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女性,能“看見”自己的情緒?

今年29歲的網際網路產品經理林薇,早已習慣了工作“奔跑”模式。
除了完成KPI表格裡的數字指標,她給自己設定的指標,是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的職場人:微笑面對客戶的刁難、溫和化解同事的推諉、得體處理上司的指令,在深夜的工作群訊息裡敲出“收到,馬上調整”的積極表情。
某天提早下班,她給自己買了一束花,花30分鐘迎著夕陽慢慢散步回家的路上,她突然意識到,很久沒有問過自己,最近過的好嗎。
當逐漸覺察到不能大口呼吸的時候,可能也是情緒,需要被重啟的時候了——
你的情緒,
或許需要重新“上色”了
在入職這家大廠之前,林薇從前輩口中聽聞了一種面試方法:“情緒彩排”。這種情緒預裝系統,與野生動物在叢林中的條件反射驚人相似。比如,當獵頭詢問一個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家庭”時,她們會像察覺危險的羚羊般瞬間繃緊肌肉,脫口而出“標準答案”:“我具備優秀的時間管理能力。”
這種動物式的應對模式,也應證了當代社會達爾文式的生存法則。在快節奏、強競爭的社會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和世界相處的標準正規化:要成為強者,就必須是情緒穩定的“六邊形戰士”。
電影《頭腦特工隊》將每種情緒都進行了人格化,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都有自己對應的顏色和名字。這恰恰也說明,每一種色彩情緒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和特點。而當我們試圖用“永遠積極”的濾鏡覆蓋所有感受,反而讓內心的光譜愈發單調,人們的內心,逐漸變成了一種和自己“失聯”的狀態。
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每個情緒都有自己的人格
對於女性而言,這種“失聯感”顯得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會(APA)調查76%女性承認更容易感知細微情緒波動,但52%認為社會對女性情緒表達存在"脆弱偏見"。從舊時代的“賢妻良母”到新時代的“女強人”,如今,女性愈發被鼓勵成為無所不能的“大女主”,但同時,據研究,女性的確對負面情緒的反應更為強烈。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學研究發現,面對負面情緒時,女性大腦產生的電位波動幅度遠超男性,生理性的驚嚇反射也更強烈。我們努力“戒掉情緒”,但神經系統卻在基因裡埋藏著更敏銳的情緒雷達。
也因此,女性更需要一種“溼潤感”來滋養——不再把情緒視為待修理的故障,而是像養護綠植般給予耐心,在過度“乾燥”的日常中,儲存一片屬於自己的綠洲。
情緒需要被修復。圖源:日劇《內心強大的美女白川》
而女性特有的敏銳,或許也同時是她們解碼情緒的鑰匙。電影《好東西》裡,鐵梅和小葉演繹了處理情緒的另一種可能。當鐵梅躲在樓梯間偷偷流淚的時候,小葉走過去安慰鐵梅的話,和她預想中的完全相反——不同於鐵梅心裡的安慰正規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小葉告訴她的是:“沒事的,想哭就哭,你不用做得很好,我們可以不玩他們的遊戲。”
“想哭就哭”的哲學,展示了一種與動物式的社會法則相對的,植物式的世界觀:不必緊繃,而是像對待植物一樣澆灌自己,順應天意和自己的節奏。這兩年,Citywalk、公園20分鐘正在逐漸成為治癒焦慮的良方,人們學著在自然裡重新感受一呼一吸,在成為無堅不摧的人之前,停下來,看見情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人們學著在自然裡重新感受一呼一吸
正如《整理情緒的力量》一書中說,“會感到憤怒、悲傷並在其中不斷掙扎,這才是人類。我們也許無法讓躁動的情緒復原,但是可以去努力整理好它們。”那些被我們貼上“不合格”標籤的情緒碎片,其實都在好好愛我們。
讓覺察,
成為“養情緒”的第一步
在外企工作了6年的安妮,在工作中是典型的“高能量人”。她每天10點準時到工位,上午連開三個會議,一邊吃健康餐一邊回郵件,飽和工作了一下午,還能騰出晚上的時間去運動、上網球課。對於情緒,她也信奉一套“管理體系”——壓力大的時候先去跑會步、想哭的時候先平靜5分鐘,然後趕緊完成工作。
今年,安妮步入了30歲的門檻。如願升入了管理崗的她,開始帶一個10人團隊。成倍的工作壓力,讓她的情緒狀態更加密不透風:時常感覺喘不過氣,胸口好像壓著無形的重物;入睡和醒來時,被一種莫名的緊張感抓住。安妮一向引以為傲的“情緒管理體系”,似乎正在逐漸失效。
工作壓力,讓情緒狀態密不透風

