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脈處方》:好血管是吃出來的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命脈處方》這本書。
在上一節,我們瞭解到血液中的成分變化會對血管產生不利影響,我們應該防患於未然,透過日常生活方式調理來延緩血管老化。
這一調理方式可以概括為“五高一低一加強”,其中“五高一低”是得舒飲食調理,“一加強”則是定期的血管訓練。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先來說說醫學界大力推薦的得舒飲食方案。
得舒飲食,低鹽低油低糖
所謂得舒飲食,它來源於199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釋出的一項高血壓防治計劃,即“終止高血壓飲食”方案,它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預防或治療高血壓。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研究的不斷開展,科學家們發現,得舒飲食的好處不僅僅在於降低血壓,它還能改善血脂、控制血糖,從而降低人們患上心臟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它還有神奇的瘦身減肥功效。
得舒飲食的關鍵就在於“五高一低”,其中的“一低”就是控制一些損害身體健康的食物成分攝入,包括食鹽中的鈉離子、飽和性脂肪酸以及高升糖的碳水化合物,而它們正是造成現代“富貴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元兇。
我們先來看食鹽,它的主要成分是鈉離子和氯離子。
前面章節我們講過,人體血液中有一種成分叫無機鹽,其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的晶體滲透壓。
人體80%的晶體滲透壓由鈉離子和氯離子來維持,它們主要來自於食鹽。
從古至今,食鹽都屬於國民生計的重要物資,這是因為鹽分攝入不足會導致頭暈眼花、乏力浮腫。
而中式傳統烹飪也講“不鹹不香”,烹飪時習慣多放鹽,但早先人們從事重體力勞動,出汗多,鹽分能隨著汗液排出,所以不會導致高血壓。
而現在大家多以腦力勞動為主,如果口味還那麼重,就很容易引發血壓升高。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自覺地減少用鹽量,但血壓還是居高不下。
這時吉訓明教授往往追問一句:
“平時是不是喜歡吃醃製品或麵條?”
回答十有八九是肯定的。
這就是中式烹飪手法的特殊性。
我們總覺得能看得到的食鹽才是鹽,殊不知日常攝入的很多食物中都存在著“隱形鹽”,一不小心就會讓我們攝入的“鹽分”超標。
可以說,除了米飯之外的絕大部分主食,都含有一定量的鹽分。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稍稍反思一下日常的烹飪過程就能發現,不管是蒸饅頭、做花捲,還是做麵條,通常都要“放鹽少許”,因為這樣做出來的麵食才筋道好吃。
大家可以再留心一下,看看購買的麵食的配料表,往往也能找到“食用鹽”這一成分。
還有很多人喜歡吃醃菜,像醃蘿蔔乾、榨菜等等;以及加工過的肉食,比如培根、火腿、香腸、臘肉、滷肉等,也都含有大量的鹽分。
過去大家都是自己做,放多少鹽心裡還有點數;現在習慣買來吃,裡面究竟放多少鹽我們就無從所知了。
最後還有大家愛吃的零食,不管是鹹味的鍋巴、薯片,還是甜味的蜜餞、乾果,乃至辣味的魚片、肉乾,都是隱型鹽的“重災區”。
就像吉教授的一位朋友,只要多吃五香瓜子就會口腔潰瘍,這是身體在提醒他調味太重,得注意忌口了。
那麼,怎麼減少鹽分攝入呢?
吉教授給我們推薦了一個小妙招,那就是調味料和鹽只選一樣,不重複使用
比如有喜歡用醬油調味,那就用醬油的鹹香替代鹽。
這是少鹽。
接著是少油。
中式烹飪講究“烈火烹油”,這樣才能激發食材的色香味,但好看好吃好聞的代價是引發血脂升高。
所以,2022年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入2530克油,就是家用的白湯匙,每天兩勺半到三勺的量即可。
在烹飪用油方面,我們既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質”。
其中的要點就是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粗略地說,除了魚油外,像牛油、豬油等動物油都是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儘量少吃
還有一個區分方法,就是常溫下呈現固態的油要少吃
此外,還有一種油對人體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就是反式脂肪酸
2022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每天的攝入量不超過2克。
這種有害物質通常存在於甜品等加工食品中,往往披著代可可脂”“植物黃油”“起酥油”“雪白奶油”等馬甲。
還有,高溫也會讓食用油轉化為反式脂肪酸,所以大家要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
最後是減少高升糖食物的攝入量。
高血糖和高血壓、高血脂一樣,都是現代社會派生出的“富貴病”。
一談到糖,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甜食,尤其是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
但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少糖嚴格來講是少吃高升糖的“碳水化合物”。
這裡要提到一個食物升糖指數GI
它表示食用某種食物後會引起人體多大的血糖反應。
一般來說,一種食物的GI值超過70,就會被歸為高GI食物,所以為了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我們要少吃高GI食物,或者高GI食物和低GI食物搭配著食用。
總而言之,要想控制好血糖,防範患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我們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少吃精面、精米以及點心蛋糕等精加工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天然食物。
尤其是煮的爛糊的米粥、麵條,更是控制血糖升高的大忌,要儘量少吃。
補充五高,為健康保駕護航
前面我們講的是“一低”,即低鹽、低脂、低糖,是要我們少吃什麼。
那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飲食調理的“五高”,即高鉀、高鎂、高鈣、高不飽和脂肪酸、高膳食纖維。
它們講的是要我們多吃些什麼,才能調理好身體,為健康保駕護航。
先看高鉀、高鎂、高鈣,這“三高”,它們和前面講的鈉一樣同屬無機鹽,但對血管更友好。
以鉀為例,它與鈉之間有拮抗作用,通俗講就是此消彼長,鉀高了鈉就減少,相應地血壓也就能降低。
而且鉀離子自身也有很強的降壓效果。
那麼哪些食物含鉀量較高呢?
