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拋售為什麼會導致美元崩潰?

本文作者是工作室 暴躁萌妹
最近,美國發生金融巨震,被視為全球最佳避險資產的美國國債被瘋狂拋售,從外媒報道來看,華爾街精英很少像現在這樣,對美國經濟的未來如此悲觀。
這事兒的由頭是懂王自4月2日宣佈對等關稅以來,美國出現了歷史上極其罕見的“股債匯”三殺,即美股、美債和美元持續暴跌到11日。中途,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破4.5%,美元指數創新冠疫情以來新低。
大部分人可能更關心美股,但這次的風波告訴世界,美債才是美國金融體系運轉的核心。
14日,美國前財長耶倫表示,中國你可千萬不能賣美債啊!16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又說,美聯儲正面臨50多年來從未遇過的情況。
所以,美債拋售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可能導致美元崩潰?我會在這篇文章裡,儘量用說人話的方式,幫大家捋清美債與美元的相關邏輯。
要弄清美債和美元的關係,我們需要先解釋一下美元是怎麼發行的。
在很多人眼裡,美國財政部好像只需要給美聯儲打個電話,說給我印一萬億美元,然後財政部發行一萬億國債,美聯儲開啟核動力印鈔機,把美元印出來,再發給美國人民,就完成了發行。
但這種想法,其實不符合金融學常識。
首先,錢,或者說貨幣,它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是銀行印出來的,所以銀行最富有。
其實銀行只擁有這張紙,而這張紙代表的真實財富,屬於人民,屬於萌妹和大家。
假設勤勞的萌妹賣了一天蛋烘糕,賺了十個銀元,去銀行換成一張價值十銀元的銀票,那麼,這十個銀元就是銀行的資產,而這張銀票是銀行給萌妹的欠條。
因此,貨幣的本質就是銀行欠大家的錢。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一欄是印出來的紙幣,而資產一欄就是抵押物。
過去,抵押物通常是黃金、白銀,現在可以是債券、外匯等等。
抵押物是貨幣信用的根本保障。如果脫離抵押物濫發紙幣,後果就是紙幣變冥幣,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假設萌妹美滋滋地用那張價值十銀元的銀票,去銀行換銀元,發現只能換兩個銀元,那麼它就貶值了80%其他人看到萌妹的慘狀,紛紛到銀行換回銀元,銀行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銀元,就會發生擠兌這種金融恐怖故事。
在瞭解貨幣發行的底層邏輯後,就很好理解美債和美元的關係了。
每個國家經濟結構不同,央行的底層資產也不同。
以央媽來說,由於我們是一個貿易順差國,有大量外匯儲備,所以央媽的資產中,50%以上是外匯,約30%是國內信貸,國債只佔5%不到,此外還有少量黃金等資產。
外匯儲備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人民幣的抵押物,這部分錢叫“外匯佔款”。
假設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7:1,那麼企業每到銀行結匯1美元,央媽就會印7元人民幣投放到市場中,並在資產負債表上記錄1美元資產和7人民幣負債。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我們賺的外匯太多(不是凡爾賽),如果印出來的人民幣都衝進市場的話,通脹可能會爆炸。
所以,央媽會透過存款準備金、央行票據等手段,把這些錢“鎖住”,從而控制流通中的人民幣數量。
存款準備金,其實就是央媽強制商業銀行上繳“押金”,比如每100塊錢上繳5塊,那麼市面上流通的錢就會變少。
央行票據,就是央媽向商業銀行打個欠條,說,借我一個億,半年後還你。那麼這半年之內,市面上就會少流通一億人民幣。
我們再來看美聯儲的家底。
截至2024年6月,美聯儲的全部家底約為7.2萬億美元,其中美債為4.8萬億美元,佔比67%;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一種機構債券),價值2.3萬億美元,佔比32%;還有(對外宣稱的)8100噸黃金等資產。
美債佔據了美聯儲家底的大半部分,因此,它就是美元最重要的抵押物。
美聯儲資產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結構,是因為美國長期貿易逆差,沒有什麼外匯儲備,國庫裡的黃金也遠遠滿足不了美元發行需要,美債漸漸成為抵押物。
做個小結:美債和美元是一對連體嬰,如果美債崩了,美元也會崩。
那麼,美債憑什麼可以成為美元的抵押物?
