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網際網路真是“愛恨只在一瞬間”。
週一圍上了個綜藝,洗清了“渣男”的稱號;
吳京古早綜藝片段全網瘋傳,卻落了個“壞男人”的形象。
對此,有網友熱評:
“以前我錯怪了週一圍,現在我看錯了吳京。”
兩人口碑反轉之快,令人大為震撼。
週一圍之所以變身成“好男人”,只因為他有機會擺脫了朱丹的“嘴”。
一言一行真實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大家發現,週一圍也沒做什麼壞事,情緒還極穩定。
至於著名的“臺階論”,不過是夫妻之間溝通的方式罷了。
相較之下,吳京的“錯處”,可真是有得說了。

網友對吳京和謝楠的婚姻審判,要從一檔2020年播出的綜藝開始說起。
節目上,楊迪問了謝楠一個問題。
“如果有下輩子,你還會選擇嫁給吳京嗎?”
謝楠表情淡定,認真地說:
“不會。”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為了節目效果。
但如今再翻出來,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網友篤定,這就是謝楠真實的婚姻感想。
由此推斷:
兩人的婚姻危機重重,謝楠過得並不幸福。
於是,在此結論的基礎上,開始考古兩人的婚姻片段。
比如流傳甚廣的“吃麵影片”。
當時兩個人剛從外邊回家,謝楠不想做飯,就讓吳京自己煮麵條。
說笑間,吳京便做好了雞湯麵。
端在桌上,開始自顧自地大口吃了起來。
在旁邊整理東西的謝楠當下愣住了:
“你這就吃起來了?”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清楚她還有後半句:
“那我呢。”
可是吳京並沒有察覺到謝楠的失落,依舊專心地吃麵。
好幾口過後,才詢問謝楠要不要“嚐嚐”。
在謝楠表示“你應該主動叫我一起吃”的時候,他震驚地反問:
“你是沒看見嗎?”

一句話,就把丈夫的忽視,變成了妻子的錯。
也點燃了兩人的爭執。
謝楠覺得,吳京應該主動叫自己一起吃,而不是自己先吃;
吳京卻覺得這都不用說,謝楠就是在“挑刺”。
兩個人按下了“暫停鍵”。
謝楠進了監控盲區,說是補妝,或許是偷偷哭了一場。
而吳京,則獨自上樓去了衛生間,沒待一會兒,就用力地把毛巾摔到了牆上。

儘管後來,兩個人各自退了一步,達成和好。
但吳京,就此被定義為“情緒不穩定”:
自說自話,覺得謝楠所說的都是在埋怨他;
無法控制情緒,一點小事也要生氣到摔毛巾發洩。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十點君覺得不全對。
與其說吳京情緒不穩定,不如說兩個人都缺乏“同頻”的能力。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默契”。

吳京性格一向直率,很難捕捉到生活的小細節。
他知道謝楠會為了保持身材少吃飯,卻忽視了伴侶也有相同的需求。
哪怕只是問一句“要不要一起吃”,感情自然就流動起來了。
但沒有這一句,互動就沒法開始。
吳京跟不上謝楠的節奏,便開始情緒急躁;
而清楚吳京個性的謝楠,也忍不住開始敏感,覺得自己被冷落了,被忽視了。
只是相對之下,她更成熟,不會第一時間將情緒發洩在伴侶身上。
而是會不斷引導,耐心地讓雙方把訴求都說出來,進而完成和解。
發現了嗎?
其實,兩個人的情緒都出現了波動。
但是,處理情緒問題的表現卻不大相同。
到了在網友眼中,就成了:
吳京“情緒很不穩定”,而謝楠則“情緒穩定”。
進而推斷出,謝楠是受委屈的一方。
於是斷言“吳京婚姻翻車了”。
卻忽視了,吳京只是情緒急躁,但他從沒有逃避過。
在意識到問題所在後,他也會主動低頭,向謝楠道歉。
再慢慢梳理、解決問題。
一步步將婚姻經營成了現在讓人羨慕的樣子。

網上有一個問題:
“和情緒化的人相處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表示:
“作!喜怒無常。
莫名其妙被激怒,又會為了一點小事耿耿於懷”。
一位朋友就曾列出了丈夫情緒化的種種表現。
跟婆婆影片沒接,她想著可以打給公公。
結果丈夫一臉不耐煩,反問她:
“跟他影片幹嘛?”
煩躁的語氣聽著就讓人火大。
她曾多次溝通,讓丈夫好好說話,但丈夫總是不當回事,甚至跟她玩起了冷戰。
有一次家裡紙巾用完了,她讓丈夫新拆一包。
紙巾是拿來了,但也開啟了丈夫的“指責模式”:
“紙沒了,你自己也不知道準備!”
她剛想回嘴,得到的卻是:
丈夫一句話也不說,倒頭就睡。
氣氛陷入了僵局。
她想著算了吧,就主動過去抱抱求個和解,可對方還是不願意。
於是,兩人大吵了一番,但問題還是沒解決。
半夜,她起來上廁所,卻一腳踩空了。
摔倒的一刻,她忍不住尖叫了一聲。
沒想到,丈夫不僅沒有關心她怎麼了,而是非常生氣地質問:
“你到底想幹嘛!”
真的讓人心寒。

