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行不行?

《我,到點下班》
不想上班,大概是人類最普遍的感受,可能沒有之一。
每天都盤算著不幹了,但上班打卡很少缺勤,請個假往往都要做很長時間的心理準備。
偶爾有忍耐到極限的時候,一想到不上班怎麼養活自己這個嚴峻的問題,按下辭職的衝動就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學會對小紅書上那些光鮮的自由職業者祛魅,但沒去掉多少心裡的羨慕,反而讓自己把手裡的狗屁工作抓得更緊。
上班這麼苦,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音訊節目《不上班行不行?我有一個問題06》已在看理想App上線。
媒體人泓舟,對談多位資深不上班人士,直面現代人的生存焦慮和精神困境——從謀生手段到心理韌性,從日常開支到保障體系,從性別觀念到人生志趣。
前途未卜的時代,我們的前路似乎越走越窄,在打卡坐班自由職業之間,在降薪畢業天選打工人之外,也許我們仍然能夠拓展對工作和生活的想象。
在現實的夾縫中,活出全然不同的生命樣態。
世人關於如何度過一個更好的人生,有那麼多說法,但我們其實只需要一條路,那就是重回內心的路。
💼👇
點選下方海報
進入看理想小程式收聽

講述|泓舟
來源|看理想節目《不上班行不行?
當清晨的鬧鐘響起,想到要擠進人如潮湧的地鐵站,穿越大半個城市卡點去辦公室報到,你是否會像曾經的我一樣,產生很深的自我懷疑:這份工作真的可以給我帶來價值感嗎,我到底要不要繼續?會不會有更適合我的職業?
但這兩年經濟下行的壓力,讓一些本來打算辭職的朋友,又猶豫了,想著,既然環境都這樣了,要不然我再忍兩年吧。如果你有過這樣一些念頭,或許能在這檔節目裡找到一些共鳴、慰藉,也希望能幫助你跳出自己的困境,看到更多職業選擇的可能性。
先簡單說一下我的職業經歷,我做過財經記者,在銀行做過研究員,在創業公司工作過,現在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寫作者,還在看理想上做過另一檔講母職的書單節目,寫過一本關於母職的書。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本來以為要財富自由以後才能過的生活,現在提前過上了。其實從踏入職場上班的第一天開始,我就一直想著,要是有一天不去上班也能養活自己就好了。時隔多年,算是如願了,喜提了三無人生,沒有工位、沒有老闆、沒有同事。
回想起每一次的職業轉換,最開心的並不是得到了一些看得見的好處,升職、加薪……而是每一次職業軌跡的變化,都讓我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了一點。
當然,這當中有非常多的掙扎,過三無人生是要付出代價的,當我離開了一套普遍意義上的評價體系,才發現要對自己負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不想辜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於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學習各種新的技能和知識。在這期間,我也經歷過一些焦慮、懷疑,但我慢慢釐清了一個樸素的道理,選擇什麼樣的工作,究其本質是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明白了這點後,我逐漸在自由職業的過程中找到支撐點。
01.
不想上班,怎麼辦?
這些年,環顧四周,我發現越來越多人不想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公司、單位裡,不想上班逐漸變成了一種集體性的情緒和狀態。
從德勤釋出的《2024年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來看,職業倦怠是一種常見的情況,48%的員工和53%的管理人員表示,他們在工作中感到筋疲力盡。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嘗試用各種辦法來減少、擺脫這樣的倦怠感。
比如有朋友辭職,跑去景德鎮學做陶瓷;也有朋友放棄穩定的工作,去開健身工作室,笑著說自己終於完成了做一個小老闆的夢想;也有朋友在日復一日的班味裡,挖出一條縫隙,讓自己熱愛的、有興趣的事情可以拿出來曬曬太陽;還有學藝術的朋友做著朝九晚五的打工人,但業餘時間堅持創作、繪畫,夢想將來能舉辦一個畫展;也有朋友離開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大城市,跑去雲南的某個小鎮上做數字遊民。
《我,到點下班》
然而,還是有更多的人,處在上不上班的糾結之中,一邊感嘆又有勇敢的朋友脫離了苦海,一邊繼續做牛做馬,還要恐懼降薪、裁員以及人工智慧帶來的潛在威脅。
大家或許都有體會,上班造成的職業倦怠不僅僅是單純生理上的疲勞,而是一種更為立體的感受,它通常表現為:情感的枯竭、對個人能力的懷疑以及對工作的疏離感等等。這種感受往往來自多重壓力的疊加,比如工作內容引發的焦慮、同儕之間的競爭,甲方和老闆的壓力、工作與生活失衡等等。
而要紓解職業的倦怠感,通常需要的不僅是換一份工作或是累了休息兩天、出門旅行散散心那麼簡單,而是需要我們反觀內心,好好想一想: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曾經的職業理想是什麼,我無法承受的是什麼?同時結合現實因素一起考量:我當下具備什麼技能,我想要投身的行業是什麼情況?