她開始有意識地讓自己慢下來,重新整理起生活秩序。她在家裡開闢了一個植物角,養起了各種花。早上起床上班前,她多了一項日常:給花澆澆水,然後看著花瓣在陽光下變幻出不同的形狀。這樣的片刻,成了她一天工作的支點。這些花兒靜靜生長,順應氣候和陽光的變化開合,展現著不同的情緒和姿態,她也因此反觀自己,重新感受到了內心的那份低落、沮喪,也開始正視自己的焦慮,重新體會到了想往前衝的動力。
在和花共處的時間裡,安妮發現自己情緒的“顆粒度”開始變得細了。她還佩戴了一塊華為WATCH GT 5手錶,其中的情緒錶盤像花朵的一樣,隨著自己的情緒波動而變化——在煩躁、無意識地抓手指的時候,錶盤會顯示紫色的“不愉悅”;早上做完正念冥想之後,錶盤會用綠色顯示“平靜”;週末好好休息,去公園發呆恢復能量之後,錶盤會呈現橙色的“愉悅”。而覺察情緒,也成了療愈自己的第一步:在錶盤呈現紫色的時候,她會選擇停下來,給自己點上香薰,安靜地泡個熱水澡。不逼迫自己馬上好起來,而是允許自己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緒裡,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給自己解答,再讓自己停留一會。
華為WATCH GT 5能夠識別不同的情緒
她發現,無論人還是植物,任何生命,都渴望一場滋養澆灌,養一盆花的過程,也適用於重新養自己。
《頭腦特工隊2》的導演說,“我們所有的情感經歷都是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是感覺良好,而是擁有與正在發生的事情相適應的感覺,然後很好地管理這些感覺。”
當安妮真正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後才明白,原來順應情緒的天然狀態,不刻意修剪,才能真正大口呼吸,給真實的自己留出一點縫隙。
正逢三八婦女節,華為和三聯共同釋出《當代女子情緒圖鑑》系列海報,把透過華為手錶情緒健康助手收集來的情緒轉化為花朵,同時也是女性不同生活狀態下的自我表達和應對。你可以是高能量的熱烈火花和快樂麻花,也可以是柔軟棉花;可以情緒穩定,心平氣荷,也可以變身火爆辣椒,隨意“發瘋”。
滑動檢視更多
華為和三聯共同釋出《當代女子情緒圖鑑》系列海報
每一種情緒,都在真實地表達自己:燃起來了、我最重要、問題不大、就這樣吧、讓我靜靜、只想發瘋;你不需要成為任何人,也不需要被任何設定框限,就讓情緒像花一樣,重新開出本來的顏色。
情緒健康管理,
當代女性的新必需品
精神醫學博士李光英說,不要“控制”情緒,要讓情緒“流動”;真正的管理情緒,是讓情緒自由,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是要先讓自己發現情緒。
在這個過程裡,華為手錶一直陪伴著女性,更好地觀測、關心情緒健康。此次,搭載玄璣感知系統的華為WATCH GT 5,不僅是智慧手錶,更是升級成了一位專業的“情緒管家”。外觀設計完成從“幾何美學”向“幾何鋒芒美學”升級;錶盤新增了情緒管理功能,情緒狀態可同步至錶盤呈現,貼心陪伴不同情緒狀態;綻放錶盤以真實花朵為主題介面,能夠根據使用者的即時運動量在錶盤中心逐漸綻放。
華為WATCH GT 5升級成為專業的女性“情緒管家”
