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從早晨擠地鐵刷手機,到深夜被短影片勸“早睡”,現代人竟每天平均花6.5小時泡在網路裡!可以說,上網已經成了全民運動——無論是地鐵裡的“低頭族”,還是床頭燈下的“刷屏俠”,我們都在資訊的海洋裡自由(或者說是被動)衝浪。但你知道嗎?我們看的每一條新聞、點開的每一個連結,都可能在偷偷塑造我們的情緒!

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釋出的最新研究提示,上網不僅能“放飛自我”,還能讓情緒“上天入地”……這聽上去像不像“網路版的情緒過山車”?簡單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網路瀏覽內容選擇與情緒狀態之間的雙向關係:瀏覽負面內容會惡化情緒,而較差的情緒又促使個體選擇更多負面內容,形成惡性迴圈。同時,研究表明,透過為網頁內容新增情緒標籤,可以有效減少負面內容的選擇,改善情緒狀態。

△ DOI:10.1038/s41562-024-02065-6
01
研究設計怎麼“整花活”?
近年來,數字化生活已經成為全民剛需,連情緒問題都被裹挾進了這股潮流。研究網路行為和情緒問題的關係,儼然成了研究者們的新寵。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還是停留在“老三樣”:使用頻率、參與方式(主動或被動)以及分享內容型別。更有甚者,還研究大家都在Google裡搜啥(比如“自殺”“治療師”),試圖從這些關鍵詞裡挖出點線索。但很少有人認真琢磨:咱們看的那些內容本身——搞笑影片也好、扎心文章也罷——到底是怎麼悄悄影響了我們的情緒?
基於此,本研究大開腦洞,提了個全新假設:我們瀏覽的網頁內容,能悄悄影響情緒狀態!想想看,網上那些負能量滿滿的內容是不是讓人心情down到谷底?這就像個“情緒迴旋鏢”——心情不好就搜負面內容,然後負面內容讓人心情更差。於是,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參與者的網頁瀏覽記錄,不再關注“網癮幾小時”或者“搜啥關鍵詞”,而是直接盯住那些內容的情緒屬性,來揭示它們對個人情緒的潛在深遠影響。
研究團隊進行了四場研究,涉及1145名參與者。研究1(n=287)的參與者在5天中每天瀏覽20分鐘的網頁內容,研究2(n=447)的參與者在1天內瀏覽30分鐘網頁,在這兩部分研究中,研究人員一邊分析參與者的瀏覽記錄,一邊透過NRC情感詞典量化網頁內容的正負情緒屬性得分,然後讓參與者們填心理健康問卷,看這些“瀏覽小習慣”跟情緒到底是什麼關係。

△ 研究1和研究2資料收集與預處理流程
接下來就是更有意思的部分——研究3上了點“手段”:操控參與者的情緒,看看情緒低落或良好是不是會影響他們的瀏覽內容選擇。而研究4簡直可以說是“貼心干預”了,研究人員在網頁旁邊加上情緒標籤,想測試一下這些標籤能不能改變參與者瀏覽行為並改善情緒。不得不說,這種設計真的有點像給網際網路裝上了“情緒導航”!
此外,研究團隊為了更好地評估情緒狀態,採用了更靈活的維度化方法,並將狀態評估劃分為三個關鍵維度:焦慮-抑鬱(anxious-depression)、社交退縮(social-withdrawal)和強迫行為與侵入性思維(compulsive-behaviour and intrusive thought)。
02
負面內容與情緒惡化有關不只是“巧合”
為了探究參與者們瀏覽的網頁內容,尤其是那些負面情緒爆棚的內容,是不是和情緒惡化有關,研究團隊展開了一項“情緒偵探之旅”,結果還真有點意思!首先,他們用了組內相關係數(ICC)來測量參與者對在5天內正面和負面內容的瀏覽傾向到底穩不穩定。結果顯示,負面內容瀏覽傾向的穩定性ICC為0.554,正面則為0.626。這意味著無論是負面還是正面內容,個體的瀏覽偏好在時間上表現出一致性。
接下來,團隊深挖了一下負面內容和情緒狀態的關係。透過一系列方差分析(ANOVA),發現瀏覽負面內容更多的人,情緒狀態評分更差,尤其是在焦慮-抑鬱、社交退縮和強迫行為這三個維度上。這不僅在研究1中被證實(F=4.815, P=0.029),研究2也給出了類似結果(F=8.303, P=0.004)。看來,負面內容與情緒惡化有關真的不只是“巧合”。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問題,這項研究還用線性迴歸分析了一下,結果顯示:負面內容的瀏覽比例和情緒狀態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研究1: β=0.091, P=0.032;研究2: β=0.099, P=0.004)。說白了就是,負面內容看得越多,情緒越堪憂,簡直是“負能量吸收體”!
不過,說到正面內容的作用,那就有點“黯然失色”了。在研究1中,正面內容的瀏覽和情緒狀態評分無顯著關聯(F=0.010, P=0.920)。雖然研究2中正面內容表現出一定的影響,但總體效應較弱(F=8.149, P=0.005)。這說明,單靠“正面內容”可能還不夠抵消負面內容對情緒的傷害。

