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有個小故事:
農夫把羊和豬關在一起。
豬每天都暴躁地上躥下跳,讓羊也跟著狂躁不安,不久羊就病倒了。
農夫就把羊放進馬廄。
馬成天慢悠悠的吃著草料,平靜而安詳,羊也變得平和安靜,病很快就好了。
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情緒價值”的力量。
情緒價值這一概念,最初來源於經濟學,在生活中通常指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一個人越能讓別人感覺安定愉悅,他的情緒價值就越高,反之,情緒價值就越低。
生活中,那些消極的人總在不停地消耗別人的能量;而那些積極的人,總是在無聲地滋養著周圍的人。
當我們交往的人越多,通常就越會發現,和情緒價值高的人相處,就是最好的養生。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像“小太陽”一般溫暖的人:
他樂觀開朗、積極陽光,通常讓周圍的人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感染,獲得滿滿的正能量。
一位知乎網友就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同事敏姐以“毒舌”聞名,她的日常,不是在吐槽老公,就是在罵孩子;
她今天說同事偷奸耍滑,明天罵老闆是“臭資本家”。
好像在她眼裡,周圍的人全是缺點滿滿的“殘次品”,看到就讓人心煩氣躁。
漸漸地,她開始常年受到偏頭痛和胃病的折磨,睡眠質量也越來越差。
在一次體檢時,醫生告訴她,當一個人體內積壓著大量負面情緒,往往會導致各種病痛,這在醫學上叫“軀體化反應”。
後來,部門新來了一位年輕女孩小蒙,她青春陽光、渾身充滿朝氣。
一次,敏姐和小蒙一起出差,她們剛一下車,就遇上一場暴雨。
敏姐連連怒罵這該死的鬼天氣,小蒙卻笑著說,下雨空氣更清新、也更涼爽了,挺好。

繁重的工作讓兩人累得腰痠背痛,敏姐忍不住又開啟“吐槽模式”:
“什麼髒活累活都甩給我們,覺得我們這個部門好欺負是吧!”
小蒙卻說,我感覺學到了好多東西呢,下次再做這些工作,就有經驗了。
敏姐在小蒙的感染下,漸漸少了很多抱怨。
兩人通力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還得到了領導的嘉獎。
而樂觀的小蒙,也讓敏姐看到了自己滿身的負能量。
她開始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並經常和小蒙一起工作、遊玩。
一段時間後,大家都驚訝地發現,敏姐就像換了一個人,再也不懟天懟地了。
更神奇的是,她偏頭痛發作的時間間隔越來越長,睡眠也一天比一天好。
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周圍的人和環境對自身的巨大影響。
和負能量爆棚的人相處得越久,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牢騷滿腹,滿身病痛;
而當我們身邊全是豁達樂觀之人,情緒往往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身體也會變得越來越健康。

網上有個話題“掃興的父母是怎樣的?”,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回應:
一位剛參加工作的男生興奮地打電話給媽媽,想分享當天的趣事。
沒想到電話剛接通,媽媽就急匆匆地問:“有什麼事嗎?”
男生說沒事啊,就想和你聊聊天。
媽媽立馬說:“沒事就好,那我去忙了。”就掛了電話,只剩下男生在風中凌亂。
一位女生丟了最喜歡的傘,她告訴爸爸想尋求安慰。
沒想到爸爸卻開啟了“訓人模式”,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道理。
想要的安慰沒得到,反而捱了一頓訓,女孩從此再也不想跟爸爸分享任何事情。
縱觀生活中那些“掃興體質”的人,往往最擅長“有毒”的回應:
他要麼冷淡敷衍、要麼“爹味”十足,要麼是“十級反諷專家”。
他能讓你高漲的熱情瞬間降到冰點,也能讓你原本就煩悶的心情更加糟糕透頂。
而那些有著“共情體質”的人,則恰好相反。
他能在你鬱悶煩躁時,及時接住你的情緒,給予最貼心的回應。
他也能在你自卑愧疚時,用最溫柔的話語,讓你感覺人生的美好。

網友@忘憂草說,自己的丈夫就是一個“高共情”的人。
她和丈夫知識量相差懸殊,每次當丈夫對一些知識娓娓道來時,她都會忍不住讚歎:“你太厲害了,連這個都知道!”
丈夫通常會微笑著回應:“我只是比你早一點知道而已,現在你不也知道了?”
@忘憂草說,和丈夫交談時,他每次都會及時洞察自己的窘迫,然後溫柔地回應她,“不知道”並不是恥辱,“知道”也不代表優越。
她忍不住感慨:“一個知識密度遠大於你的人,願意俯下身來尊重你、鼓勵你,這就是最滋養人心的溫柔。”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所謂共情能力,就是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感受和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
那些擁有強大“共情能力”的人,通常一接觸就能讓人清風拂面、倍感溫暖;
而那些充滿“共情力”的回應往往一說出口,就會讓人如沐春風。
跟高共情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心。

每個人的一生中,大都會經歷一些難堪或痛苦的時刻。
有的人墜入黑暗時,因為沒得到正確的疏導而一蹶不振;
有的人跌入谷底後,因為有了全力的支撐而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主持人竇文濤曾自曝自己的“大型社死現場”。
初中時,他第一次上臺演講,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幾天前他就已經把演講稿倒背如流。
沒想到一走上演講臺,臺下大片黑壓壓的人群,一下就讓他的大腦一片空白。
演講進行到一半時,他一句都想不起來臺詞了。
竇文濤呆呆地站在臺上,和臺下幾百號人面面相覷。
現場一片死寂,但他卻分明聽見了震耳欲聾的嘲諷。
緊張、焦慮、羞愧一下湧上心頭,他突然感覺一股暖流順著左褲腿一直往下淌,他來不及細想,連忙落荒而逃。

回到教室後,竇文濤陷入了無盡的羞愧和絕望中,他暗暗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會登上演講臺。
沒想到老師不但沒責怪他,還當著全班同學誇他:
“你就是太緊張了,誰第一次上臺不緊張?你前兩段講得特別好,繼續加油!”
老師的話就像一束光,一下就驅散了竇文濤心裡所有的陰霾。
也正是這番充滿“治癒力”的安慰,讓他重拾信心,最終成就了他的主持事業。
你看,語言的能量就是這樣神奇:
一句及時貼心的鼓勵和讚賞,就如定海神針,能帶給一個人無限的希望和動力。
當你在困厄中煎熬時,有一個人能用溫言軟語幫你擺脫焦慮,這無疑是人生最溫暖的慰籍;
當你在黑暗的深淵中躑躅前行,有人用堅實臂膀為你支撐託底,這將成為一個人生命中最治癒的光芒。

有人說:“正能量滿滿的人,就像日月星辰,總能激發這世間所有的美好。”
一個人情緒價值越高,往往就越能滋養他人,影響環境。
當我們負能量爆棚時,多靠近樂觀豁達之人,通常就會擁有康健的身體;
在我們沮喪自卑時,多接觸“高共情力”的人,往往就能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柔;
當我們墜入黑暗時,多和溫暖治癒的人同行,常常就會獲得堅強有力的支撐。
餘生,願你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給予他人最充沛的能量;
也願你一路向陽、得遇良人,收穫世間最暖心的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