透過全天候壓力監測和心率變異性分析,它能精準捕捉情緒波動,即時推送呼吸訓練或萌寵互動——比如輕點錶盤上的“emoda”熊貓錶盤,就可以進行趣味互動,讓壓力瞬間釋放。比起曾經WATCH GT 4 的“可穿戴裝置讓情緒自知成為可能”的目標,華為WATCH GT 5更進一步,透過長期資料建模提供個性化情緒改善方案,如同為每位女性定製一本“情緒成長手賬”。
使用者可以透過華為WATCH GT 5“emoda”熊貓錶盤進行趣味互動
在華為玄璣感知系統的加持下,華為WATCH GT 5系列在心率、血氧和呼吸率等基礎指標監測上達到了業界領先水平。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的徐欣教授在華為玄璣感知系統暨穿戴創新技術釋出會上對華為智慧穿戴裝置作出這樣的評價:“在心理健康應用當中,可穿戴裝置不僅是可以對於情緒和壓力進行即時監控,並且提供及時的反饋,可以讓情緒和心理問題以及壓力的自知成為首先的可能性,從而可以進一步去鼓勵以及動員各位對於自身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及時關注和即時調整。”
華為WATCH GT 5首發女性健康研究,實現卵巢健康評估
不止華為WATCH GT 5,華為運動健康一直陪伴著女性,更好地觀測、關心情緒。從2020年華為智慧穿戴支援女性生理週期性預測;到2022年華為WATCH GT 3 Pro上線基於夜間睡眠心率、體溫、呼吸率等生理引數,智慧預測女性排卵日及易孕期區間;再到2023年,華為HDC公佈女性健康新方向-參與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發起的卵巢功能研究專案;華為WATCH GT 4上線基於夜間生理引數的經期智慧預測功能、科學減脂塑形功能;WATCH GT 5搭載的ECG心電分析提示軟體支援使用者隨時隨地採集心電訊號,搭載的脈搏波房顫和早搏提示軟體可精細化識別心律失常風險……這一步步里程碑式的發展,記錄了華為智慧穿戴在呵護女性健康上的努力。
華為打造“陪你心花開”系列活動
今年三八,華為還延續春日養花計劃,打造了“陪你心花開”門店快閃活動線上下同步綻放,打造了“心花綻放”三大互動,給與女性滿滿的情緒價值:在店內尋找隱藏的花元素,領取專屬“情緒心花卡”,治癒每一種情緒;“護花使者”店員沉浸式打包心花,教你如何養育好自己的心花;百位女生用運動的方式共繪心花塗鴉……這些互動設計無不在巧妙呼應著產品核心:情緒健康不是冰冷的指標,而是綻放與療愈的過程。

科技的溫度,在於讓人更懂如何愛自己。陪伴不是一句口號,當每一次情緒波動都被精準承接的時候,每一份自我關懷才能有枝可依。
正如佛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或許情緒沒辦法馬上跨越,但正視、看見、表達,就是好好擁抱自己的第一步。
此刻,停下手中的事,好好地和自己來一場對話吧。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製丨沈藝超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

青子、抱乾

海報策劃|熊清
海報設計|

阿音

製作|

JVstudio

攝影|楊佳偉
造型|盛巍
後期|張易逸
化妝|顧迪、Noyoip
服裝|唐璞 
花藝|盼盼
燈光|丁孝龍、鍾海
道具|張荊、孟飛
攝影助理|李輝、周紫薇
服裝助理|popy
圖片來源丨華為、視覺中國、網際網路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