△ 研究1和研究2中,參與者瀏覽負面內容的傾向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當然,研究團隊也沒有忽略實驗設計中的潛在偏差,比如參與者可能因為知道自己的瀏覽記錄會被提交而改變了瀏覽行為。但即便如此,這種偏差對結果的影響並不大。無論是即時瀏覽資料還是存檔資料,負面內容和低落的情緒之間的關聯均保持一致。
03
網路內容瀏覽和情緒間的“雙向奔赴”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網路瀏覽行為和情緒竟有雙向關係,有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他們以研究1和研究2為基礎,透過情緒評分和網頁內容的情緒屬性分析,揭示了這一複雜的雙向關係。
先說說結果吧:參與者在開始刷網頁之前情緒越好,就越不願意點那些“喪喪的”網頁內容。這一趨勢在兩次研究中均表現顯著(研究1:β = -0.082,P = 0.048;研究2:β = -0.097,P = 0.049)。簡單來說,心情好的人,自動“防喪”,連“負能量爆表”的網頁都懶得看。
你以為情緒只會影響你的網頁內容瀏覽選擇?那可未必!研究還發現,瀏覽了負面內容較少的網頁後,參與者的情緒顯著提升(研究1:β = -0.044,P = 0.022;研究2:β = -0.093,P = 0.008)。
此外,研究1結果顯示,如果瀏覽更多正能量網頁內容,也能提升參與者的情緒(β = 0.037,P = 0.047),不過在研究2裡這種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β = 0.063,P = 0.077)。簡單總結就是,負面內容的瀏覽減少比正面內容的瀏覽增加對情緒改善的作用更加顯著。
不過別高興太早,研究者也強調了,這些資料只是“相關性”分析,因而還無法直接推斷因果關係。

△ 研究1(n=164)和研究2(n=400)中瀏覽更多負面情緒傾向的網頁與瀏覽前後情緒變差之間的關聯
04
網路負面內容與糟糕的情緒間的因果關係成立
接下來,研究團隊開展的研究3就試圖進一步探索情緒和網路瀏覽內容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3招募了102名參與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n=55)瀏覽負面內容,另一組(n=47)瀏覽中性內容。實驗前後,參與者分別報告自己的情緒狀態。分析結果顯示,相比那些瀏覽中性內容的參與者,那些瀏覽了負面內容的參與者,情緒明顯下滑,情緒分數下降了0.503(P < 0.001)。這一發現說明了一個“鐵律”——瀏覽負面網路內容,情緒就直接“跳水”了!
但研究者沒有停下腳步,他們繼續思考:“既然情緒這麼容易被負面內容影響,那低落的情緒是否又會引導人選擇瀏覽更多負面內容呢?”於是,參與者在瀏覽完這些內容後,又開始了10分鐘的自由瀏覽,並提交了自己的瀏覽歷史記錄。結果果然沒讓人失望——那些情緒低落的參與者,在隨後的自由瀏覽中,瀏覽的負面內容也明顯比情緒較好的參與者多(P = 0.026,Cohen’s d = -0.436),這一結果支援了低落的情緒不僅會讓人選擇更多負面的內容,而且瀏覽了更多負面內容後,情緒又會更加低落,真是個惡性迴圈!
其次,研究者還控制了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收入、教育水平等變數,確保這些結果不是偶然現象。經過各種“加密防護”,雙向因果關係依然成立,情緒和內容瀏覽行為之間的這種“互動”顯得更加牢不可破。

