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現實的受害者,會傳染的心理恐怖——今敏“妄想”的產物

《妄想代理人》是日本動畫傳奇天才今 敏身後唯一電視動畫作品。
今 敏是個“用不好假期”的人,喜歡工作,《妄想代理人》是在他製作《東京教父》最緊張的時候策劃的作品,全力奮戰約十個月,做出的13集動畫。
為了這部作品,今 敏整理記錄了他在製作《妄想代理人》時寫的文章,回顧了自己構思的“原型”在變成13集動畫前所經歷的事情,同時也在思考“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我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
因寫作經過了他的“主觀扭曲”所以被稱為《“妄想”的產物》。
以下是今 敏的部分“妄想”,也是今 敏“妄想”的由來。
“要不策劃個電視專案吧?” 
說這句話的人是我。而正是這句半開玩笑的話,開啟了《妄想代理人》這部標題略顯奇妙的作品。 
翻一翻我寫得吊兒郎當的日記,“妄想代理人”一詞以工作的名義出現,最早是在2002年8月22日。那還是《千年女優》上映之前。 
8/22(星期四)15點,妄想代理人(暫定名)討論會。參加者有增田製片人、豐田君、吉野小姐。為了對整體有個把握,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靈感來得很順暢。總之先讓吉野小姐彙總成文字吧。 
2002年的夏天,當時的我忙於宣傳《千年女優》和製作《東京教父》。且不說前者的宣傳、後者的製作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卻同時策劃了《妄想代理人》。真不知死活。如果是很少來現場的導演、自己不會畫畫的導演、只會指揮人的導演或者掛名導演,那都沒什麼,但對於想親臨現場工作的導演來說,同時製作不同的作品,可謂十分危險。 
然而,此次莽行的背後卻也有無奈之處。做完一部作品後,若要開始下一部作品,不管行動多快,基本都會有半年到一年的“空閒”作為準備期。我一個自由人,是MADHOUSE製作公司給了我導演的工作,所以一旦出現“空閒”,我就會失去工作的地方。當然,公司並不會吝嗇我一個人的工作區域(雖然我做了這麼些作品,佔地面積也越來越可怖),但起碼“今 敏導演的製作現場”會一下子解散。 
沒了工作的話,此前在作品中大顯身手的許多工作人員就會轉移到其他作品或製作公司裡去。我一直覺得這樣很可惜。而且製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力場”,所以不僅是工作人員,“力場”的解散也令我萬分遺憾。要知道“力場”中蘊含著創造事物的力量啊。 
於是,我想在做完《東京教父》的同時安排好下一份工作,哪怕留不住所有人,也要留下《東京教父》的部分工作人員。這也是我策劃電視動畫《妄想代理人》的目的之一。 
何況,夾在兩部作品間的製作“空閒”,對我個人來說無異於“失業”。作品一完成,我就沒了工作。所以也可以這麼形容:
 “是為了失業而努力製作作品的。” 
這樣的解讀或許扭曲了些,卻也是一種事實。靠自由職業吃飯,必定會遇到這般情況。失業即零收入的狀態,毫無保障的自由人要想一直有錢賺、把日子過下去,就得確保自己有活兒幹。別人的作品、其他製作公司似乎不會向我發工作邀請,要是不親自策劃、製作作品,我便會陷入坐吃山空的失業狀態。不過,我覺得這種狀態也挺健康的吧。 
我認為“工作不會自己找上門來”。
興趣的產物 
一如前述,《妄想代理人》被確定為“工作”是在2002年的夏天,但我策劃出這部作品,即構思出“原型”卻是在很久以前。硬碟中最早被命名為《妄想代理人》的資料夾,是在2001年7月建立的。 
那篇雜記還沒寫完就被我擱在了一邊,它其實是個網路專案,跟動畫、漫畫沒半點兒關係。也就是說,雜記本身是為在網上發表而寫,純粹是興趣的產物。 
這個網路專案的主題(雖然只是出於興趣)跟“編故事”差不多,我給出核心的構思和故事雛形後,發到網上去徵集讀者創意,再用他們的創意來續寫故事,就是這麼個極度不現實的策劃。 
之所以認為不現實,也是由於我悲觀且現實的猜測:這種活動怎麼可能有反響呢。至於如何將一個創意變成“故事”,我打算在專案的推進過程中先嚐試寫成文字。我認為這個策劃還不錯,但又想吐槽“有這個閒工夫不如去工作”,把寫故事變成工作也挺好的呀。這樣還能補貼家用。 
