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六神磊磊
今天來一起品讀一段金庸小說。
選一個很普通的小段落,就以《射鵰英雄傳》為例,其中有段這樣的小情節,叫“完顏洪烈住店”。
完顏洪烈是金國王爺,打扮成平民,帶著女人在嘉興住店,卻不料遭遇小偷,身邊銀子沒了,落了個身無分文。
就類似那種“你好我是大金趙王完顏洪烈,我不小心丟錢包了,請好心人借我一萬塊……”,小說裡真出現了。
店家懷疑他騙吃騙喝,便約了人來趕打。最後當然是完顏洪烈亮出身份,狠狠教訓了一頓店家。
就這樣簡單的一處小情節。這種故事現在網上叫“裝逼打臉”,前幾年網文作者非常愛寫,已算是俗套。
金庸為啥是大師,他的“裝逼打臉”寫得有什麼不一樣,本文就來細細梳理一下。
先說完顏洪烈住的店,是當地最大的,叫“秀水客棧”。請留意這一點,待會要講。
因為沒了錢,他和店家發生了衝突,打了店小二一夥。於是事態升級,官方的衙役來了:
“過不半個時辰,外面人聲喧譁,十多名衙役手持鐵尺單刀,闖進院子,把鐵鏈抖得當啷噹啷亂響,亂嘈嘈的叫道:“拐賣人口,還要行兇,這還了得?兇犯在哪裡?”
寫衙役說的話,看似平平無奇,實則老辣精彩。
注意,衙役來得非常快,不但快,人還多,“十多名”,氣勢洶洶。
何以又快又兇?前文說了,因為他們住的店是當地最大的。
倘若小店打架,衙役多半來不了這般快,更不可能一來就是“十多名”。就算慢騰騰來了,也不會那麼兇。恰恰因為是大店,衙役來得才快,人才多,態度才兇。
一方面固然是大店和衙門聯絡多、關係複雜、受重視,另一方面,在最大的店滋事,輿情大,社會關注度高,得儘快處置,衙役自然來得火急火燎。
甚至還不排除特殊原因,比如今天這裡恰好有接待,老爺在隔壁吃飯呢。你在這等地方打架鬧事,當然就討不了好。
再看衙役衝進來時的臺詞,嚷的是:
“拐賣人口,還要行兇,這還了得?兇犯在哪裡?”
關鍵詞,“拐賣人口”,“行兇”,“兇犯”。
只有老於世故的人,才寫得出這樣貌似平常但又極深刻的臺詞。
雙方明明只是打架,說白了不過是一點住店財務糾紛。衙役按理應該先了解情況:為什麼動手?誰打的誰?到底有沒有賴賬?頂多算個互毆。
然而衙役張口就是“拐賣人口”——你不是帶了一個女人嘛,那我就說你拐賣人口,而且還說你是“兇犯”,最大化給你扣罪名。
這就是擺明了要往死裡收拾你。
倘若眼下不是完顏洪烈,而是一個無權無勢的愣頭青平民小夥,今天這虧可吃大了。就因為一時衝動和店家衝突,莫名其妙變成拐賣人口的兇犯,搞不好稀裡糊塗死了都有可能。
接著往下看。衙役衝進來,女人嚇壞了,臉無血色,完顏洪烈卻端坐椅上不動。
眾衙役衝進門,見他“衣飾華貴,神態儼然,倒也不敢貿然上前”。
帶頭的捕快喝道:“喂,你叫甚麼名字?到嘉興府來幹甚麼?”
看懂沒。察言觀色,是一個職場資深人士的基本功,或者說已經成為生物本能。他們明白一個鐵律:絕不亂開盲盒。
帶頭捕快的這一問極見功力。他表面上仍是“喝道”,仍不失疾言厲色,延續了剛才進門的氣勢,但內容卻換成了:
你叫什麼名字?來嘉興做什麼?
剛才還在嚷嚷的“拐賣人口”“兇犯”,此處就暫且不提了,連最常規的“你為什麼打人”都暫時先不問了,給大家留下回旋餘地。
他的這兩問:姓名,此行目的,其實就是探對方的底細,如果有什麼關係來歷趁早說,別讓大爺我開盲盒!
完顏洪烈的回答也非常簡明乾脆:
“你去叫蓋運聰來!”
