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為了情緒價值而多花錢嗎

情緒價值

曾幾何時,被人問到過買的那麼貴的衣服到底是什麼“牌子貨”,當得到否定的回答之後,往往得到的結果總是“啊?那為什麼會賣的這麼貴?”我總會多少認為,自己買的是共同的理念,買的是衣服所附加的“情緒價值”。實際想來,有人買書,有人買衣,有人買車,更多的,有人開始為了情緒價值買單。
比如,0.72元可以購買一份“一年內脫單“,0.01元可以買一份“讓人生重開回到過去”這些產品,看似無厘頭,實際上也確實不怎麼靠譜,但就是有驚為天人的銷量,還有許多“回頭客”,為情緒價值買單,到底有沒有錯?
“情緒價值”一詞,最早可查於2001年,美國愛達荷大學商學院Jeffrey.J.Bailey 教授將其定義為顧客感知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間的差值。
存在即合理,“情緒價值”的存在,是越發向內關注“我想要什麼”
人都是有情緒的,追求情緒價值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舒服,讓平淡的生活更有儀式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追求的情緒價值可能沒有那麼“高大上”,日常中的小歡喜往往體現在攢錢買了一件很喜歡但是很貴的衣服,外出遊玩拍的照片被大家瘋狂點贊,做成一個實驗,發出簡歷後接到面試通知等等,都是人們對周邊環境的真實感知和表達。想要被理解,想要尋求認同,慢慢的,我們已經從“我應該做什麼”轉變為了“我想要做什麼”。
為什麼越發的關注“情緒價值”?
情緒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只是個人的產物,其背後,更可能有來自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多人為了自己的“情緒”買單,購買虛擬情緒產品,其背後的原因,來自於外界的壓力以及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初出茅廬的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但面對來自領導,老師以及前輩的不理解以及壓力,往往會尋求一個“心理庇護所”來避免情緒破碎。於是,就有了“情緒垃圾桶”服務,我的內心破破爛爛,總要有人來縫縫補補。
從一些“整活”中也能看出一些,把“焦綠香蕉、動感光菠、放青松”等作為自己的“上班搭子”,把“多巴胺傳達、美拉德穿搭”作為自己的“穿搭指南”,揭開花樣表層,只是為了在這種情緒中找到自我價值,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質疑“情緒價值”,理解“情緒價值”,正確對待“情緒價值”
對情緒價值的追求,讓我們的情感更容易自愈,我們並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因此,對於我們追求情緒價值,請多給予我們一點點寬容,理解我們“發瘋”的苦衷,別輕易貼上標籤!
文案 | 圓圓圓
編輯 | 圓圓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