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杯酒,死亡風險降20%?哈佛最新研究:適量喝酒不僅改善血脂水平,降低死亡風險,還能防痴呆!但要控制好量

夜深人靜,燈光昏黃,一杯小酒在手,獨處時的儀式感瞬間拿捏了。有人說,小酌怡情,不醉不歸,彷彿人生就該微醺著過;也有人搖頭嘆氣,酒是穿腸毒,喝多傷肝腎,一句話澆滅了浪漫的泡泡。
可最近,關於深夜這一杯到底是福是禍,竟扯上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色——膽固醇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一項覆蓋5萬名日本人、長達10年追蹤的大型研究[1]揭曉了一個頗為反轉的結論:適量喝酒的人,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降了、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升了;而戒了酒的人,膽固醇水平反而變差了
十年追蹤,
酒精撬動的血脂變奏
如果把血管比作城市中的道路,那血脂中的兩種主要成分——LDL-CHDL-C——就像在道路上穿梭的不同交通工具,負責運輸膽固醇等物質。就像城市交通要想順暢,就得有秩序;我們的血管也一樣,血脂的運作必須維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其中,LDL-C更像是一群不守規矩的貨車,它們把膽固醇從肝臟運往身體的各個角落,但如果數量太多,就容易在沿路亂丟貨物——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久而久之堵塞血管所以它也被稱為壞膽固醇
相比之下,HDL-C則是城市環衛車,負責多餘的膽固醇從血管壁清理乾淨,送回肝臟處理,是名副其實的好膽固醇
問題來了,喝酒,到底是讓這些交通工具更加有序,還是徹底打亂了交通秩序?
喝多喝少,
膽固醇“反應”各不同
研究人員首先把目光鎖定在那些開始喝酒的人身上(佇列1),看看每天多喝一杯(約含10g純酒精)會不會對血脂造成什麼影響。
結果令人很意外,這些剛開始喝酒的人,壞膽固醇LDL-C)下降了,好膽固醇HDL-C)反而上升了而且無論是啤酒、葡萄酒還是烈性酒,都表現出類似的效果。換句話說,不挑酒,關鍵在於了沒
不過,研究團隊並不滿足於知道喝與不喝的區別,他們進一步掰開揉碎來分析不同飲酒量的效果,結果發現飲酒量和血脂水平之間,藏著一條劑量反應曲線
更為形象地來理解,這好比一場膽固醇的交通改造工程:每天多喝一杯酒,路上的堵車貨車LDL-C)就會減少一點,而城市環衛車HDL-C)則越來越多。
本想靠戒酒“回血”,
結果血脂先“翻車?
話說回來,如果喝酒能讓好膽固醇提升,那戒酒會不會反過來讓血脂變差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戒酒幾乎等同於重獲新生:肝臟清爽了,皮膚好了,血脂也該恢復元氣了吧?但這項研究的結果再次讓人“震碎三觀”。
當人們停止每天1杯酒的飲用習慣後,LDL-C(壞膽固醇)不降反升,HDL-C(好膽固醇)則會下降而且這種趨勢也並不取決於酒的種類,只要戒酒,血脂就有可能跑偏
簡而言之:戒酒與LDL-C水平升高和HDL-C降低相關。之前喝得越多,戒得越猛,血脂波動也越大
對於其中潛在的機制,研究人員指出,在酒精依賴人群中,戒酒會降低IGFBP-1(一種與脂代謝相關的蛋白),從而影響HDL-C的水平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點懵:那到底還要不要戒酒?別誤會,戒酒從長遠來看仍然對身體有益,尤其是肝臟、胰腺和癌症風險等方面。
總的來看,這項研究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開始喝酒的人,LDL-C有所下降,而HDL-C則上升;而一旦戒酒,這兩個指標反而朝著相反方向變化——LDL-C上升、HDL-C下降,並且這種變化還呈現出劑量反應關係
大腦的“保護傘”,
但要“點到為止”
這聽起來或許讓人有些意外,但其實也並不是孤例。關於適度飲酒可能帶來健康益處的討論,在科學界早已有過不少聲音。
比如,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就對91萬餘名成年人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探討了喝酒量與健康風險的關聯[2]。該研究表明,當前輕度至中度喝酒者(女性每週≤7杯、男性≤14杯)的全因死亡風險較終身不喝酒者降低13-23%,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症及流感相關死亡風險降幅顯著[注:這裡的1杯酒相當於含有14g酒精≈490-700mL啤酒(酒精度數為3.5%)≈210mL紅酒(酒精度數為13%)≈70mL烈酒(酒精度數為40%)]
從下圖來看,當每日飲酒量在1杯左右的時候,全因死亡風險達到最低值,約降低20
哈佛大學的另一項曾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的研究[3]發現,相比不喝酒或極少喝酒(每週少於1杯)的人,輕度到中度飲酒者(每週114杯)發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要低22
研究者進一步指出,適量飲酒似乎可以長期降低大腦的壓力訊號水平,從而減輕心血管系統的負擔
值得關注的是,JAMA Network Open上曾發表的一項涵蓋超393萬人的全國回顧性佇列研究[4]又道出了適量飲酒的另一好處:與不喝酒的群體相比,持續輕度和中度喝酒的人罹患全因痴呆症的風險降低。此外,如果從不喝酒逐漸培養起輕至中度飲酒的習慣,也能表現出全因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病(AD)患病風險下降
也就是說,每天喝一點,反而可能對大腦有保護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個人原本滴酒不沾,但後來養成了偶爾小酌的習慣,也能看到風險下降的趨勢
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輕至中度喝酒可能透過啟用某些促生存通路、減少神經炎症,從而對認知功能起到保護作用。這就像是為大腦撐了一把傘,幫它們抵禦時間和病變的侵襲
不過,看到這裡,無酒不歡的“喝酒黨”們先彆著急舉杯慶祝。研究也明確指出,一旦飲酒量過大,風險就開始反轉重度飲酒者患痴呆的風險不降反升。而且,適量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人的安全劑量並不一樣——性別、體重、基因代謝能力(比如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都會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即便是適度,也可能悄悄給身體帶來其他傷害,比如增加癌症風險
並且研究[2]也能看出小酌雖怡情,但大飲真傷身。具體而言,相較於終身不喝酒的群體,重度喝酒的人(女性每週喝酒量>7杯,男性每週喝酒量>14杯)患癌死亡風險增加了24%,甚至遠高於輕度喝酒者
所以,本篇內容並不是在鼓勵大家為了健康而去喝酒尤其是節假日聚會扎堆的時節,切記不過量、不勸酒、不硬喝,別把適量變成失控
仍需指出的是,上述幾項研究均不能直接推斷因果關係

