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好,今天想跟大家同步一個最近我們在搞的大事情,同時也希望借用大家的聰明才智,給我們出謀劃策。

是這樣,作為一直關心商業科技和它對人的影響的媒體, 我們從 2020 年開始,就聊過不少 AI 相關的話題,比如「科技早知道」談論過馬斯克對標 OpenAI 的新公司 xAI 以及他和 Altman 的「矽谷之戰」,也在曾經探討過 GPT 給生命科學領域帶來的震撼,分析 GPT 會不會取代醫生和研發人員等等。我們每天都在思考,在這樣一個可以說是新的「科技翻篇」的時間節點,AI 將如何改變我們日常的內容生產,或是大家的內容消費方式,落地應用會是什麼樣子,更長久地,如果 AI 能對整個內容領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那麼下一代的媒體公司可能是什麼樣的?
當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思考時,我們突然收到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音樂節 Ultra 的邀請。Ultra 希望我們能在今年在香港舉辦的電子音樂節前夕組織一場關於前沿科技和創作的閉門討論,這也是 Ultra 香港電子音樂節前唯一一場閉門討論活動。
可想而知,合作快速達成,更快確定的是這場閉門討論的主題:Future&Remix:AI 如何重塑我們的創作。我們希望藉著這場討論開始回答我們一直好奇的問題:AI 技術鉅變可能給各類內容創作帶來怎樣的影響,內容創作的未來走向又會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還不是特別瞭解 Ultra,我們必須要正式為你介紹。Ultra 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戶外音樂節,從 1999 年在美國邁阿密舉辦第一屆開始到現在,參與人數從幾萬漲到了幾十萬,深受全球音樂發燒友的喜愛。今年也是 Ultra 第一次落地香港。所以在這樣一個音樂節前夜來討論 AI 對於音樂、文字、影像等內容創作的影響,我們覺得也是非常好的契機。

跟著我們的好奇心,我們將整場討論活動分成三個部分,關注三個大問題。但我們的好奇和想象力可能也受到過往經驗的約束。因此,我們想在討論開始之前,邀請你和我們一起提問。歡迎在這篇文章的評論區丟擲更有想象力的,或是你覺得重要、應該被討論的議題。你的提問將可能出現在現場討論中,整場討論內容之後也將在「科技早知道」中播出。
這裡是我們目前想要討論的議題:

第一部分,我們想最直接的就是讓已經在使用 AI 的創作者們聊聊他們是怎麼樣創作的、他們創作了之後發現自己跟 AI 的關係是什麼。因為我們在之前和一些技術領域的工程師或者創業者聊天,他們其實挺好奇創作者怎麼來運用 AI。這一部分可能我們普通人也會受到不少啟發。

第二部分會討論到整個內容行業。現在很多平臺上,使用者可以直接獲得個性化的內容,而這背後整個內容生產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可能會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在這一部分我們會有產業界、學界、內容上下游的人加入討論。

第三部分將涉及到哲學層面的探討。我們發現許多人正在和自己喜歡的虛擬人物或者 ChatGPT 聊天甚至戀愛,這種感覺是非常真實的。當生成式 AI 介入時,它會和人類產生更大的共鳴嗎?它會讓我們怎麼去認知我們與 AI 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塑造我們作為人的自我認知?聽起來這些好奇可能會有點大而無當,不過這些探討我們相信也是具有啟發性的。
下面也給大家劇透一下這場閉門討論的參與者吧!
參與者基本分成四類:內容創作者、科技從業者、投資人和相關領域的學者。
有國內大家熟悉的科幻作家、也是我們的好朋友陳楸帆。同時也有像是 Google、微軟、美圖、剪映等公司的管理人員。除此之外,還有經常做客「聲東擊西」的方可成老師、香港大學的馬金馨老師,香港浸會大學 Media Lab 的負責人 Johnny Poon 教授。
聽起來有些「混搭」。的確,AI 對整個內容生產的影響不只停留在技術領域,或是內容領域。我們把這些前沿關心技術發展、各個行業的人們聚在一起,希望這場討論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碰撞出更多火花。

儘管這是一個有人數限制的閉門討論,但我們仍舊希望有更多聽眾朋友們參與到這場多元、充滿碰撞的討論中來。這些討論還是一片曠野,還沒有非常成型,所以大家想到的任何問題都會是有價值、有啟發性的,我們看到後會融入進討論中,也會進一步製作成播客並在「科技早知道」節目上播出。所以歡迎直接在評論區丟擲一個你好奇或是最近思考的問題吧!
編審/KTzhou
編輯/Babs
視覺設計/Mori
排版/Ri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