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內耗,適當發瘋」真的有用!最新研究:壞情緒不能光忍,而需“排毒”,將其轉化為自我同情、憤怒等解藥情緒,才能治癒內心傷口

最近全網流行一句話:“不要委屈自己,要適當發瘋。”這句話看似戲謔,實則戳中現代人的痛點——我們太擅長壓抑情緒了。有人加班到深夜不敢抱怨,有人被PUA後默默消化委屈,甚至有人連哭都要躲進廁所隔間,捂住嘴不發出聲音。
但試問:這種“情緒禁慾主義”真的能換來內心的平靜嗎?
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長期壓抑情緒不僅會導致抑鬱、焦慮,還可能讓自我批評的聲音愈演愈烈,形成“我不好”、“我不配”的惡性迴圈。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將這些揮之不去的“壞情緒”徹底打敗呢?弗洛伊德曾說:“未被釋放的情緒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掩埋,總有一天會以更惡劣的形式爆發”,看來選擇隱忍,等待它們自生自滅,絕非明智之舉。或許,想要真正打敗壞情緒,你要先學會“主動踩雷”!
近日,來自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心理學臨床中心的研究團隊,在Psychotherapy Research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為情緒聚焦療法(EFT)提供了實證支援。該研究首次用實驗證明:情緒轉化順序比情緒型別更關鍵!他們發現,將羞恥、恐懼等「負面情緒」精準轉化為自我同情、保護性憤怒等「解藥情緒」,才能真正治癒內心傷痛。

doi: 10.1080/10503307.2025.2460535

實驗物件以及流程
本研究受試者的入選標準為法定成年年齡且透過自我批判/攻擊與自我安撫量表評估確認的高自我批判水平,通俗來說,就是使用專業心理量表篩出那些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討厭自己”的人。排除標準包括當前參與其他治療程序,以及存在精神病性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進食障礙、物質濫用等嚴重精神病理症狀,或涉及暴力虐待關係等情況。
最終,本研究共納入19名高自我批判水平的個體,其中女性佔比68.4%,平均年齡37.6歲,隨機分配至6名接受過情緒聚焦治療(EFT)系統培訓的治療師處接受10-12次治療,自我批評與抑鬱水平在治療前、治療後及3個月隨訪期分別進行評估。
在治療過程中,研究者使用了“情感意義狀態分類系統”(CAMS)來記錄受試者的情緒變化。簡單來說,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1. 治療前階段:記錄受試者的情緒狀態和自責程度。
2. 治療階段:在治療的前10分鐘,治療師透過共情回應引導受試者進入情緒狀態。隨後,在“空椅子技術”環節中,受試者被鼓勵充分表達情緒。
3. 治療後階段:分別在治療結束時和3個月後隨訪,測量受試者的抑鬱和自責水平。
對於感興趣的朋友們,我們來介紹一下什麼是“空椅子技術”:其是心理治療中一種經典的體驗式干預方法,運用兩張椅子,要求受試者坐在其中的一張,讓受試者想象某個「重要物件」坐在空椅子上,並透過換位置來模擬對話,幫助受試者直面和處理未完成的情緒或關係衝突。
為什麼“硬扛”不如“發瘋”?
可以說,本研究的實驗結果非常有趣,對我們每個人也極具啟發性。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在治療中經歷“初級不適應情緒(如羞恥、恐懼)—初級適應情緒(如自我關懷、憤怒)”的轉換序列,能夠顯著降低自責和抑鬱水平。具體來說:
● 初級不適應情緒:這些情緒是受試者內心深處未解決的痛苦,比如羞恥感或恐懼。它們往往是受試者長期壓抑的“情緒黑洞”。
● 初級適應情緒:這些情緒是受試者在面對痛苦時的自然反應,比如憤怒(為自己爭取權利)或悲傷(釋放失去的痛苦)。它們為受試者提供了療愈的資源。
當受試者先充分體驗不適應情緒,再過渡到適應情緒時,情緒的“轉換序列”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情緒療愈的大門。資料顯示,這種轉換序列在治療後和隨訪中均能顯著預測自責和抑鬱的減少。

圖:變數描述統計與Spearman相關係數分析

換句話說,當出現「從深層負面情緒→健康情緒」的轉變順序時,例如從慢性羞恥/恐懼轉化為自我關懷/保護性憤怒的過程,往往能更好地治癒我們內心的傷口。
實驗還發現,治療師在治療初期的共情回應對受試者的情緒轉換序列有顯著影響。當治療師將注意力集中在受試者的情緒上,而不是行為或認知時,受試者更容易進入“崩潰—重建”的情緒迴圈。這種共情回應不僅幫助受試者識別自己的情緒,還為他們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空間。

圖:治療師情緒聚焦透過空椅任務中的情緒加工過程對療效指標的間接影響

單純的“正能量鼓勵”,用處也不大
此外,研究還發現,單純地用正能量語錄(比如“我真棒”)來安慰自己,效果非常有限。這是因為,當受試者沒有經歷“崩潰—重建”的過程時,積極情緒往往無法觸及內心深處的痛苦,也就無法實現真正的療愈。
這就像傷口必須經過“清創—上藥—包紮”這一完整流程才能更好癒合一樣。研究者指出,允許自己崩潰並不意味著沉溺於消極情緒,特別是對於高自我批評個體來說,若前期忽略傷痛情緒體驗和情緒鋪墊,而單純增加適應情緒(如直接引導自我安撫),則無法預測到症狀改善,其內在原因可能與自我批判具有“痛覺調節”的雙重功能及過早引導積極情緒可能強化情緒迴避等有關。
那正確的應該怎麼做呢?
本研究也給出了科學的方案:設定一個時間限制,比如30秒或1分鐘,在這段時間內盡情釋放情緒。這種短暫的情緒宣洩能夠幫助我們釋放內心的壓力,就像給高壓鍋放氣一樣。之後,重中之重,在崩潰後,我們要迅速轉向治癒情緒,比如透過自我關懷或憤怒表達來重建內心的力量,例如把“我討厭自己”換成“我只是需要休息”,把恐懼轉化為“我要保護自己”。
小結
在這個總被要求“永遠堅強”的時代,或許真正的強大,是敢於對內心說一句“我撐不住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被痛苦、委屈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必立刻武裝自己——給自己30秒到1分鐘,關上門放肆哭喊、砸枕頭,甚至對著空氣大罵。等時間一到,擦乾眼淚深呼吸,對自己說:“好,瘋夠了,現在我要把力氣用在爬起來!”
畢竟,懂得“科學發瘋”的人,才不會被情緒黑洞吞噬,反而能活出筋骨分明的痛快。你說呢?
參考文獻:
Delatraba A, Jódar R, López-Cavada C, et al. Emotion cascade:Harnessing emotional sequences to enhance chair work interventions and reduce self-criticism. Psychother Res. 2025 Feb 11:1-15.
撰文青葉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