參考文獻:

[1]Suzuki T,Fukui S, Shinozaki T, et al. Lipid Profiles After Changes in Alcohol Consumption Among Adults Undergoing Annual Checkups. JAMA Netw Open. 2025;8(3):e25058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0583
[2]Tian Y, Liu J, Zhao Y, Jiang N, Liu X, Zhao G, Wang X.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Med. 2023 Jun 7;21(1):208. doi: 10.1186/s12916-023-02907-6. PMID: 37286970; PMCID: PMC10249162.
[3]Mezue K, Osborne MT, Abohashem S, Zureigat H, Gharios C, Grewal SS, Radfar A, Cardeiro A, Abbasi T, Choi KW, Fayad ZA, Smoller JW, Rosovsky R, Shin L, Pitman R, Tawakol A. Reduced Stress-Related Neural Network Activit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Alcohol on Cardiovascular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23 Jun 20;81(24):2315-2325. doi: 10.1016/j.jacc.2023.04.015. PMID: 37316112; PMCID: PMC10333800.
[4]Jeon KH, Han K, Jeong SM, Park J, Yoo JE, Yoo J, Lee J, Kim S, Shin DW. Changes i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a Nationwide Cohort in South Korea. JAMA Netw Open. 2023 Feb 1;6(2):e2254771.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54771. PMID: 36745453.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 梅斯醫學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