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場正經歷一場罕見的動盪:
一邊是美國國債市場遭遇歷史性拋售,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飆升近50個基點,創下自2001年以來的最大單週漲幅,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盤中一度突破5%關口;
另一邊是黃金價格屢創歷史性新高,Comex期貨黃金與倫敦現貨黃金價格齊上行超越3500美元/盎司。
這場看似割裂的市場波動,實則暗藏一條主線——全球對美國經濟政策與美元信用的信任危機正在深化。

美元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美債動盪:
誰在逃離“安全資產”?
美債收益率飆升的背後,是市場對美國財政赤字膨脹、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擔憂。
目前,美國聯邦債務規模已增至36.2萬億美元,佔美GDP比重高達123%,遠超國際公認的60%警戒線。僅2024年9月以來的三個半月內,美債規模就膨脹了1萬億美元。
這一債務雪球的核心推手,既有美國長期“舉新還舊”的龐氏融資模式,也包含特朗普政府激進的“對等關稅”政策與軍費擴張——2024財年886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創下歷史新高,而2025年軍費計劃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進一步擠壓財政空間。
直接引爆本輪美債拋售的,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主權投資者,而是對沖基金的“去槓桿化”。
對沖基金透過“基差交易”(同時做多美債現券和做空期貨)套利,但因市場波動加劇被迫平倉,導致美債價格暴跌,主權投資者的拋售行為則加劇了市場擔憂情緒的發酵。
此外,美國財政部近期國債拍賣頻頻遇冷,需求降至2023年以來最低水平。諸多跡象反映出市場對美債長期價值的質疑。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作為美債最大海外持有國的動向備受關注。儘管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否認拋售美債是為反制特朗普關稅政策,但據日本財務省統計,4月初兩週內包括銀行和養老基金在內的私人機構已拋售超200億美元長期外國債券,創2005年以來最高紀錄。
這種“官方否認、機構撤退”的分化策略,折射出日本調整外匯儲備結構、應對日元貶值的深層需求。

當地時間4月23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簽署針對教育的行政命令。圖源:視覺中國
黃金強勢崛起
與美債動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金的強勢崛起。截至2025年4月22日,倫敦金價突破3500美元/盎司,年內累計漲幅超30%,與去年全年漲幅相當。國內部分金飾價格也站上1080元/克的歷史高位。這一輪黃金牛市並非單純的市場炒作,而是多重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
一是美元信用危機深化。特朗普政府重啟對華關稅、擴大貿易戰範圍的政策,疊加美國債務規模失控,動搖了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
世界黃金協會直言,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及美聯儲獨立性受質疑,正在加速“去美元化”程序。去年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降至57.4%,創30年新低,而這一資料目前仍不斷下降。
二是滯脹風險與央行購金潮。美國經濟陷入“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陰影,今年2月1年期通脹預期升至4.3%,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比下跌11.8%,實際利率下行進一步凸顯黃金的抗通脹屬性。
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量連續第三年突破1000噸,中國、波蘭等國成為主力。截至4月,中國人民銀行已連續5個月增持黃金,其邏輯正是透過黃金儲備多元化對沖美元風險。
三是地緣政治與貨幣體系變革。中東局勢、俄烏衝突未解,疊加美國大選年政策波動,推動資金湧入黃金。金磚國家探索以大宗商品為背書的貨幣單位,非洲開發銀行提出的“非洲記賬單位”(AUA)計劃,以鋰、銅等戰略資源支撐價值,試圖重構“黃金標準”。與此同時,130餘國推進央行數字貨幣,中國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額突破萬億元,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專案進入測試階段,傳統美元結算網路面臨結構性挑戰。
從美債到黃金:
超級大國的信用滑鐵盧
美債與黃金的“蹺蹺板效應”,本質上是對美國經濟治理能力的信任投票。美國長期依賴債務擴張維繫霸權,卻未能解決財政赤字與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2023年惠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時已警告,債務負擔與政治僵局將加劇長期風險。如今,這種風險正透過市場機制顯性化:
一是政策工具失靈。美聯儲在通脹與衰退間進退維谷,降息預期反覆搖擺。特朗普政府要求美聯儲降息未果,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直言“關稅政策或使通脹長期化”,加劇市場恐慌。
二是債務迴圈斷裂。美債發行規模激增與需求疲軟的矛盾,迫使長期收益率與付息壓力持續攀升,進一步擠壓政府財政空間。2025年聯邦利息支出預計達9520億美元,超過國防開支和醫療補助成為第三大單項聯邦預算支出,政府償債能力遭空前質疑。
三是社會信任崩塌。特朗普政府採取的加稅、財政緊縮等政策正不斷加劇美國社會不平等、降低公共服務質量,導致目前特朗普的民眾支援率跌至其重返白宮以來的最低水平。聯邦僱員大規模裁員、公共服務質量下降,進一步削弱國內凝聚力。
國際貨幣
秩序步入多極化前夜
短期來看,黃金的強勢或面臨技術性回撥壓力,但高盛、瑞銀等機構已將2025年金價目標上調至3500-3700美元/盎司。長期而言,若美國無法扭轉債務擴張與政策內耗的惡性迴圈,黃金作為“終極避險資產”的地位將更加穩固。
對全球投資者而言,這場動盪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安全資產”不再安全,傳統金融體系的信用錨點正在鬆動。無論是主權國家還是個人,唯有在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中尋找平衡,方能抵禦超級大國信用滑鐵盧的衝擊。
中國正透過最佳化外儲結構、增持黃金與非美資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數字貨幣跨境應用,為全球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公共產品。
而金磚國家、東盟等新興力量加速區域合作,探索去美元化路徑,標誌著國際貨幣秩序步入多極化前夜。2025年,或許正是舊霸權落幕與新秩序破繭的分水嶺。(來源:長安街知事)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吳奇聰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