常見的含量最高的食物是黃豆,每100克含有1503毫克鉀
有些朋友擔心豆類蛋白容易增加腎臟負擔,但離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
我們儘可以正常食用,多吃些黃豆做的豆腐、豆皮等,口感更好,營養也沒有流失。
第二種高鉀食物是口蘑,含鉀量高,膳食纖維的含量也不低,而且消化功能不太好的人也可以放心食用。
第三種高鉀食物是紫菜、海帶等海藻類產品。
此外,像香蕉、番茄、柿子、桃子、橘子、菠菜、油菜、捲心菜等果蔬也含有豐富的鉀離子。
這是富含鉀離子的植物食材。
另外,還有動物類食材,比如牛肉、雞肉、鯉魚和動物肝臟含鉀量也不低。
很多人會覺得動物肝臟不乾淨,但醫學界稱動物肝臟為“微量元素大藥房”。
此外,還有奶製品,以及糙米、粗糧等,都是天然的補鉀食材。
如果說鉀離子是天然的“降壓藥”,那麼鈣、鎂離子則是天然的“保心丸”。
人體心臟肌肉由平滑肌構成,一旦缺少鎂離子就會收縮無力,導致血液難以運送到全身組織器官。
還有,缺鈣和缺鎂都會引起血管平滑肌痙攣,導致血壓升高。
那麼,哪些食物含鎂量較高呢?
答案是:堅果、綠葉菜、粗糧穀物、海產品和牛奶。
吉訓明教授建議大家多吃點綠色菜。
他開玩笑說,植物靠光合作用,汲取陽光中的能量形成葉綠素,所以吃綠葉菜也能啟用人體的“光合作用”,汲取外部能量“為我所用”。
接下來是鈣離子。
大家都知道中老年人補鈣能預防骨質疏鬆,小孩補鈣能促進發育、長個子,但鈣對人體的好處不止這些,它能平穩血壓、降低腦卒中和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最好的補鈣佳品就是牛奶、酸奶以及各種奶製品。
這是無機鹽的“三高”。
為了心血管健康,我們要多吃富含鉀、鎂、鈣離子的食物。
接下來我們講“第四高”,就是在烹飪用油方面,要儘量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尤其是橄欖油。
橄欖油是迄今為止被認為最適合人體的食用油。
它不但含有大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還能調節人體血漿中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降低血脂水平,且能減少高血壓和腦卒中的發病機率
最後,橄欖油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某些B族維生素、維生素D、維生素K和一些抗氧化物,這些都對血管健康有明顯助益
不過橄欖油有個小缺陷,那就是烹飪溫度不能太高,最好用來涼拌或低溫烹飪
如果要高溫烹飪,我們可以用兩類油,一類是同樣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菜籽油或花生油;另一類則是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玉米油、大豆油、葵花子油、亞麻籽油。
不過,在生活中,我們可能記住不哪類油有哪種功效,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烹飪用油經常換吃,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輪番上陣,再備一瓶橄欖油做涼拌菜即可。
這是“第四高”:高不飽和脂肪酸。
最後一“高”是高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也屬於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只不過它並不產生血糖。
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兩種,前者可以幫助人體調節腸道菌群,後者則能加強腸道蠕動,促進消化。
2022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入膳食纖維2535克。
其中水果、蔬菜、豆類和海藻類食物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而像粗糧、豆類外皮、薯類等根莖類食物、蔬菜莖葉和水果果皮等則富含不可溶膳食纖維。
這些高膳食纖維食物對人體好處多多,其中最大的好處是減緩食物吸收速度,讓人容易產生飽腹感,進而降低對高升糖食物的攝入,減緩血糖的上升速度。
所以說這是一種對糖尿病患者極為友好的食物,也是減肥瘦身人士的“心頭好”。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講完了“五高一低一加強”的前半部分,即透過得舒飲食方案來調理身體,延緩血管老化。
下一節我們重點講述後半部分的“一加強”,即透過人為地創造區域性缺氧缺血環境,對血管進行強化訓練。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