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本文字數:3022,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導讀:近期的美債波動更多反映的是市場整體需求疲弱。
作者 | 第一財經 周艾琳
近期,美債收益率的瞬間飆升引發關注,關稅引起的通脹預期攀升、基差交易平倉、海外買家拋售等潛在原因都受到熱議。
“所幸,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於延遲關稅的宣告恰逢週三美國10年期國債拍賣的關鍵時點,緩和了市場壓力,拍賣結果較為順利,推動收益率下行。否則如果像週一的3年國債拍賣結果一樣慘淡,可能會引發風險。比起股市,降低債券收益率(融資成本)可能才是特朗普的核心指標,債券收益率的飆升可能真正觸動了特朗普的神經。”資深華爾街投行人士馮磊(Mitch Feng)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接受記者採訪的海外投行和資管機構人士表示,前期美債收益率因避險情緒而大跌,從4.5%附近跌至3.8%附近,但關稅引發的通脹攀升和市場流動性趨緊再度引發拋售。儘管中國等其他“債主”逐步將美債投資多元化至其資產符合其長期資產配置目標,但直到當地時間週二下午3年期國債拍賣後,美元才開始與國債同步走弱,尤其是美國“非主流”國債即“老券”(off-the-run Treasuries)並未出現更顯著的定價扭曲,因此美債波動可能並非源於海外“債主”的明確拋售行為,更多反映的是市場整體需求疲弱。


不存在明顯的海外“債主”拋售
美債的波動恰逢貿易摩擦升級之際,因而海外“債主”是否存在明顯的拋售行為備受熱議。
對此,高盛美債交易臺的Mitchel表示,週一開始激烈的美債拋售引發市場關注,特別是是否存在外資拋售。“我們並未觀察到這類情況,若真是如此,可能會在‘非主流期限’的庫存債券或期貨持倉中看到更顯著的跡象,但期貨未平倉合約周初反而下降。這更可能是投資者在高波動環境下清倉,或從債券資產轉向此前大幅下跌的股市。
高盛新興市場策略師孫璐則表示,近期關稅加碼以及美債利率上升,客戶普遍關注美國最大“債主”之一的中國是否拋售美債。“我們觀察到中國+比利時+盧森堡的美債持倉近年來基本持平(後兩者通常被視為中國透過Euroclear和Clearstream的代理賬戶),中國外儲中的黃金佔比增長也較小(自2022年僅增加約200億美元)。”
亦有交易員對記者稱,雖然美元上週確有貶值,但從本週一開始,互換利差收窄的過程中,美元的走勢基本維持區間震盪。事實上,在週一,互換利差收窄的同時,美元對歐元和日元還在走強。直到週二下午3年期國債拍賣後,美元才開始與國債同步走弱,因此這更多反映的是市場整體對美債的需求疲弱,而非外匯儲備管理者的明確拋售行為。如果真的存在為重新配置儲備資產而拋售美元的行為,美元會更加明顯地跑輸其他儲備資產(比如其他貨幣或黃金),同時看到老券出現更顯著的定價扭曲。
國泰君安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周浩對記者表示,這並不是壞事,因為美債的異動可能會引發美聯儲、白宮等方面的關注,不過本週美債收益率並沒有創下新高,只是快速反彈。若未來真的失控,反而給了美聯儲不得不採取行動的理由。
在特朗普宣佈部分關稅暫停90天后,美國午盤國債市場波動劇烈,短端收益率大幅走高,但關鍵的長債收益率下行。4月9日美東時間下午3點後,短端收益率當日上行約18個基點(BP),2年-10年和5年-30年期限利差分別收窄11BP和15BP。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升約7BP,報4.365%,接近當日交易區間(4.306%至4.511%)的低端,得益於關稅延期宣告。當天,10年國債的拍賣顯示了強勁的投資者需求。當前,市場焦點將轉向3月CPI資料,4月10日還將迎來220億美元的30年期美債拍賣。

