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情緒穩定更重要的,是「情緒自由」

「情緒穩定,想談」。
這個梗的意思是:看到對方情緒這麼穩定,想和 ta 談戀愛。如今,情緒穩定已經成為年輕人最看重的擇偶標準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情緒穩定被誤解為一種「處變不驚、事事理智、時時穩定」的模式。但在很多心理諮詢師看來,現代人的能力恰恰與之相反:不太習慣讓自己脫離「情緒穩定」的狀態。比起情緒穩定,「情緒自由」才是更健康的。
陳玉英博士是一個專門與情緒打交道的人,也是一名培訓諮詢師的諮詢師。她所擅長的「情緒聚焦療法」(EFT)是 APA 認可的當代心理治療的三大流派之一。這種循證的心理療法是「自下而上」工作的,它從人的身體體驗和對情緒的感知入手,最後再慢慢整合到頭腦認知和對創傷的敘事中。
今天,我們想邀請她聊聊「情緒自由」這回事。
以下是陳玉英博士的自述:

陳玉英,簡單心理《EFT 情緒聚焦療法入門課》主講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EFT(情緒聚焦療法)創始人 Leslie Greenberg 博士的華人嫡傳弟子。國際 EFT 學會認證的首位中國 EFT 治療師、督導師和培訓師,在上海開設線下 EFT 認證系列培訓課程,曾做過 10 年「親密關係之旅」的培訓師。著有豆瓣評分 9.1 的《探索情緒痛苦》,該書被譽為「心理諮詢師的 EFT 入門教程」。

01
情緒自由,並不意味著「想發火就發火」
關於「情緒自由」到底是什麼,我們先來談談它不是什麼。
對於情緒,我們中國人經常強調一個忍字,家和萬事興,靠個人的忍耐。這樣的教導會讓大家很壓抑,心裡很苦。
另一個很恐怖的誤解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發洩自己的情緒。我們做督導時就發現,諮詢師碰到一些來訪者說,以前過得很壓抑,現在就要把自己的情緒大大地發洩出來,覺得越發洩就會越自由。
所謂的「做自己」就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有什麼感受就直接表達。這會讓一般人不敢信任心理諮詢,覺得怎麼學了心理學以後越來越來退行了,變得像小孩呢?

▷ 《半澤直樹》
這都是因為不瞭解情緒而導致的誤用。心理治療更重要的是讓人們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情緒、想法和需求,而不是說以後「想發火就發火」,完全不顧及場合、規則或他人情感,或者要求親朋好友像心理諮詢師一樣對待自己,期望伴侶對自己無條件接納,這種期望是不現實的。
其實,情緒分為不同的種類,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如果不健康的情緒也隨意發洩的話,情況只會更糟,衝突會升級。所以,學會分辨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發洩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上癮。
02
「情緒自由」的 2 個底層邏輯
最近網上流行一種觀點,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情緒穩定,而是情緒自由(大概就是開心的時候可以毫無負罪感地開心,難過的時候也可以順利地體驗糟糕)。
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要實現情緒自由,EFT 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可歸納的「底層邏輯」?
我覺得,底層邏輯是 2 個:
1. 分辨情緒的種類
情緒能被分成不同種類,這是 EFT 創始人格林伯格很大的貢獻。情緒這麼多、這麼複雜,我們需要先有知識,有分辨力,才能有智慧地處理情緒。
我們把情緒分成 3 大類:

工具性情緒,你用來控制別人的一種情緒,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這種情緒存在人際目的,不是真正的情緒。我們一般說的 PUA、鱷魚的眼淚,或者小孩子因為父母不肯買玩具就哇哇大哭的那一種情緒。諮詢師不能配合和跟隨這種情緒,而是要看到情緒背後的目的。
次級情緒,也叫繼發情緒,它不是當事人真正的情緒,而是為了掩蓋真實情緒而發展出來的第二個情緒。比如在「惱羞成怒」中,哪個是真正的情緒?羞,對嗎?但呈現出來的是怒,因為怒比較有力量,而羞太脆弱了,太丟臉了。所以,我們有很多情緒都是面具,為了遮蓋我們真實的感覺。這種情緒諮詢師也不能跟隨,否則就是在外面繞圈子,達不到真正的理解。
原發情緒,也叫初級情緒,它才是符合當時情境的真實反應。比如,丟了東西或失去親人會傷心,被冒犯會生氣。但是,即使是原發情緒,我們也要分辨下:自己的反應適度嗎?還是過激了?如果適度,那就是一個我們可以跟隨和表達的反應。如果反應過激,那表示這件事觸發了我們的一箇舊傷。問題不在於面前這個人,而在未處理的過去。這就是我們在諮詢中要探索的議題了。