△ 情緒與上網瀏覽的內容情緒屬性之間的雙向因果關係
05
情緒標籤,拯救負面情緒的“神器”
試想,誰不曾在無聊時瘋狂刷手機,結果不小心“翻車”被負面資訊“淹沒”?是不是感覺情緒瞬間掉到谷底,彷彿自己也被這些內容的負能量牽著走?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能提前知道這些網頁內容可能帶來的情緒影響,是不是能避免這種情緒“暴擊”,並選擇那些讓自己心情更好的內容呢?
為了探討這一關鍵問題,研究者透過提供情緒標籤來改變參與者網頁瀏覽內容的選擇,他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研究(研究4a)。109名參與者被分為兩組,一組(n=55)瀏覽的內容帶有情緒標籤,另一組(n=54)則沒有這些標籤。標籤組的參與者在網頁每條內容旁邊都會看到代表情緒的人臉表情符號,分別代表 “感覺更糟”、“中性”還是“感覺更好”。而無標籤組的參與者只能瀏覽不帶情緒標籤的網頁。
結果怎麼樣?標籤組的參與者顯著減少了瀏覽帶有負面內容(“感覺更糟”標籤)的網頁(β = -0.328,P = 0.043),而選擇瀏覽正面網頁內容(“感覺更好”標籤)的參與者比例雖有所增加,但未能達到統計顯著性(β = 0.348,P = 0.052)。此外,對於那些中立的網頁內容,兩組的選擇差異就不大了。看來,情緒標籤的神奇之處就在於讓人避開那些使心情崩潰的網頁內容,意味著在網頁內容情緒屬性已知的情況下,參與者更傾向於避免瀏覽負面網頁內容。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種干預是否能有效改善情緒,研究者進行了後續研究(研究4b),重新招募200名參與者,繼續進行研究4a的情緒標籤干預模式。結果顯示:參與者更傾向於選擇瀏覽正面內容的網頁,佔總選擇的47.75%。相比之下,負面內容的網頁被選擇的比例較低,僅為24.35%,而中性內容的網頁選擇比例則為27.90%。而且那些選擇瀏覽更多正面網頁內容或更少負面網頁內容的參與者,情緒的確得到了顯著改善(β = 0.090,P < 0.001)。

△ 情緒標籤對參與者網頁內容瀏覽選擇的影響
換言之,研究4a和研究4b的發現均表明,情緒標籤作為一種簡單的干預手段,能夠有效地幫助參與者避免陷入負面資訊的漩渦,從而改善情緒。透過提前告知網頁可能帶來的情緒影響,參與者能夠作出更有利於情緒改善的選擇。
總的來說,這個研究很紮實地告訴我們,情緒和網路內容的選擇之間的關係是個“閉環”:情緒好→少看負面內容→情緒更好。雖然具體機制還在探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負能量網頁,少看一點是一點!所以,下次刷手機時,先問問自己:“這個內容,會讓我開心,還是讓我更喪?千萬不能抱著比慘的心態瀏覽更喪的內容,實際上心靈得不到任何的慰藉”。
網路世界紛繁複雜,就讓自己開開心心地上網咖。
撰文、編輯:木白|參考資料:
[1] Kelly CA, Sharot T. Web-browsing patterns reflect and shape mood and mental health.Nat Hum Behav.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1, 2024. doi:10.1038/s41562-024-02065-6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