像這樣發散開去想,會有很多問題跑出來,但如果只專注于思考問題的關鍵,那或許就是:我期望的生活狀態是什麼?工作和上班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我去問了一下Deepseek,它告訴我一些觀點,我覺得還是有一些可以借鑑之處的,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下。
Deepseek 說,它認為工作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它是一個人投入時間、精力去完成某項任務或者創造價值的行為,這個過程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時間上也相對自由,但是收入不太固定。
比如說寫作、做家務、創業、做研究、參與志願者服務等等。工作往往能夠帶來一些成就感、自我實現感和意義感。但相比之下,上班這個定義就更加地狹窄,更加地制度化一些。比如說,它是專門在一個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去從事由僱主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然後它的組織架構和薪酬也都是相對固定的。
很好理解,就是我們每個月到點領薪水,你也常常是一種非常順從的心理狀態,到了時間就去上班,到了下班的時間就想很快地衝回家。
但是很多時候,可能我們上班的人就會被人家說,有一點班味,那這種班味其實所隱含的意思是:你可能不是你,你也不需要是你,你只是這個龐大生產鏈當中的一環。
所以有些朋友就會和我說,我是一個很喜歡工作的人,但是我很討厭上班,我就非常非常理解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意思是說,我對於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有一定的高的要求和標準的。但是我對於整天呆在狹小的格子間之內,對著計算機螢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這種狀態又是很討厭的。
02.
不上班,可能嗎?
功利社會普遍將職業成功與職位的高低、收入的多少以及權力的大小劃上等號。我們無法完全擺脫這樣的定義,但要清醒地知道,這些外在的成功標準,很容易讓個體忽視內心的需求和心理健康。
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我們可能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嘗試在職場中做個淡人,透過精神離職,刻意營造一種疏離感,來減少上班和自我認同之間的衝突。
短期來看,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因為我們在職場中投入的感情越少,和公司之間的糾葛越少,貌似受到的潛在傷害就越少。但拉長時間來看,這種疏離感可能會讓我們變得畏首畏尾,才能無法很好地發揮出來,最終滑向工作與自我的全面的異化。
許多人選擇留在自己不再熱愛的組織當中,或許是因為擔憂外界的評價,或許是對失去安全感懷有深深的恐懼,又或許是擔心職業生涯的斷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一個更嚴峻的情形是,隨著失業率的攀升,相較於工作意義、自我實現,能擁有一個按時發放薪水的,似乎成為了更務實的選擇。
《我,到點下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再去討論自由和夢想,還有意義嗎?如果明天不會更好,我為什麼不乾脆放棄掙扎、直接躺平呢?我也把這些問題拋給了第一期節目裡的楊照老師,大家可以去聽聽他的見解。
編輯和我將這檔節目命名為不上班,行不行?聽起來有點抬槓的意思,又好像是一種自嘲,但我們都很認同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職業道路,無論它是否符合社會的主流標準。
在這一檔節目裡,我想認真、嚴肅地和嘉賓們,還有正在收聽節目的你們一起梳理、探討種種當代的職業困惑,並且嘗試找到一些改變的可能。
具體而言,做出改變的形式有很多種,但並不意味著要徹底離開職場,聽完這檔節目就去提交辭職報告,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尋找一種新的職業方式。
比如小團隊取代大平臺,相較於曾經資源壟斷式的大平臺,靈活、創新或許是未來更受到推崇的新正規化。
又比如這兩年越來越多人主動脫軌,成為數字遊民,雲南大理、安徽黃山、四川成都等地興起了一批線下的付費數字遊民聚居社群,它們大都建在郊區或村落裡,而這些數字遊民既在當地付房租和消費,又有收入來源維持消費迴圈,甚至完成了鄉村振興的閉環發展。
看理想編輯部和我從去年底開始商量、討論做這檔「不上班」的節目,初衷是希望,在普遍的職場掙扎和趨同的職業道路之外,讓大家看到更多工作選擇的可能性。
我們邀請了已經實現只工作、不上班目標的人來聊聊自己的成長之路,還會邀請專家學者、不同行業的人談談大家關心的話題,比如:不上班如何養活自己?選擇自由職業後,如何尋找生活的新秩序
如何提升心理韌性?如果你也有過不想上班的念頭,或者正在尋找職業的其他選擇,那麼歡迎收聽節目和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你的困惑。
不上班,行不行?這個提問或許會給你一次機會,去重新審視你的職業路徑,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能夠帶來價值感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希望藉由這裡,陪伴你一起回望內心,再走去廣闊的天地裡討論、探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