19世紀末一直到1971年,美元都以黃金為錨。為什麼美國後來拋棄了黃金,讓美債上位呢?
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美國擁有世界四分之三的黃金儲備,作為美元的支撐。但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經下降到只佔世界儲備的20%多,如果再以黃金為抵押物,美元必崩,因此尼克松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
成為下一個抵押物的,不是石油(石油只是維護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手段),而是美債。
這一新的美元體系的總設計師,就是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真正策劃者——尼克松的財政部副部長保羅·沃爾克。
沃爾克的“靈感”來自於他的老師羅薩。羅薩曾擔任肯尼迪的財政部副部長,他最著名的觀點是,鑑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元應該成為世界貨幣。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羅薩就提出,美國政府應該發行債券,用高利率吸引歐洲人用美元來購買美債,這樣他們就不會爭相來兌換黃金了。
這種債務貨幣化的思想,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只要政府有償債能力,完全可以靠借債推動經濟。
紅軍就發過公債,推動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由於信用良好,當時各根據地的貨幣購買力是強於國民黨法幣的,它們也成為我黨最後走向勝利的金融保障。
1960年美國製造業產值佔世界份額40%,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第一大國黃金儲備第一大國巨大的實體經濟財富確保了它擁有強大的償債能力和印鈔的底氣,因此羅薩的思想也符合當時美國的生產力實際。
沃爾克在1979年成為美聯儲主席後,將羅薩的思想發揚光大,不僅讓其它國家買美債,而且著手推動美聯儲透過買賣國債,投放和迴流美元。
自此,美債逐漸成為美元的隱性抵押物。
之所以說“隱形”,是因為美國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美聯儲必須持有哪種資產。
根據《聯邦儲備法》第14條,美聯儲可持有的資產型別,包括國債、MBS以及符合特定條件的其它債券。美債“可以”是抵押物,而不是“必須”。
但是,在沃爾克的美元-美債設計框架下,美債的買家越來越多,信用得到了極大的擴張,在事實上成為美元之錨,美元也註定成為世界貨幣。
不過,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也要付出“代價”,那就是美國必須向世界輸出美元,從而變成一個貿易逆差國和消費大國,製造業也由此開始外流。
1971年是美國二戰後首次出現貿易逆差之年,也是美國製造業開始下滑之年。
1980年沃爾克當上美聯儲主席後,美國的逆差開始爆炸性增長,製造業外流加劇。到了21世紀,全球化加深了世界貿易往來,需要更多更多的美元,美國的逆差也隨之急劇擴大。
那麼,美國吃虧了嗎?並沒有。
由於美聯儲能夠透過加息和降息,人為地加強或降低美債吸引力,從而控制全球美元的流動,不僅轉嫁了國內危機成本,也可以從中割一波韭菜。
美國發生通脹時,美聯儲開始加息,美債收益率上升,全球資本回流到美國,購買無風險且高收益的美債。
由於外資撤離和匯率波動會掏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它們是不可能摳出外匯來購買這批高收益美債的,反而會因為資本外流,導致經濟衰退。
等美國逐漸控制了通脹,別國資產跌到底部,美聯儲又開啟降息週期,美債收益率下降。
此時,美國政府趁機大量發行長期和超長期美債,提前鎖定低利率,這些美債轉化成大量廉價美元,湧進發展中國家“抄底”。
在降息週期,大家看似賺到了很多美元,但並不會把美元閒置,而是又回頭去買美債,儘管這時候美債收益率已經低得感人了,但總比現金強。
比如在2008年至2014年降息週期中,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最低跌到了1.8%,美國卻趁機發了1.8萬億30年國債7.5萬億10年期國債,其中,4.8億的超低息長期美債,被海外買家吃下。
再到下一輪加息週期,如果一些國家手頭緊,被迫出售美債,還得補上息差來“虧本”賣掉。
因此,美債收益率高時,大家手裡沒多餘的美元來買。等大家手裡有美元了,美債收益率又變低了。
我在這一部分,講述了美元如何憑藉美債建立貨幣霸權,當你瞭解美元霸權是怎麼來的,你也就能預測美元霸權的未來。
那麼,美債的信用,是否真的如此可靠?
