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沈三胖 · 主播 | 安東尼

有書君說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死後玄宗的相思成疾: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浪漫抒情之餘,不知詩人幻想的帝王相思裡,是否有一絲愧疚?
愧疚自己將心愛之人送與敵手。
楊貴妃和唐玄宗,他們的故事有太多傳奇之處。
愛情傳說,馬嵬兵變,甚至貴妃的下落……無一不被人津津樂道。
世人談及兩人故事,多嘆息有情人不長久。
卻不知,感情長久與否,也要看所託之人值不值得。

金風玉露
楊玉環兩次命運的改變,與兩個女人有關。
第一個是咸宜公主,在她的婚禮上,壽王李琩對16歲的楊玉環一見鍾情。
同年楊玉環就被娶進壽王府,從被寄養在叔父家的孤女一躍成為皇室王妃。
第二個是咸宜公主與壽王的母親武惠妃。
楊玉環之前,武惠妃是被玄宗盛寵多年的美人,甚至玄宗多次想封她為皇后。
只不過,武惠妃的身份較為特殊,她是武皇則天的侄孫女,立後決定遭到了群臣多次否決。
可惜美人終究紅顏薄命,唐玄宗還沒有為她爭取到皇后之位,40歲的武惠妃就因病離世。
玄宗也因她的辭世沉浸在痛失所愛的悲傷之中,長時間抑鬱寡歡。
而君主身邊,從不缺討好之人,有人進言壽王妃楊玉環,姿色絕倫,應當進入後宮。
“姿質天挺,宜充掖廷。”
玄宗此時才注意到楊玉環,只一眼便驚為天人,自此念念不忘。
召楊玉環去驪山溫泉宮陪侍、賜妃子湯……
玄宗的寵愛太過明顯。
可楊玉環與尋常女子不同,她不僅已婚,還是自己兒子的王妃,況且敕封壽王妃的旨意還是自己下的,禮教倫理的約束直接擺在唐玄宗面前。
即使心中再想,也害怕人言可畏。
為了將兒媳正大光明地變為自己的嬪妃,耽於享樂許久的唐玄宗拿出了當年參與政變的智慧,終於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讓楊玉環成為道士。
在她從驪山溫泉宮回來後半個月,玄宗身邊近侍高力士帶來一封《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
壽王妃一心向道,我憐她一片赤子之心,特許她出家為道士,替已故的竇太后祈福。
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個意思:是楊玉環自願出家,與他人無關。
壽王李琩知道自己父親唐玄宗的心思,卻只能拂袖低嘆:
“父皇想要的,我能有什麼辦法。”
身為兒子的李琩都無計可施,那楊玉環就更沒有選擇了,只能聽從唐玄宗的安排。
唐玄宗在下了這道旨意後,又在宮中建了個“太真道觀”,讓楊玉環直接在太真道觀出家。
可謂是一環扣一環,用盡計謀使得楊玉環能夠合理地留在自己身邊。
而這也相當於是楊玉環與壽王的離婚宣言,從此世上只有道士楊太真,沒有壽王妃楊玉環。
22歲的楊玉環面對56歲的唐玄宗,沒有任何說“不”的權利。
她明白自己的未來都將寄託在這個手握大權的人身上,這段“海棠伴梨花”的命運將是她餘生的光陰。
幸運的是,唐玄宗給她的盛寵,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武惠妃。