結果它真的成了工作,也補貼了家用。我也想對《妄想代理人》的雛形稍做介紹,但出於諸般原因,這裡就不提最早的構思了,先從一句相對成形的原型開始吧。這句文字構成了《妄想代理人》的核心:
有個人為了找藉口而自導自演了道路魔(◎在公共場所進行無差別襲擊的犯人)襲擊事件,可本不存在的犯人卻接二連三地犯起了罪。 
別笑它簡單。《千年女優》一開始也是這樣的。 
“昔日被譽為大明星的老婦人講述自己的生平,然而她記憶錯亂,從前演過的各種角色開始混入其中,故事逐漸變得波瀾萬丈。” 
我創作作品時,幾乎都這麼起頭。 
上面那句話的後續是這樣寫的:
 “本不存在的犯人卻接二連三地犯起了罪。”這意味著,實體化的幻想真的殺了人,也就是《藍色恐懼》(另譯《未麻的部屋》)。 
搞一樣的套路可不行。 
雖然最後肯定會變成那樣,但不能讓故事的發展如此簡單。那我再加個點子吧。
 “弄個第三者去模仿新聞中的犯人特徵,進行愉悅犯罪(◎追求快感的犯罪)?
這個第三者的設定自然是真實存在的人類了。 
真正的犯人雖是“幻想”(先不管它是來自一個人的幻想還是多個人的幻想),但設定出來的第三者就是為了誤導觀眾或讀者的。 
方便起見,以後就把這個誕生自幻想的犯人稱為“妄想代理人”,而第三者犯人必須被“妄想代理人”親手了結。 
把這個設定附加到前面的故事核心上,就成了: 
“有個人為了找藉口而自導自演了道路魔襲擊事件,可本不存在的犯人卻接二連三地犯起了罪。有一天,犯人真的被抓到了。但這個犯人也被妄想代理人幹掉,犯罪仍在繼續。” 
犯罪一直繼續的話,故事就無法結束,因此最後,主角恐怕免不了跟妄想代理人決一死戰吧。我暫且打算讓故事按正統路線發展,照理會那樣收尾。越來越像《藍色恐懼》了,畢竟是同一人在構思,有什麼辦法呢。而且在《藍色恐懼》裡,看似是幻想在殺人,其實是活人在進行真實的犯罪。妄想代理人則是純粹的妄想產物。
看來我一開始就想到了“模仿犯”(動畫中叫“狐冢”)。原來如此,都忘得乾乾淨淨了,但感覺成了個誤導觀眾的好點子。 
構思好原型的當初,我似乎就意識到它跟《藍色恐懼》頗為相似。記得剛剛提出這個電視專案的時候,大家好像也拿“《藍色恐懼》一般的作品”當作賣點。當年《藍色恐懼》做宣傳時,“首部心理恐怖動畫”的廣告詞還令我捏了一把汗,但是後來我又推出了兩部電影作品,加上時間也過去了五年,自己可能長大成熟了。要知道,以前的我肯定會小小地抗議一句“好難為情,還是算了吧”。
 “會傳染的心理恐怖,‘妄想代理人’。” 
好啊,這當然可以。
(本文節選自《“妄想”的產物》)
“失去歸宿的現實,才是我真正的歸宿!”
日本動畫傳奇天才 今 敏 去世10週年出版紀念
《我的造夢之路》續篇,官方授權、監修,中譯本首度問世
親自解說身後唯一電視動畫作品《妄想代理人》
逐鏡拉片般細緻分享,收錄近百張親繪分鏡手稿
特別贈品:今 敏 親繪企劃書插圖明信片
首刷限定燙金印籤,值得珍藏、不容錯過
極具野心卻被忽視的神作,留給世人的懸疑謎題,至今仍令觀眾脊背發涼
無法想象的案情,像一把解剖當代社會的手術刀,警醒每一顆自欺的心
掃描下方二維碼訂購本書
《妄想代理人》是今 敏身後留下的唯一電視動畫作品,由MADHOUSE公司製作,2004年2月2日起在日本WOWOW電視臺首播。
故事講述一位神出鬼沒的神秘棒球少年及其襲擊的各行各業人士,以及這些人探尋少年真實身份的過程。全劇一共13集,今 敏擔任原作和總導演,並且負責第1集、第2集(化名參與)、第9集(部分參與)、第13集的分鏡工作。    
《“妄想”的產物》是日本動畫傳奇天才 今 敏 去世10週年出版紀念,作為《我的造夢之路》續篇,官方授權、監修,中譯本首度問世,今 敏親自解說身後唯一電視動畫作品《妄想代理人》,逐鏡拉片般細緻分享,收錄近百張親繪分鏡手稿。
特別贈品:
今 敏 親繪企劃書插圖明信片

首刷限定燙金印籤,值得珍藏、不容錯過。

“截至今年(2020)的8月24日,今導演逝世十年了。這十年間,動畫面臨的處境、影像作品的製作技術(如CG等)、網路環境、國際形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些年來,許多人都被迫直面匿名的惡意;到了今年,無形的‘焦慮’更是在全世界蔓延,人人都心事重重。
《妄想代理人》所描繪的各種故事都發生在具象化的‘焦慮’蔓延之時,而現在不正是大家觀看、討論這部作品的好時機嗎?我們誠摯地建議讀者以本書為導讀手冊,將13集動畫細細鑑賞一遍。”
——日文原版編輯寄語
▲▲▲
推廣/合作/活動加微訊號:directubeee
▲▲▲
創作不易,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