雖然美國靠發債印出去大量美元,但也能夠透過加息,讓美元大量回流。如果後面幾屆政府也能像克林頓那樣認真開源節流,美債信用其實可以維持,美國政府也可以不斷髮新債還舊債,來給美國經濟和美元續命。
美債信用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美國難以解決財政赤字問題。
由於2001年後,美國政府花錢實在太狠了(詳見《美國國債史》),而且花出去的錢沒有發展生產力,只是養肥了金融複合體和軍工複合體,對稅收貢獻最大的中產人群財富縮水、人數萎縮,他們懷念過去的日子,以為是全球化和中國把他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成為了MAGA。
雖然個稅基礎被嚴重削弱,但美國還是不願意對公司富豪徵稅,大公司對美國稅收的貢獻,和它們龐大的經濟體量相比毫不對稱。
由於開源節流屢屢挫敗,美國財政赤字越來越高,國債越堆越高,大家都開始擔心美國還不起錢。
美債信用下降的原因之二,是濫用金融制裁。
美債是各國外匯儲備的重要部分,大家購買美債,就是看中它的流通性和安全性,但美國時不時就翻臉不認人,凍結別人的外匯儲備,或者威脅把別人踢出SWIFT系統,俄羅斯、伊朗,以及1950年的新中國,都被美國凍結過外匯。
這種制裁方式雖然一時產生了效果,卻損害了美債的信用。最後,導致各國默默簽訂雙邊貨幣協議,建立自己的結算系統,繞過SWIFT。
這樣一來,世界對美元的需求下降,而沒有足夠的美元流入美債市場,美債價格就會下跌,提高美國的發債成本,可能無法再繼續發新債還舊債,最後引爆債務危機。
美債信用下降的原因之三,是很多國家確實承受不住美聯儲的暴力加息。
美聯儲加息和降息的操作,引爆1980年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危機,很多國家十年財富一朝歸零,不想再被套路了,於是開始實行外匯管制、強制結匯,阻斷美元迴流。
美債信用下降的原因之四,是美債越來越脫離它曾經的信用基礎,即美國實體經濟的繁榮和健康,越發依賴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降低債務負擔。
美聯儲雖然宣稱獨立,但經常和美國財政部、對沖基金聯手,哄抬美債價格,製造美債緊俏的假象。其他國家又不傻,看得出美國財政的虛弱。
於是,從2011年之後,各國央行開始偷偷拋美債。
央媽從2015年以來拋售了約5000億美債,日本央行頂著美國的巨大壓力,在2022年之後拋了2000多億,俄羅斯從2018年開始清零美債,拋了1700多億。
2011年,海外買家佔美債買家的一半,但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至四分之一不到,大部分美債是美聯儲和美國政府自己持有。
目前美債的海外買家,主要包括日本(1萬億)、中國(7600億)、英國(7000億)、盧森堡(4000億)等國家的央行,共持有約3.5萬億美債。
注意,由於英國和盧森堡是資本白手套,因此它們的美債,不一定是它們自己持有的,更多是其它國家的外匯備用小號。
看出來了嗎?美債真正的海外買家,都是“萬惡的順差國”。
這不是什麼陰謀,而是由美債-美元的生態系統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對美順差越大,賺到的美元越多,就會購買更多美債。
但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美債信用遇到了比較大的問題,債務危機,成了一顆不知道啥時候就會爆炸的核彈,讓買家望而卻步。
特朗普引起的關稅戰,可能會引爆這顆核彈。
在解釋美元和美債迴圈的底層邏輯後,我們再來看這次的美債暴跌事件。
無論特朗普是想多收關稅來掙錢,還是透過結束俄烏衝突、各種“退群”以及政府機構大裁員來省錢,出發點都是挽救美債的信用。
但關稅戰一打,美國就會面臨通脹和經濟衰退,稅收必然會減少。同時,特朗普又要減稅和加大國防開支,這些操作明顯自相矛盾,就像關上了一個水龍頭,又打開了五個水龍頭。
加上朝令夕改,對美債的海外買家棍棒威脅,往屆政府還知道打兩巴掌給個甜棗,現在光給巴掌,誰受得了呢?