先認識情緒,把自己搞清楚。光是能夠對情緒進行分類,就會幫助我們應對和處理它。
2. 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原發情緒,還是繼發情緒?
我在最近的一些培訓中,已經開始體會到情緒分類能給來訪者帶來的切實幫助。有好幾次,在我講過情緒的分類以後,他們說,哎,這個太有幫助了,特別是對於夫妻吵架。因為他們發現原來夫妻吵架常常都是沒有吵在點子上。

《婚姻生活》
舉個例子:老公白天在公司遇到了挫折,下班回來心裡很需要安慰、很難過。當他回家後,看到老婆在追劇,沒時間理他,於是就生氣了。
這裡的生氣,其實就是所謂的繼發情緒。他的原發情緒其實是悲傷,是健康的。但他沒有表達出悲傷,而是用生氣來掩蓋悲傷。當他生氣的時候,他就跑到廚房去,故意乒乒乓乓弄出一大堆響聲來,試圖引起注意。
老婆就覺得莫名其妙,很冤枉:你一回家發什麼瘋?老婆也很生氣,但她的生氣背後,可能是害怕和羞恥:不曉得哪裡又惹怒他了,我又哪裡做得不好了?
其實兩個人真正的情緒都不是憤怒。一個是需要被關心,一個是需要被安慰。這其實是關係中非常正常的需求。可是我們根本不給這些東西呈現出來的機會,只要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立刻用憤怒去遮蓋這些脆弱的感覺,以至於我們互相看到的都是憤怒。憤怒對憤怒,衝突就會升級。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經說過,關於憤怒的真相是,它只有在被真實地聽見並理解之後才會徹底消失。
大部分的憤怒都是繼發情緒。所有想要提升情緒智力的人,可以先試試看:不要跟著憤怒走,而是仔細體會,在憤怒下面,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你願意揭開自己的情緒面具,允許自己呈現脆弱時,衝突就不會升級了。
一個上海的高校老師跟我說,以前老公會經常發脾氣,但現在生氣的時候不會立刻衝上去發作,而是停下來說:等一下,我這是繼發情緒,還是原發情緒——當你學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時,就已經對關係起到了緩和作用,不會動不動就吵架了。
 《看上去很美》
這個技巧也適用於親子關係。
比如孩子回家,你看到他心情不好。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呈現悲傷、難過。但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就是氣呼呼的狀態。我們已經知道,對於來訪者呈現出的憤怒,你一定不要跟隨,而是要去共情。但更重要的是,探索憤怒下面到底是什麼。
這裡的技術是什麼呢?我看到你好生氣,那你氣的是什麼?當他把氣的是什麼講出來後,你注意去聽後面那句話,就會知道他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比如他說:好氣,今天考試只考 89 分,差一點就 90 分,但我同桌考了 95 分。
那麼,孩子真正的情緒是什麼?是「我不夠好」的羞恥。
所以「惱羞成怒」這個成語就很精準。在惱羞成怒裡,哪一個才是被掩蓋的、真正的情緒?是羞,但你會用怒來掩蓋它。因為羞讓人脆弱,怒讓人有力量。
如果這時候諮詢師去處理怒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真正的問題是「羞恥」。羞恥背後,他的需要是什麼?我們要看到他的需要。
03
如果「感覺不到自己的情緒」該怎麼辦?
能夠分辨自己的情緒,其實並不容易。來訪坐在諮詢室裡常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沒有感覺,我什麼都感覺不到。

 《伴侶治療》

尤其是男性來訪者,他們真的是「解決問題」導向。他們常常跟我說:給我一個工具,讓我能解決問題。
我在做 EFT 培訓時,諮詢師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要怎麼跟情緒隔離的人工作?情緒隔離的人根本沒有什麼情緒,我怎麼跟他互動,怎麼幫他?
剛剛接觸 EFT 的時候,我很驚豔的一點就是,噢,原來有一種東西叫做「自我打斷」。我們天生都有情緒,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已經被教育和訓練成「不要有情緒」的樣子,因為有情緒是不好的。
格林伯格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眼淚會說話,它會說什麼?對於沒有情緒隔離的人來說,你去體會你的眼淚時,是應該能夠感受到它在表達什麼的。但對於情緒隔離的人,就真的是不知道。
我自己原來就是一個情緒打斷的人,對情緒的認識也是從左腦開始。
雖然記憶不那麼深了,但我小時候很缺乏人際互動。對於關係、情感這些東西就很不敏銳,因為沒有被髮展出來。家裡也沒有人說情緒的詞彙,很少人會問:how are you feeling?你感覺怎麼樣?你開心嗎,你生氣嗎,你難過嗎?沒有的。大人們問的都是:你吃飽了沒有,冷不冷,餓不餓?