轉眼間,27歲的楊玉環已陪伴了唐玄宗將近五年時間。
唐玄宗擅音律,並且有很多自創樂曲。
而在深閨中就精通音律、能歌善舞的楊玉環此刻成為玄宗的知己。
他們一個譜曲一個編舞,靈魂交織越來越深,感情日漸深厚。
雖過往身份有別,年齡也有差,但此時二人就如同神仙眷侶般,日日相伴。
玄宗覺得是時候給楊玉環一個身份了,可是在此之前,楊玉環的前任丈夫壽王的存在依舊是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一是自己身為父親,出於私心拆散兒子的婚姻,內心總有點過意不去。
二是自從楊玉環進宮後,壽王一直未婚,可能心裡還惦記著楊玉環。
於是玄宗給出了自己遲來的“父愛”,為壽王賜婚。
壽王完婚後不久,玄宗隨即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自此,玄宗後宮屬於楊貴妃的時代來了,後宮三千佳麗,唯有楊貴妃獨得盛寵。
唐玄宗甚至對著眾人說道:
“我得到楊貴妃,就如同獲得至寶。”
為了博佳人一笑,唐玄宗派專人從蜀地運來新鮮的荔枝,一路加急,趕到長安。
當楊玉環每天睜開惺忪的睡眼之時,一盤還沾著露水的荔枝已經送進她的寢宮。
討得貴妃歡心的人,也榮獲加官晉爵。
史書記載,嶺南經略張九章和廣陵長史王翼,曾因為進貢之物得到楊貴妃喜愛,一個升為三品官史,一個當上了戶部侍郎。
自然了,楊玉環的家人也因她的得寵,舉家升遷。
三個姐姐被封為國夫人,同族堂兄楊國忠也在朝堂逐漸獲得一隅之地,楊氏一族的權勢扶搖直上。
也因此在長安的街頭巷尾,出現了一句歌謠: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門楣。”
楊氏一門,因有楊玉環之幸,才有如今滿門榮華。
然而,歷史總是不公平的,和平時代,美人就是錦上添的花,一旦出了問題,美人就是“紅顏禍水”。
早期的玄宗勵精圖治,可到中年之後開始怠於享樂,遇見楊玉環之後更為嚴重,連早朝都不上了,日夜都想與楊玉環膩在一起。
世人將君主的轉變全部怪於楊玉環一人身上,甚至之後的安史之亂,她也被指責為“元兇”。
經歷了無從選擇的命運後,楊玉環本以為自己足夠幸運,成了帝王最愛的寵妃。
可她沒想到,就像當年不用徵得她的意見就可以將她納入後宮一樣,現在,不用聽她的解釋,就可以把一切罪名甩到她身上。
當太平盛世結束,一切都歸為幻影。


亂世頂罪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短短時間內,大唐便失東京洛陽,天下戰亂紛起。
半年之後,唐玄宗帶領一眾人等倉皇逃離長安城,狼狽不堪。
在天下人眼中,楊國忠是個亂政的奸臣。
他為人極為貪婪,只想斂財,並沒有輔助君主之能,大唐到如今地步與他脫不了干係。
也因此,曾掌重權的楊氏一族一日之內被士兵殺盡。
有野史記載,在公元745年,宗室女獨孤氏被封為靜樂公主嫁入契丹和親之前,唐玄宗曾為之動容,想重新擇人和親。
楊玉環意識到自己在玄宗心中的地位可能受到威脅,於是極盡勸說唐玄宗打消了念頭。
剛到契丹之時,靜樂公主也曾得到了短暫的尊重,可僅僅半年時間,靜樂公主就被契丹大酋李懷秀所殺。
楊玉環得知之後,悲痛不已,雖說靜樂公主之死與她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她卻間接讓靜樂公主走向了悲哀的命運。
她還沒有料到,不久,她就會遭遇和靜樂公主臨死前相似的情景。
在唐玄宗看來,太平盛世,愛情就是生命中的點綴,可一旦到需要妥協與犧牲的境遇,愛情就是可以拿出去交換的物件。
保護唐玄宗的御林軍要求處置楊玉環,他們認為天子疏於政務、楊國忠掌握大權皆因玄宗太過寵愛楊玉環。
大軍停滯不前,面對唐玄宗的詢問,眾人皆道:
“賊本尚在。”
帝王的全部過錯,原來都可以推到一個女子身上。
玄宗無可奈何,賜死了楊貴妃。
詩家寫了再多兩人相愛的故事,也終究抵不過被所愛之人賜死的一道命令。
沒事兒的時候,相守相望總是容易的,遇到真章了,相濡以沫卻難了。
楊玉環一生的經歷實在太過傳奇,致使人們對她下落的討論也樂此不疲。
有人說她死於馬嵬兵變,有人說她其實東渡扶桑。
就像後人對唐玄宗楊玉環愛情故事的演繹,五花八門。
可再多的傳說,也無法改變故事本身的悲劇性。
只嘆息,楊玉環生在無從選擇的時代。
如有下次機會做選擇,她一定不會信花言巧語和天花亂墜的承諾。
畢竟,看一個人,要看他的最低處。
順遂時,給予你寵愛,並不是最值得慶幸的。
即使毫無退路也要為你破釜沉舟的人,才是最好的歸宿。
參考資料:
《唐大詔令集》
《新唐書.楊貴妃傳》
《楊太真外傳》
《古今宮闈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