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了關於低鈉鹽替代品的使用指南。
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有800萬人的死亡與不良飲食有關。其中,190萬例可歸因於高鈉攝入。
高鈉攝入主要是由於過多攝入食鹽(氯化鈉),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心血管病風險增加、腎功能受損、神經系統及骨骼健康受到影響以及胃癌等風險增加。
指南建議,將每日鈉攝入量嚴格控制在2克(相當於5克食鹽)以下。
但目前全球人均每日鈉攝入量遠超於此,2019年平均為4.3克,是推薦量的兩倍以上。早前WHO成員國商定的2030年將人均鈉攝入量減少30%的目標有點“泡湯”。
這部指南的釋出旨在透過降低全球人群的鈉攝入量,減少與高鈉攝入相關的慢性疾病,並提出使用低鈉鹽(鉀鹽)替代普通食鹽作為主要的減鹽策略。
低鈉鹽,是指部分用氯化鉀(KCl)替代氯化鈉(NaCl)的食鹽產品。這種鹽減少了鈉的攝入,增加了鉀的攝入。
而鉀具有調節血壓、保護心臟健康、改善神經與肌肉功能的作用。WHO推薦的每日鉀攝入量為3.5克,但全球多數國家的人均攝入量遠低於這一標準。
低鈉鹽的好處也被大量研究所證實。
一項對26項隨機對照試驗34961位成年人和92名兒童的分析表明,低鈉鹽使得收縮壓平均降低4.76 mmHg,舒張壓平均降低2.43 mmHg。
而且,使用低鈉鹽較普通食鹽降低了10%的非致死性腦卒中風險,降低30%的非致死性急性冠脈綜合徵風險,降低23%的心血管死亡風險。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武陽豐教授在本刊發表文章稱,在人群中推廣低鈉鹽(也稱代用鹽),即在普通食鹽(氯化鈉含量 90%~99%)中混入一定比例、同樣具有鹹味的氯化鉀,減少氯化鈉的攝入,具有巨大的公共衛生意義。
如果每個家庭將普通鹽更換為低鈉鹽,所有餐館、食堂和食品生產企業都用低鈉鹽代替普通食鹽製作和加工食品,那麼全中國就將減少10%以上的死亡。
低鈉鹽的口感也尚可,在SSaSS研究中,干預組92%的參與者在干預5年後繼續使用代鹽。
不過低鈉鹽的推廣還有一定挑戰,比如價格要比普通鹽貴,部分人會有口感問題。另外,不是所有人適合使用低鈉鹽,比如腎功能受損者可能會導致高鉀血癥。
兒童、妊娠女性以及伴有或存在其他影響鈉排洩環境或疾病者,不建議長期選擇低鈉鹽。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南尚未強制要求食品加工廠家使用低鈉鹽替代普通鹽。
此外,推廣低鈉鹽還要確保符合試驗加碘標準。
總之,推廣低鈉鹽,需要改進低鈉鹽口感、政府政策提供支援、加強公眾健康宣教、推動食品工業改革等。
看更多精彩科普節目,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來源:
[1] WHO官網
[2]武陽豐.推廣低鈉鹽的科學證據及其公共衛生意義[J].中國迴圈雜誌, 2022, 37: 1-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01
來源:中國迴圈雜誌 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