▷《我的事說來話長》

情緒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詞彙,連朋友之間可能也不怎麼說。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體驗過這些東西。說到情感,那就是一門陌生的外語。當諮詢師問他「你感覺如何」時,他在腦海裡搜尋不出任何的詞彙,等於你要慢慢地教他去發展這塊語言。
也有一些年輕人進入諮詢以後分辨不出情緒,只是說:我很激動。但他並不知道這個激動,到底意味著生氣還是悲傷。最嚴重的狀態是述情障礙注:述情障礙患者無法表達感受,他們會將情緒以具體問題的方式記住。他們不是感覺生氣或悲傷,而是處於情緒隔離狀態,認為自己只是需要「解決問題」)。我原來以為述情障礙就不適合做 EFT 了,但是我在接受督導的過程中就發現有諮詢師呈現了一個個案,他說不是不能做,只是要從頭教起,更慢一點。
另一種自我打斷,是要回到創傷的關係中,讓當時被壓抑的情緒能夠浮現出來。
比如很多人會說,小時候很難過,可是知道不能哭,因為哭了會引來更大的責罵。你知道哭是不好的,情緒不能被表達,否則會對自己不利,所以你會把情感吞下去。這就是一個自我打斷。那從此之後,你甚至不會哭了,也不會生氣了。
在這種自我打斷裡,你其實是有感覺的,只是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EFT 的處理方式,就是回到當時的情境中,讓情緒能夠出來。最重要的是讓來訪覺察到,原來這個隔離是他自己對自己造成的。我們可以用雙椅工作來幫來訪者覺察到這兩邊的對話,然後去探索打斷者的來源——從什麼時候,開始你需要告訴自己不要有情緒?有情緒,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一般來說,來訪的自我打斷都是源自於創傷經歷。
第三類自我打斷在精神動力中比較常見。就是你經歷過很大的創傷,以至於有比較深的防禦,自動化地遮蔽了所有情緒,因為一旦有情緒,危險就會來臨。在精神動力裡,諮詢師可能會用比較挑戰性的方法去突破防禦。
04
不要說出你的意見,而是說出你的感覺
除了「解決問題」導向之外,我們在諮詢師的培訓中發現,要做到「真正的共情」也是很難的。
舉個例子:
一名來訪者剛剛辭職。她說:「辭職信已經交上去了,確定了,就覺得心情好了很多。就覺得沒關係,搞砸了就搞砸了,都要結束了,鬆了一口氣」。
內容聽上去是積極正面的,但聲音有點低沉、哽咽。我們會關注她的哽咽,問她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有沒有注意到聲音有點哽咽,而不會跟隨她口頭上說的內容。

 《斯隆女士》

大多數人往往更關注對方說了什麼「內容」,但 EFT 注重的是個案的情緒風格,對方是怎麼說的(how)。這是關注歷程(process)而非關注內容,這一點很難突破。
另外,我們大部分人的左腦非常發達,善於思考、分析,對情緒和身體的自我覺察比較缺乏。所以很難觀察到來訪的表情、肢體動作。對自己和來訪的內在感受和身體都不敏感。所以很難做到真正的同調共情。
共情其實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全身心的感覺。格林伯格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叫《情緒轉化情緒》,他在這本書裡說,人的共情能力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就是你嚐到了被共情的滋味,你才會共情別人。
如果你從來沒有被共情過,叫你去共情別人就會變得很難。它會變成一種刻意的技術。
但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不要講技術。
比如好朋友來傾訴痛苦。我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跟你在一起,與你同在,聽你說,然後體會你的感受。在聽的過程中,我是什麼感覺?不要說出我的意見,而是說出我的感覺。「我體會到了你的感覺」,這就叫共情。
 共情的刻意練習,via 陳玉英教授在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講座,2023 年 9 月
過去我以為,諮詢學的是知識、技巧,用來幫助個案解決問題。
現在,在人本和 EFT 的薰陶下,我發覺原來建立安全的諮訪關係,跟隨個案、理解個案,陪伴他們走到他們的痛苦的核心,幫助他們轉化那個不健康的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一旦他們的內在痛苦解決了,他們自然有力量面對他們的現實問題。
對個人、伴侶、或家長而言,最難的就是沒有自我覺察,沒有意識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繼續白白受苦,勇於走進諮詢室,就是邁向改變的第一步。
而對諮詢師來說,修通自己的情緒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自己沒有修通,學再多的知識和技巧,都沒有內力,淪為花拳繡腿。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誠實面對自己,告訴自己:諮詢師的角色不是要替來訪解決問題的,而是幫助他們處理情緒。來訪者才是他們問題的專家。
採寫:江湖邊
責編:羅文
封面:《四重奏》

👇感興趣的朋友請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瞭解更多簡單心理《情緒聚焦療法理論與技術入門》課程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