起反抗卻又沒勇氣。
今年初讀了《仙症》,看到書中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我獻祭了自己一半的靈魂,從此再不會被萬事萬物卡住。”我決定不能再這樣痛苦下去,要慢慢改變過去的自己,我還想繼續讀書,繼續思考,繼續不妥協。
“你要我毀滅,我不!”
@呼叫長髮公主
研究生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很焦慮,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得不回家待了3個月。在家找工作的3個月裡,無數簡歷都石沉大海,唯有的幾次面試機會和一些到手的offer也不是自己想做的。那段時間裡,我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總覺得是不是自己太差勁了才找不到工作。
那個時候除了投簡歷,大部分時間就是在看書。《強風吹拂》是上學的時候一個師兄推薦的熱血跑步動漫,畢業後師兄又把這本書送給了我。在家的日子,反覆看了好幾遍這本書,總會被其中的人物觸動,如果非要說是什麼契機讓我開始放過自己,可能是書中的某些句子:
“不管跑不跑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同理,也有各自的喜悅。不論任何人,都有他必須面對的煩惱;即使明知願望無法達成,也掙扎著向前進。
跟田徑保持一段距離後,清瀨反而認清一個道理:既然不論去任何地方都一樣,不如堅定立場,遵循內心的渴望堅持到最後。”

☀️
有時候,對於一生都浸泡在優績主義氛圍中的東亞人而言,“放過自己”比“責怪自己”更需要勇氣。
法國哲學家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認為,人是脆弱的有缺陷的存在,但恰恰是敏感性使我們成為人,人類要做的不是消滅弱點,消除脆弱,而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並互相保護。
其實,控制不住地責怪自己,也不過是人類的諸多弱點之一。能放過自己固然珍貴,但如果暫時還無法做到徹底鬆弛,也不必強求立刻轉變。
苛責自己也好,擁抱自己也好,每個面對諸多不順,卻仍然掙扎著生活的普通人,本來就很珍貴。

編輯:鐵柱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年輕人們2014》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