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
◐
01
父母駕馭不了壞情緒
最先受傷的是自己
週末和朋友一起吃飯,她直呼現在帶娃幾乎變成了“高危職業”,聽說她們家一位遠房親戚的鄰居,就因為給孩子輔導作業,太生氣,一氣之下腦梗,若不是救治及時,險些就成了植物人。
而現在這樣的事件並不罕見。
湖南長沙,陳女士給8歲兒子輔導作業時又氣又急,突然感覺四肢麻木,雙手痙攣變成雞爪狀。
經診斷,陳女士因情緒激動導致體內氧氣濃度過高,從而引起呼吸性鹼中毒,被確診為“過度換氣綜合徵”。
江蘇南京一位媽媽輔導兒子寫作業時,情緒逐漸崩潰,隨後穿著拖鞋的她本想踹兒子,結果一腳踹到牆上,導致小腳趾直接骨折。
前不久,連雲港一位37歲的媽媽,輔導四年級的兒子作業,心臟大血管撕裂……
之前一位媽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道:
當媽後我越來越暴躁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
即使我們看了很多的書,學了很多的育兒經驗,但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你一遍又一遍的和他重複同一件事,卻沒有任何改變的時候。
當你面對一地狼藉的時候,當你強忍著怒氣要好好跟他說,他卻大哭大鬧的時候,我們就這樣越來越暴躁了。
當今這個時代,節奏快、課題多、壓力大,對於家務纏身、工作忙碌的媽媽們來說,想要做到情緒穩定,確實是太難了。
沒有哪個媽媽不知道對孩子發脾氣不好,暴躁不好,但一味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更不好。
02
苛求情緒穩定
是對自我的霸凌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
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確實會對健康造成一些影響,但真正對身體消耗最大的,是情緒。
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泌尿系統感染、婦科慢性炎症等疾病,在生育後的女性身上非常常見,說白了,都是“情緒病”。
一位醫生朋友曾給我聊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08年的時候,她接診過一位五十歲左右的乳腺癌患者,查出癌症的時候,患者已經錯過了做手術的最佳時機,只能選擇保守治療。
長期住院化療,與患者很長一段時間的相處中,她從未見過患者發脾氣。
有一次,醫院來的實習生給她打針,因為手法不熟悉,戳了幾次都沒找到血管,要是其他患者早就破口大罵了,但她沒有,還反過來安慰實習生沒關係的。
醫生朋友說,印象中這位患者是一個很溫順和藹的老人。
但其實,她早年經歷了喪子的痛苦,丈夫脾氣也不好,但她從來都是選擇忍耐。
憤怒也好,悲傷也好,一種情緒產生了,你拒絕接受,它極力壓制到內心深處。
但被壓制的情緒,會透過身體表達出來。
她很喜歡吃爆辣刺激性的食物,這就是一部分軀體化的反應。
軀體化,就是情緒試圖打破沉默、尋求關注的一種表達方式。或許,細胞的癌變便是身體對徹底壓抑的情緒的表達。
調查發現,81.2%的癌症病人在確診前遭受過不良事件的打擊。
在心理學上,壓抑自我、愛生悶氣被稱為“C型性格”,也就是“癌症性格”。
他們通常不善表達,表面上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內心卻怨氣沖天、痛苦掙扎。
他們喜歡生悶氣,不喜歡宣洩,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焦慮不安,精神容易緊張。
作家馮唐曾經是醫學博士,他也說:
“身病往往是心病。
以我個人有限的接觸癌症的經歷總結,似乎越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越是容易生癌。
這些人往往脾氣很好,性格內向,照顧周圍,萬事替別人考慮,總是在乎別人眼裡的自己,總是擔心一些可能發生的小機率負面事件。”
明明感受到了自己的消極情緒,還一味隱忍,只會讓身體和精神雙重崩潰。
03
不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也是可以的
法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拉里維,曾在《情緒的82張面孔》中指出:
人類的情緒複雜多樣,但沒有一種可以稱之為絕對的“好”或“壞”。
盲目追求平和,你反而會與幸福背道而馳。
因為所謂情緒穩定,其實是對自我的一種霸凌。
從今天起,不做情緒穩定的大人,而是做一個情緒自由的成年人。
1. 接納負面情緒
經濟學上有一個“頻寬”理論,說的是:每個人的心智容量都是有限的,就像電腦記憶體,如果腦海裡的記憶體裝得太滿,就沒有餘力去處理其他的事情。
我們的情緒也同樣如此,當我們的“頻寬”被各種瑣碎的矛盾佔滿,那麼就沒有空間能夠裝下生活中任何一點小情緒。
拿我們輔導孩子功課舉例,可能只是做錯了一道數學題,我們便陷入崩潰,或許是因為我們在育兒這件事上的怒氣達到了頂峰,不得已才選擇爆發。
沒有一種情緒是突然降臨的,都是積壓已久,不得不發,像是杯子裡的水,之所以搖兩下就灑掉,是因為裡面早已裝不下了。
我們想提醒各位家長,特別是媽媽們:
多去認可,並且允許自己有情緒,它們並非只有負面意義,反而是提醒我們:裡面的情緒已經滿載了。
只有有了覺察之後,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試著去釋放積蓄已久的情緒和矛盾。
2. 識別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識別自己的情緒描述和標記,是情緒管理的開始。當情緒發生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負面情緒出現時,不妨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我現在是什麼情緒狀態? -
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麼? -
這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
我該如何駕馭情緒?