於是,特朗普4月2日宣佈對等關稅後,美股三大指數應聲下跌,雖然白宮的投訴和謾罵電話都被打爆了,但懂王及其幕僚表示,別慌,只是技術性調整。
按照特朗普的劇本,第一步先是戳破股市泡沫,引發美股震盪,他和幕僚親信們搞搞波段交易,撈點錢。
第二步,從美股“跑路”的這部分錢,迴流到美債避險,從而推高美債價格,降低美債收益率。
為什麼美債價格和美債收益率成反比呢?
打個比方,假設一張面值100美元的美債,固定年利率5%,即5元。現在花90塊就能買到,但利息是提前約定好的,不會變,那麼實際收益率=(5÷90)×100%=5.56%,是不是即時收益率就上升啦?
第三步,發行國債。美債收益率被拉下來,而新發行的美債會以此為基礎制定利率,每年能省下一大筆利息。
10年期美債利率按照現在的4.4%計算,10萬億國債要給4400億利息,但如果能降到3%,那麼只需付3000億利息,立省1400億。
特朗普多麼會持家啊,馬斯克哼哧哼哧幹三個月也才省了1300億,還是特朗普一句勞資就要加關稅的威力大。
第四步,全世界因為關稅威迫,被迫購買新發行的美債,保障美債過渡。
目前美債規模超過36萬億美元,光是一年的利息就要花1萬億以上。
根據興業證券的研究,有2.9萬億美債於5、6月份到期,(市面上也有說6.5萬億,但可能不對),美國財政部的現金賬戶只剩3100億美元,必須繼續發新債,才能補上這個爛瘡。
然而現實很打臉,此舉直接引發了“股債匯”三殺。特朗普的金主阿克曼,美國現任財長貝森特,都在瘋狂勸特朗普別玩過頭了。
CNN發了一個題目為《債券市場表現異常 嚇壞了特朗普》的文章,說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4月9日早上還沒打算暫緩關稅,是貝森特勸住了他,給出的理由是老大,美債可不能崩啊!
特朗普緩刑後,美股一度支稜了一天,但美債依然被無情拋售。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各國對關稅戰積攢已久的悲觀情緒,因為解放日的那場宣佈而瞬間決堤。
從特朗普當選總統後,日本、歐洲等主要經濟體就在減持美債了,但可惜新一屆的美國班子,似乎並沒有捕捉到這種情緒,或者認為用脅迫的方式就能挽救美債。
本來,美國的盟友以及其它貿易伙伴,比如印度、越南等都還保持著一絲僥倖,但這次的關稅力度遠超預期,它們的希望也落空了。
這種聽起來就離譜的關稅戰打法,實際上根本沒有給其它國家,尤其是美債的買家留下談判餘地,中國必然會予以反擊,而世界經濟也會遭受重大沖擊。
市場對美國發生嚴重通脹的預期越發強烈,資本從美國流向了黃金和歐元。
其次,某些玩家要給懂王一個下馬威。
美國人把這種行為叫做“債券義勇軍”(Bond Vigilantes),也就是說,市場透過拋售債券,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你再這樣亂搞,我就引爆債務危機。
那麼,在這次美債拋售潮中,誰會幹這個事情呢?