這是一句很優秀的臺詞。
蓋運聰,是嘉興的知府。這名字我沒查到有對應的歷史人物,應該是金庸自己諏的,聽上去倒還真像個知府的名字,像是古代士紳讀書之家取的名。
這句臺詞好在哪呢?首先當然是好在直呼其名。
你們的蓋知府,在我口中就是蓋運聰。
有的作者容易寫成:“去叫你們蓋大人來見我!”味道就差了一截。
除此之外,著重講下這句臺詞的另一大優點——剋制。
不成熟的作者還往往喜歡寫成:“一炷香時間之內,叫你們蓋知府滾來見本姑娘/本少爺,立刻,馬上!”
或者是:“本小姐數到一百,讓你們蓋知府爬著來見我!但凡晚了一秒,我就讓你後悔莫及!現在開始!一!二!……”。
畫風立刻就變成校園操場小霸王。不信你看現在古裝劇,大都這樣。
這就叫不節制。之所以會寫出這樣的話,主要還是因為寫作者稚嫩,欠人生閱歷,自己從沒擁有過力量,又沒有見識過力量,也就不知道怎麼寫炫耀力量。
“你去叫蓋運聰來!”七個字足夠。不必加那些亂七八糟的“跪著來見我”“數到一百”,那是錯誤的語言體系,是校園鬥毆體系的語言,不是官僚體系的語言,更不是外交用語。
完顏洪烈不會、也不用多加任何威脅、恫嚇的詞語。這是真正的上位者,嫌多說一個字都費力。
這樣一來客店裡就熱鬧了。差役頭兒拿著信物去彙報。不多時,兩名官員全身公服,搶上來向顏烈跪倒行禮,道:
“卑職嘉興府蓋運聰、秀水縣姜文,叩見大人。卑職不知大人駕到,未能遠迎,請大人恕罪。”
寫得到位,不但來了知府,還多了一個“秀水縣姜文”。
這才合規矩。大領導到了你嘉興府秀水縣,出了大事,要緊急處置,知府趕去了,你縣令呢?還能在家裡坐著吃餃子?
一般作者決計照顧不到這個“秀水縣姜文”,完顏洪烈問的是知府,就只來知府。還是那句話,閱歷不到,筆力自然就不到。
順便說下,“秀水縣姜文”的出現也呼應了一下前文客店名“秀水客店”,原來意思就和“朝陽賓館”“海淀大酒店”差不多。
再回到小說。知府既到,雙方一番問答,知府忙不迭送錢賠罪、恭請移駕行臺等等不提。
有趣的是,這場鬧劇結束後,金庸還不忘帶了一筆,就是一開始和完顏洪烈衝突的那個店小二:
“那店小二早已嚇得面無人色,由掌櫃的領著過來磕頭賠罪,只求饒了一條性命。”
瞧,店小二磕頭賠罪是“由掌櫃的領著過來”的,生動如畫。
一者,店裡人不長眼惹了事,掌櫃的豈敢不來?
二者,小二早已嚇破了膽,大概已經癱軟了,需要人領來。
完顏洪烈的反應也有趣,不是追究報復,而是“從盤中取過一錠銀子,擲在地上,笑道:‘賞你吧,快給我滾。’
“那店小二還不敢相信,掌櫃的見顏烈臉無惡意,怕他不耐煩,忙撿起銀子,磕了幾個頭,拉著店小二出去。”
真是有趣的文字,細品下來,有好幾層味道:
完顏洪烈和掌櫃、小二地位天差地遠,壓根不和你們下人計較,一也。
接下來他還帶著女人繼續在這裡住,賞銀總比殺人好,二人住下去也舒心自在,二也。
從這個細節,也看得出完顏洪烈並非殘暴好殺之輩,雖是敵酋,個性並不極惡,三也。
更有趣者,店小二嚇得不敢收,多虧掌櫃的搶著收了,拉著他滾蛋。原來領賞也是要膽量、要眼力見的,四也。
注意不要誤讀,掌櫃的麻利兒收銀滾蛋,是貪錢嗎?是怕磨磨唧唧惹得完顏洪烈“不耐煩”。這一點非常準確。
他明白,對於大人物,最好的是他說什麼你做什麼,給你你就拿著,最煩的是磨嘰,增加別人溝通成本。人家還要和包女士聊天呢!
看金庸這一段小說,雖然只是邊角情節,但筆觸老辣,文字省靜,人物活靈活現,又沒有半點廢話。
看多了好的小說,現在很多影視裡注水的、降智的臺詞,當然就聽不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