當我們啟動大腦的識別功能時,就會調動大腦皮層的積極性,掙脫負面反應,迅速平穩心情。識別情緒才能坦然面對情緒並和大腦有效連線,不至於作出不理智的舉措。
3. 允許自己有攻擊性
要想情緒自由,尋找健康發洩情緒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可以每週為自己的情緒管理,預留一個專用的時間段和空間。在這個時間段內,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體會、感受、抒發和照顧自己的情緒上。
你不再會被其他的待辦事項打擾,而是在忙碌的日子裡給自己的情緒留出這樣的一個釋放的出口。
如果很難過傷心,你可以哭泣;如果很焦慮,你可以靜坐冥想,把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
如果很憤怒,你可以找到安全的方式合理地發洩……如果能在專用時段待在自己的專屬空間裡,會讓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
就像小孩子在自我安慰和消化情緒的時候,會待在衣櫥和房間裡。
長大後的我們也可以繼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私密空間,可能是水霧縈繞的浴缸,可能是擺滿綠植的陽臺,可能是幽靜的小公園,或是出去跑跑步、打打高爾夫、唱唱歌……
只要它是一個進去其中你就能感到安全、放鬆的地方就足夠了。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內心,如果在水前設定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的方向,要麼只好迴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對於大人來說也是如此,一個人的情緒流向何處,顯得尤為重要。
當我在網上輸入“情緒失控”這幾個字時,搜尋結果中,幾乎是所有人都在說情緒失控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情緒失控的媽媽又如何如何不好。
並且也只有教育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對於媽媽們失控情緒背後的共情,幾乎沒有。
朋友圈一位寶媽曾深夜發文感慨:
親愛的女兒 專家說要保護孩子發展敏感期 等我當了專家,我也胡說八道 一歲半的你開始進入秩序敏感期 為了保護孩子的秩序期 你媽只能含淚忍出了青筋 合理的要求你提,不合理的要求你常常提 如果媽媽不滿足,你就撒嬌打滾地上趴 凡事以你為主,主打一個“不要你想要,而要我想要”總裁都沒你霸道。 溫柔引導常常沒用,敢上脾氣就立刻超級加倍,你雖然年紀小但你油鹽不進啊。 你媽這個人向來沒有什麼脾氣 直到遇見了你 發現我還能沒一點脾氣嗎? 所以能量確實是會轉移的 你得到了短暫的秩序 你媽卻升高了血壓 帶娃沒有技巧,健康活著才最重要 應對秩序期的辦法其實就沒什麼辦法 山不來就我 我便去就山罷了 但是請問:誰來保護媽媽? 你媽的玻璃心也很敏感啊……
深以為然,教你保護孩子的人有很多,但大家都忘了,媽媽不是超人,她們也需要被呵護。
每個情緒失控的媽媽,背後都早已滿身傷痕,明明最討厭亂髮脾氣的人,可最後自己卻成了那樣的人。
真正壓垮媽媽們的是揹負的無數壓力,而這些壓力都來自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和一個個會被滿足的需求。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曾說:
強調合作育兒模式非常必要,這是未來精細化育兒的必然特徵。
人類並不是獨居動物,我們呼籲更多的人關注、覺察媽媽們的情緒。
同時我們也對媽媽說:育兒這條路上,不要孤軍奮戰,也不要羞於開口,敢於釋放自己的攻擊性,一定要從自身感受出發,不要束縛自己,大膽地去找到更自在的人生模式。
不必苛求完美,即便沒有人共情自己,我們也要先關愛自己,因為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量去愛孩子愛生活。
*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直播預告
開學在即,面對緊張的校園生活,很多孩子都還沒有完全從假期的鬆散、自由狀態中調整過來,如何更好的適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家長應如何進行有效引導呢?
▽
你需要這節“開學季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收心””的家長課
深挖根源. 針對性強. 實操性強. 簡單高效
開學在即,面對緊張的校園生活,很多孩子都還沒有完全從假期的鬆散、自由狀態中調整過來,如何更好的適應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家長應如何進行有效引導呢?
▽
▽▽▽

關鍵詞
父母
父母
自己的情緒
患者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