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理想工作

春節前,有300多位朋友透過“再見,理想工作”的調查問卷和我們分享了關於“理想工作”的見解,有人一直在自我投資以追求一份更理想的“它”,有人迷茫徘徊卻沒有放棄向上的目標,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也有人認定薪資就是理想。
或許在今天這個時代,理想工作就如理想伴侶一樣,遠看好像鏡中花,近看又似水中月,走進其中才發現是座圍城。當AI以日行千里之勢奔向我們的時候,我們既興奮又忐忑,更擔心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職業的未來。2025年了,人類與理想工作的距離,和人類到火星的距離相比,不知道哪個更近一些?
讓我們用一個偏積極的資料開啟這個話題——在收到的回覆中,近93%的人曾經相信或者依然相信理想工作的存在,同時超91%的人認為現狀和理想工作之間有距離,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和理想工作“再也不見”的人中,也有大部分人曾經對它有過期許。
那麼,什麼是理想工作?“工作”這個概念的出現時間已經很難追溯,最早的時候,一份可以帶來免賦稅或者口糧的勞役就已經是“好工作”。隨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工資等概念,再後來,人們開始在工作中投射了更多的人生理想,包括個人價值觀和幸福感。當“養家餬口”不再是工作的唯一目的,所謂工作理想也隨之出現了;當職業路徑不再單一,所謂理想工作也就有了千人千面的定義。
這題是問卷中唯一的多選題,在我們收到的回覆中,有位朋友補充到:“依然相信有理想工作,自己熱愛的,並願意不計代價付出的就是理想工作”。從問卷資料上看,大家認為“強匹配”、“好團隊”和“高薪資”是工作理想程度的前三加分項。此外,當職齡、職業層級、社會環境不斷在變化,我們對理想工作的定義也在隨時調整。
木木是一個曾工作7年,現已空窗2年的MBA在讀學生。元宵節後,她常點的早餐店終於返工了,打車也不再那麼難叫了,年復一年的工作節奏一切如常,但變化其實正在悄然發生。這周是她MBA最後一個學期的註冊周,春節期間,她最活躍的三個微信群是校友DeepSeek學習交流群、職業發展中心實習群以及畢業論文通知群。她發現AI對職場的整頓比00後全面的多,同時這個行業也成為了實習群裡最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帶來了許多的職場機會。而這一切,在她選擇辭職就讀全日制MBA時都沒有發生。在辭職前,她是投資關係經理,卡在職業晉升期的她本希望透過學習可以在金融行業達到更高的崗位。但現在,她察覺到金融行業越來越不需要投資關係經理,而她自己也越來越想離開金融行業。
“(辭職讀書)當然是希望能幫助自己找到更理想的工作,當時想的就是高工資和升職。目前學習經歷對我而言沒有成為職業發展的跳板,但重塑了我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方式,理想工作也包括其中。原來我的優先順序是薪資水平、晉升空間和專業匹配度,現在我會更在乎行業未來潛力、薪資水平和成長空間。原來的工作我很適應,重新迴歸會很舒服,新行業的新機會有新鮮感和成就感,但風險太高,收入也不太穩定。我說服自己沒有完美的工作,就自己在動態適配中找平衡吧。
有68%的朋友在追求理想工作時選擇了向內求索的方式,以豐富自己為追求理想工作的主要手段,其中,邊工作邊讀書成為了最多人選擇的一種路徑。在收到的回覆中,我們看到似乎“35歲危機”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像一座無處不在的警鐘,促使著年輕職場人儘早做出改變!
除了為35歲危機做準備,精進專業、擴寬知識面、增強工作技能等,也是大家選擇繼續讀書的重要原因。有人期待換一個國家和文化,透過讀書找到新的方向;有人希望透過讀書透過資質類考試,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現;有人希望透過繼續教育對沖學歷貶值,從而自我增值……然而,自我投資也需要孤注一擲或者拼盡全力的勇氣,尤其對於辭職讀書的職場人,除了付出金錢,更要付出完整的時間,以及這段時間背後隱藏的機會。
Tina是前年從全日制MBA專案畢業的,從後悔,到滿意,再到後悔,再到滿意,她對自己這段求學經歷的感受,顯得有些跌宕起伏。
“其實辭職讀書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準備時間、學習時間、畢業後的適應時間至少需要3-5年。我從5年前畢業的學長口中聽到這個專案有多好,再加上自己的學習時間,我想象中的MBA和我畢業時的MBA中間有了8年的時間差。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有點後悔的原因。那時宏觀經濟環境就已經有挺大的不確定性,外面的所有聲音都在告訴我,MBA已經不能保證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我才意識到前輩收到的‘好處’在我的身上可能不能複用。
“畢業大概半年以後,我再評價自己這段投資,對ROI還是滿意的。因為我發現了一些除了實際找工作外更有價值的東西。在和更高階的管理者交流的時候,我可以用他們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達到共鳴,看待社會問題我也會有更多的視角。這些不能直接化為工資,但很為我的工作能力加分。我現在後悔的是因為之前的‘後悔’放棄了學校提供的海外名校培養機會,因為當時還要再Gap多一年,實在沒有勇氣空窗3年,現在想想這個珍貴的機會就從我眼前劃過了。
老劉在自己工作的第11年選擇了辭職創業,在此之前他讀過在職研究生,也在企業裡帶了一箇中等規模的團隊,而此刻的他,正在雲南開的民宿裡為二期做裝修準備。
“所謂理想工作對我來說就是付出和收穫能匹配。在原來的行業做了11年,很多工作都已經刻板化到我的日常行為裡,我漸漸感覺到沒有可以‘付出’的東西了,不能輸出新東西,我對輸入的回報也沒有任何期待。嘗試過讀書,但依然沒有脫離職場。後來我就想創業,我覺得這份‘工作’是我自己打造的,我可以隨時調整它的形狀,可以應用自己工作裡的技能去融資,也可以把自己日常學到的雜七雜八的知識用在創業裡。過程裡痛苦的時長大於快樂的時長,但快樂的記憶深於痛苦的記憶。
同樣在35歲左右,Moon從本科畢業就加入了職場,一直沒有繼續進修,從小公司開始,她抓住了社交媒體內容流量爆發的那幾年,現在在國內知名大廠做內容運營。她沒有選擇更進一步,而是用調整心態和預期來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工作狀態。
“我這份工作曾經是蠻理想的,工資不錯,老闆講理,團隊和睦,不然我也不會做這麼多年。但是這幾年團隊有一些結構變動,我也很明確公司不會再提拔80後做領導,晉升希望是零。我想是時候給自己創造一份新的理想工作了。理想工作不是藏起來等我去挖的,它是我調整期待、學會妥協後的戰利品。我在公司發展不大,但我年紀大了,想了很久,決定調低薪資期待,爭取先在內部轉崗,如果失敗再嘗試去外面找一份輕鬆一點的工作,再不行的話我就申請公司的提前退休計劃,然後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零工,既能養活自己,還有更多時間陪家人。
無論是在象牙塔裡實現自我增值,還是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下努力實現能力迭代,需要能力,以及,運氣。如果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哪怕一生隨波逐流,只要在河上,就總有機會。
我們也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是否相信理想工作”?它的回覆是:每天多10%的滿意度,也是靠近理想的證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