對沖基金爆倉和基差交易平倉
更可能引發美債異動的因素是,亞洲對沖基金爆倉和各界盛傳的基差交易平倉。
“前者的可能性或許更大,因為美債收益率的飆升發生在亞洲交易時段,買賣價差巨大,暗示市場流動性不佳,某槓桿交易的爆倉可能就會導致市場大幅波動。”Mitch Feng告訴記者。
4月9日週三午間,30年期美債收益率迅速拉昇20個基點,盤中觸及5%;基準10年期美債收益率也一度重回4.5%上方。與此同時,3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上升25.5個基點,至2.75%,為2004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有市場傳聞稱,作為美債的第二大外國持有者,日本可能將拋售美債以反制關稅。據媒體報道,週三,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明確表示,不會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作為關稅反制工具。同日,日本財務省、金融廳與日本央行召開高層緊急會議,討論相關對策,三方確認,將密切掌握關稅措施對經濟與金融市場的影響,並採取穩定市場、支援企業的行動。
除了對亞洲對沖基金爆倉的擔憂,大範圍基差交易(basis trade)去化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也引發關注。
中金公司的研究顯示,對沖基金透過基差交易可能積累了1-1.5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債現貨持倉。基差交易橫跨美國國債現貨、期貨和回購三個市場,利用現貨與期貨市場價差實現套利。
具體而言,做多現貨的資金可從回購市場獲得再融資(相當於將國債在回購市場套現),並不斷將回購展期,直到期貨交割。在不考慮交易費的情況下,投資者基差交易的成本主要是回購市場的借貸成本(例如SOFR利率),而回報則是期貨相對現貨的溢價部分(基差)。如果基差大於購買美債現貨並透過回購市場再融資的成本,交易便是有利可圖。由於基差本身不大,且期貨交易自帶槓桿,所以國債現貨市場交易也需要加槓桿,槓桿率受回購抵押品借款的折損率(haircut)影響。投資者需要自行提供的流動性資金主要用於繳交期貨保證金(Margin)和支付回購利息。

多元化配置需求持續存在
如果真的要談論是否有海外債主減持,就實施而言,近年來,部分“債主”近年來一直在減少美債的持倉,包括中國在內。
高盛表示這頗為正常, 由於當前美國治理和制度的結構性惡化正在侵蝕美資產的特權地位,疊加美國與G10國家之間利差縮小,若海外央行逐步將美債投資多元化至其他G10國家貨幣資產,符合其長期資產配置目標,也並不令人意外。

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1月份國際資本流動(TIC)資料,1月外國投資者淨賣出了美國長期證券。具體而言,外國投資者淨賣出了美國長期國債、股票和機構證券,但買入了公司債券。其中,公司債券的資金流入主要來自私人投資者,而對長期美國國債、股票和機構證券的拋售則主要由官方投資者推動。
不過,中國在當月增持了美國國債。具體而言,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從2024年12月的7590億美元增加至2025年1月的7608億美元,增加了18億美元。然而,中國的持倉在2018年觸及最高點(1.18萬億美元),此後開始持續下降 ,至今中國減持了超過4000億美元的美債,1月總持倉為7608億美元。

此外,英國在今年1月成為美國長期國債的最大淨買方,而在去年12月,英國還是最大淨賣方。其次是挪威和日本,分別位列淨買入第二和第三。加拿大在1月成為最大淨賣出方。從地區來看,歐洲整體為淨買入方,而拉丁美洲和亞洲則為淨賣出方。
近幾年,黃金被各方增持,這實則就是資產多元化配置的體現之一。一季度資料顯示,黃金ETF的全球流入量達到歷年來一季度的高位,全球主要地區持倉量均有較大增長。此外,在過去三年中,各國央行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每年購買超過1000噸黃金,加之美元或面臨貶值風險,私人投資者似乎也紛紛效仿央行,增加黃金敞口。
微信編輯 | 雨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