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三省黑吉遼大家都知道,遼寧省會瀋陽是東北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從戰國後期到明朝末年近兩千年裡,東北第一大城是遼陽,到清朝瀋陽才後來居上,反超遼陽。

【遼陽】
遼陽位於遼寧中部,地處山脈與平原的過渡地帶,東依千山山脈,西臨遼河平原, 面積4735.78平方千米。

遼陽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低山丘陵區,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最高峰為東南部的大黑山,海拔1181米;西部為太子河為主的沖積平原,海拔大多不超過30米。
太子河古稱衍水,戰國末秦將李信在此攻殺燕國太子丹,後人稱太子河。太子河源自長白山脈,長413千米,自西向東下山,在平原地區折向東南與大遼河匯流,再匯入遼河,最終注入渤海的遼東灣。

【東北的中心-遼陽】
遼陽,古稱襄平、遼東城,是遼東地區的核心所在。古代遼東地區東逾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而拱京畿,南跨溟渤而連青冀,北越遼河而亙沙漠。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不願臣周,率5000餘人由孤竹國東行,經遼東到朝鮮半島,建立箕子朝鮮。箕子在遼東期間,用中原王朝的道德禮法教化遼東百姓,這是中原文化進入遼東的開端。
戰國時期,燕國大將秦開襲東胡,設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其中遼東郡在遼河流域,首府為襄平。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十九年),秦滅趙,兵臨易水,將攻燕。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二十年),風蕭蕭兮易水寒,燕國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秦開之孫)到咸陽獻燕國督亢地圖,實則刺殺秦王,結果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失敗了。

秦軍攻克燕都薊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率大軍追擊,攻殺太子丹於衍水(太子河)。
秦漢時期,襄平(遼陽)一直是遼東地區核心城市和軍事重鎮。
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度割據遼東,自封為遼東侯,稱平州牧,首府在襄平。

238年(曹魏明帝景初二年),曹睿派司馬懿率兵4萬,征伐遼東,殺公孫淵於太子河,城中官吏、將士及15歲以上男子皆被殺。
西晉時,設平州,首府為襄平。東晉時,鮮卑族慕容廆佔據遼東,建立前燕。前秦滅前燕,慕容垂起兵復國,建立後燕。

404年(後燕昭文帝光始四年),高句麗擊敗後燕,攻佔襄平,改為遼東城。
隋朝三徵高句麗,以失敗告終。唐太宗李世民親征,克遼東城,為遼城州首府。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攻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遼東城(遼城州)一度為都護府治所所在。

918年(遼太祖神冊三年),耶律阿保機攻佔遼東城。
928年(遼太祖天顯三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遼陽府為南京,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

938年(遼太祖天顯十三年或會同元年),因幽州升為南京,遼陽改稱東京,東京遼陽府遂為五京之一。
1116年(遼天祚帝天慶六年、金太祖收國二年),金兵攻佔東京城。
1161年(金海陵王正隆六年或金世宗大定元年),完顏雍在遼陽擁兵稱帝,史稱金世宗,並改元大定。

東京遼陽府是遼朝、金朝(不包括上京時期,上京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阿城區附近)在東北的行政中心兼軍事重鎮,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
1264年(元至元元年),設遼陽省,領7路、1府、12州、10屬縣,西與嶺北行省、中書省相毗鄰,北至外興安嶺,東北達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臨日本海,南至朝鮮半島中部。

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為全東北的軍事管理機構,首府遼陽。遼東都司下設25衛,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其中定遼中衛、定遼左衛、定遼右衛(後遷至鳳凰城)、定遼後衛、定遼前衛、東寧衛、自在州與都司衙門同在遼陽城內。
【瀋陽反超遼陽】
1588年(明神宗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

1616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建國,國號“金”,史稱“後金”,與兩宋時期的金朝區別,努爾哈赤為後金大汗。
1621年(明熹宗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並遷都遼陽。遼陽城年久失修,頹圮不堪,努爾哈赤決定在太子河東岸修築新城,即東京城。

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擴建城池,加固城垣、修太廟、宮殿等。這次遷都,改變了遼陽與瀋陽的命運。
1635年,皇太極打敗林丹汗,取得元朝的傳國玉璽,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

1636年(明思宗崇禎九年、後金太宗天聰十年或清太宗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盛京(瀋陽)稱帝。
1644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從盛京(瀋陽)遷都北京,盛京為陪都,地位相當於明朝遷都北京後的南京,是清朝皇室的龍興之地。後來設奉天府,置盛京將軍,集軍事、民事、八旗事務於一身。

清朝的遼陽,地位一直在瀋陽之下,這個格局延續到今天。如今奉天府成了遼寧省,盛京成了瀋陽,遼陽還是那個遼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