這樣的情況,放到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
只是不小心摔碎了碗,對方就會立刻斥責你,甚至破口大罵。
似乎摔了個碗,都是天大的錯誤。
只要是吵架,輕則發脾氣大喊大叫,重則摔桌子打人。
好像這樣就解決問題一樣。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總是習慣把負面情緒發洩給最親近的人。
或許是孩子,或許是伴侶。
在吳京謝楠相關的評論區中,就有不少網友覺得:
吳京,跟自己的爸爸或老公太像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一樣的不講道理,一樣的情緒化愛發洩,
也因此,有了#吳京式男人#這一形容。
但實際上,是過度代入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用名詞,叫:
情緒巨嬰。
日本作家加藤諦三曾這樣描繪情緒巨嬰:
“作為一個在社會層面、肉體層面都已經是成人的個體,他無法像三歲小孩那樣行動做事。
周圍的人是以三十歲的成年人的標準在要求他、對待他。
但他卻無法擁有三十歲成年人的情緒,他的情緒有時候會像三歲孩子一樣不穩定。”
情緒巨嬰不分男女。
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無法自主消化情緒。
而是會習慣性地、甚至主動地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成為對方的“情緒寄生蟲”。
作為父母,他們會給孩子營造極為惡劣的“原生家庭環境”;
作為伴侶,他們會用自己的情緒綁架對方,將對方一步步拖入深淵。

那我們,該如何識別對方是不是“情緒巨嬰”呢?
十點君這裡給出三個特徵,建議先收藏:
第一,情緒一點就炸,容易出現過激反應。
“吵架”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什麼吵架”。
倘若每遇到一點小事就衝動發脾氣,那這樣的生活,絕對沒有消停的時候。
因為對方稍有不順心,就會出現極大的情緒波動,比如沮喪、憤怒等。
並且無法自我控制和消化。
進而會把這把“情緒怒火”,燒到別人身上。
第二,遇事先抱怨,習慣性甩鍋。
無法解決情緒的人,一定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他們會認為:
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歸因在別人身上。
所有的人,都應該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自身情緒出現問題時,他們就下意識地覺得:
是對方的責任。
從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要求對方為此事負責,甚至對自己低頭認錯。
第三,絕不反省,讓對方當爹又當媽。
“情緒巨嬰”對自身的情緒、行為有極高的認同感。
“我做的都是對的,你們都要圍著我來轉。”
他們會從自身的情緒出發,形成一套自洽的行為邏輯。
比如,你讓他帶帶孩子或者做點家務。
他只會不高興,但不會反思身為家庭成員應盡的責任。
甚至覺得“你讓我不高興了,你也不能高興”。
然後透過發脾氣、吵架等方式,推脫責任。
反省,是不可能的。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感慨:
“選擇伴侶一定要找一個情緒穩定的。”
就像週一圍那樣,能承受朱丹所有情緒化的行為。
無論大小事,都能沉著面對,給予伴侶極大程度的精神支撐。
但十點君想強調一點:
一定要警惕“偽情緒穩定”。
李雪琴曾經提到過自己的一段親密關係。
每次她情緒低落,想和對方溝通時,對方要不就是“你說的都對”,要不乾脆沉默。
也不吵,也不鬧。
她像是一個人在吵架,“一拳打在棉花上”。
感覺很糟糕。
她需要的是對方給予她充足的情緒反饋,能陪著她一起喜怒哀樂。
但對方能給她的只有冷靜。

發現了嗎?
為什麼同樣是“情緒穩定”,但另一半的感受卻天差地別呢?
因為我們都忽略了婚姻的本質:
我們需要的不是最好的情緒,而是最適合自己的伴侶。
所有人都在期待伴侶能情緒穩定,好包容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
但怎麼可能呢?
再穩定的人也會有被負面情緒湮沒的時候。
再好的脾氣,也只可能減少矛盾發生的頻率,但無法杜絕爭吵。
就像前面我們說的,夫妻矛盾本質是不同頻的人形成的溝通障礙。
倘若兩個人能夠思想同頻,那即使情緒一冷一熱,也能夠適應對方的節奏,能看清對方的真實想法。
那倘若兩個人思想不同頻,怎麼辦呢?
溝通,不厭其煩的溝通。
正如謝楠吳京出現矛盾的時候,即使問題已經解決。
謝楠也會不斷在事後覆盤,去理解對方的想法。
並說出自己的訴求。
而吳京呢?
雖然在節目中看著情緒不穩定,實際上大多時候他都能努力傾聽謝楠的想法。
即使情緒失控,也會在事後補救。
所以他習慣了不問“為什麼”,卻會主動說“我錯了”。
這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在慢慢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

夫妻生活本來就會偶有摩擦,不可避免。
而懂得低頭,懂得坦誠交流,才是解決夫妻矛盾的最佳良藥。
在理解的基礎上,互相磨合,才能把日子越過越好。
當然,十點君也必須強調:
這是建立在雙方都想維持婚姻關係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需要雙方都能看見對方的付出,也不想讓對方一次次失望。
但假使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溝通。
那請一定要記住:
一再靠近,受傷的只能是自己。
我們應該用力生活,但不需要用力應對伴侶帶來的每一個負面情緒。
因為在愛人之前,我們還是要先愛自己。
點個【在看】,守護自己的好心情,杜絕他人負面影響!
你們的伴侶情緒穩定嗎?他們有什麼表現?你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歡迎來留言區說一說你們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鍵詞
謝楠
吳京
時候
婚姻
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