美國有人說,肯定是東大!但其實,中國希望刺激出口,拋售美債會讓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因此沒有什麼動機去幹這個事。
從目前各方訊息來看,大機率是日本乾的。
據日媒報道,日本金融分析人士結合了拋售日當天日美兩國國債的交易情況,認為日本機構拋售美債的可能性非常大。
4月17日日美兩國政府會談的日子,石破茂在會談前突然變得十分強硬,說不會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急於達成協議。日本在野黨議員提議,應使用美債作為談判工具,向美國施壓。
總之,無論是誰在拋美債,大規模的拋售導致很多對沖基金爆倉,造成了美債劇烈下跌。
最後,也是最極端的一種情況,那就是大家認為,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終局之戰會提前到來。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警告說,特朗普的關稅戰,可能導致比1971年貨幣體系崩潰或者2008年金融危機更嚴重的後果。
達利歐對歷史上帝國的債務週期進行過深入研究,他非常瞭解美國的情況,世界的情況,成功預測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他的看法,代表了美國精英中有識之士的看法。
所謂“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現存的美元生態系統崩潰,造成全球經濟大衰退,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像1929—1933年大蕭條引發二戰那樣。
為什麼可能發生這種事?
前面說過,各國購買美債的底層邏輯,是因為大家被綁在一條船上,需要美元提供流動性,所以不得不接盤美債。
同時,順差國才是美債真正的海外買家。消滅貿易逆差,就是消滅美債的海外買方市場,等同於自毀美元的根基。
特朗普上來就對順差國拳打腳踢,確實滿足他的愛國心和虛榮心了。但問題這麼一搞,誰來接盤新發行的美債呢?是被徵收245%關稅的東大,還是被威脅徵收24%關稅的日本,還是被威脅徵收20%關稅的歐盟?
本來,美債是各國的外匯資產,就算被割一下,大家也秉持著“湊合過吧,還能離了咋地”的心態,為美債的信用買單。但在極端情況下,一些國家被逼急了,不僅不願意購買美債,甚至會拋售美債。
如果外國投資者把3.5萬億美債拋完,全球對沖基金爆倉,美債防線會決堤。
隨之而來的會是全球通脹爆炸、經濟衰退、美元秩序解體,世界迎來一輪痛苦的大洗牌。
美國貿易逆差歸零之日,就是美元霸權土崩瓦解之時。
因為大家手裡沒有多餘的美元盈餘,也就不具備接盤美債的動機和能力,美國政府借債印錢的遊戲將宣告結束。
隨著美國國力的相對下降,美債和美元地位的相對下降只是必然趨勢。
因為不管是黃金、白銀還是美債,本質上都是抵押物。但是,抵押物也不是財富本身,只是衡量財富的手段而已。
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是勞動價值,是生產力水平。
對於財富的本質,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勞動是一切商品的真實價格,世間一切財富,本質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
終局之戰結束後,新的秩序會建立起來。
屆時,美國會重新構建一個美元生態圈,很可能把比特幣啥的寫進《聯邦儲備法》,作為美元的抵押資產,來補充甚至代替美債。
而中國可以像建國初期那樣,把人民幣和生產力掛鉤。
人民幣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獨立自主的主權貨幣,不和一切外國貨幣掛鉤,而是和社會財富掛鉤。
1950年時,陳雲就以全國的米、棉等戰略物資數量,計算人民幣的流通數量,最後成功治理了國民黨在上海留下的惡性通脹。
只是由於改革開放後,我們需要利用外資來發展自身,需要加入WTO這個建立在美元生態基礎之上的俱樂部,人民幣才會部分地和美元掛鉤。
假如中美脫鉤,人民幣可以和真實生產力掛鉤。比如,和發電量掛鉤。中國發電量佔世界發電總量的30%,和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相當。
人民幣,就去做最初的自己。
————————————–
↓點選購買盧克文作品系列↓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