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jinian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週週朗讀音訊

德魯·福斯特是哈佛成立400多年來,唯一的女校長。
剛上任時,因為性別偏見,許多人都抨擊她能力不行。
一開始,她還會為此煩惱,經常自我懷疑。
直到她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握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在別人的嘴裡。
後來,她花了幾十年時間,改變了哈佛重理輕文的傳統。
卸任時,校董委員會評價她是哈佛最偉大的校長之一。
談起這段經歷時,她說:“人生的一大挑戰,就在於遮蔽外界的胡說八道。”
心理學家羅素·貝克曼說:
“遮蔽力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對。”
要想管理好情緒,你只管修煉自己遮蔽力,好的人生自會與你不期而遇。
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分享過一個有趣的觀察:
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各種困惑,甚至抑鬱成疾的人,本質上都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這類人的情緒總是被別人的看法牽著走,因此特別不自由。
把別人的評價放在第一位,無疑是對自己的凌虐。
作家南派三叔曾因患上抑鬱症,一度想要封筆。
那時,他常被社交平臺上的各種評價折磨得痛苦不堪。
直到情緒崩盤,他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於是,他遮蔽了外界一切資訊,不再在乎別人的評價,只管寫好自己的文字。
幾年後,他整個人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穩定,一切才好起來。
作家羅伊·馬丁納說:
我生命裡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只有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讚美時,才會變得自由。
千萬不要讓別人的眼光,束縛住自己的心情。
無論評價是好是壞,一半看清,一半看輕。
將自己與外界的看法隔離開,保持內心的平靜,你才能拿回情緒的自主權。

不羨慕他人的光鮮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看見朋友當了高管,自己還在基層打拼,不免心生嫉妒;
看見鄰居全款買了房車,你卻還要為房貸發愁,就會莫名焦慮。
到頭來,不但沒追上對方的步伐,還讓自己陷入了痛苦迷茫的情緒窪地中。
世界首位比較心理諮詢師露西·謝里丹,講過自己的經歷。
過去,她總是把他人作為自己生活的參照。
上學時,看到別人比自己成績更優秀,她內心就會充滿自卑。
看到別人的朋友圈比自己的更光鮮,她也會提醒自己不能落後。
為了追趕別人,她總會偷偷窺探別人的生活,還給自己制定了一大堆計劃。
但長此以往,她的生活並沒有好起來,反而常常會陷入痛苦中。
她這才意識到,這種比較心理已經讓她變得十分扭曲。
自此,她逼迫自己關掉所有社交軟體,不再羨慕別人的生活,一切才慢慢恢復至平靜。
作家章巖說過:太在意別人,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內心來活。
管理不好情緒,是因為你總盯著別人的生活。
主動過濾掉對他人的關注,將注意力迴歸到自身。
從此,不被喧囂所擾,不受外界所惑,情緒自然就好了。

不吸收他人的情緒
洛杉磯大學教授加利·斯梅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他讓一個滿面笑容的人,和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共處一室,看看他們的情緒會有怎樣的變化。
結果不足半小時,原本笑著的人也開始鬱鬱寡歡。
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的負面情緒並不是源於自己,而是對他人情緒的吸收。
主動遮蔽他人的負面情緒,才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攀巖健將亞歷克斯·霍諾德,一直是個情緒穩定的人。
有一次,他需要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徒手爬上3000英尺的巖壁。
期間,還伴隨著同伴墜落時的哭喊聲。
可以說,這不僅考驗體力,還考驗心理。
亞歷克斯只用了不到4個小時,就成功攀上了高峰。
有人為他做腦電波測試,不斷地恐嚇他,他的腦電波卻沒有任何變化。
原來他將所有情緒都遮蔽掉,不想他人如何,也不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突發情況。
內心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征服這座山。
要知道,人活在這世上,都有自己的課題。
一旦吸收了別人的情緒,只會讓情緒失控,最後得不償失。
只入耳,不入心,聚焦自己的課題,便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不回應他人的惡意
阿泰斯特本是美國最有潛力的籃球運動員。
有次比賽,他以一己之力,為球隊贏得了漂亮的成績。
就在他下場時,一個觀眾朝他扔飲料瓶挑釁。
隨後,氣昏了頭的他竟對觀眾席展開無差別攻擊。
由於事件過於惡劣,阿泰斯特被禁賽73場,籃球事業自此一落千丈。
你有沒有發現:
惡意就像一團火,你越是想要撲滅它,越是會引火燒身。
而當你轉身離開,不再理會它,它反而會慢慢熄滅。
一個人對惡意最高階的回應,就是不回應。
作家餘秋雨,曾應電視臺邀請,擔任節目《千禧之旅》的主持人。
但他的這次跨界,卻引來了文學界的極度不滿。
當時,有1800多篇文章抨擊餘秋雨是個沽名釣譽之輩,根本不入流。
甚至還傳出了一句話:“21世紀的文人圈有兩件事是正確的,一是好好掙錢,二是罵餘秋雨。”
面對大家的惡意,餘秋雨卻很淡然,只回復一句:“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後來,等到《文化苦旅》出版以後,他又遭到了新一輪謾罵。
那些人不是故意給他挑毛病,就是批判他的文章不尊重文化。
對此,不少文學大師都忍不住站出來為他發聲。
可他卻毫不在意,依舊是該吃飯就吃飯,該寫作就寫作。
正是這樣穩定的情緒,才讓他成為文壇巨匠。
要知道,這世上,有些人根本不值得浪費一絲一毫的情緒。
批評也好,詆譭也罷,只要你不放在心上,它就無法傷害我們。
真正強大的人,都懂得置頂自己。
給自己加一層情緒防護罩,從根源上遮蔽別人的惡意,方能守護好自己的內心。
▽
聽過一個故事:
有人曾問洞巖法師:為什麼彌勒佛是一張笑臉?
洞巖法師回答:“得到不以為喜,失去不以為樂,冬天不覺得冷,夏天不覺得熱,如此還有什麼憂愁的呢?”
是啊,當你不被外物所牽絆,情緒自然不會受侵擾。
當你遮蔽了無謂的干擾,活得簡單點,鈍一點,你的人生就能過得更加自在。
點個推薦,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