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整個biotech工業界正處於寒冬期中,還是進入料峭春寒?

用資料,辨清事實。
關鍵詞:臨床科研;生物製藥;生物技術公司
Biotech行業進入寒冬期?
2月13日,STAT的著名生物技術(biotech)記者 Adam Feuerstein寫了一篇文章,說美國整個biotech工業界正處於寒冬期中

很多人喜歡把biotech和製藥業合為一體進行討論,但其實兩者從生存模式(lifeline)來講是截然不同的。
我多次介紹過,藥廠是靠藥物銷售盈利的;而biotech幾乎全靠投資維持生命線。所以雖然過去幾年製藥業比較景氣(由GLP-1a和PD-1i這樣的重磅藥帶動);但如果把製藥業和biotech分開,biotech在寒冬中這個結論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在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該有此感已經兩年了,這兩年伴隨著企業倒閉和大量裁員

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包含各個行業的美國工業界整體卻出奇地健康。
Feuerstein列舉的數字顯示,2021年以來,衡量美國整體工業發展水平的S&P 500增加了81%,也就是過去四年美國工業經濟增加了近一倍;但是,衡量biotech的XBI顯示biotech同期下降了8.1%,可以說biotech產業是整體逆大環境而下行的。
Feuerstein指出,更讓人擔憂的是,美國共有700家上市biotech公司(publicly traded),200家現在trade below cash,也就是這些公司的市值(股價x流通股票數量)低於這些公司持有的現金,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兆頭,這意味著因為不看好這些公司的前途,投資市場在減投這些公司,這昭示著這200家公司都有可能在幾年內出現危機,甚至倒閉。

Biotech工業界環境很大程度是由於缺少投資資金鍊,
重要原因是高利息率及通貨膨脹帶來的高運營成本;當然,這一情況有所緩解。另外,來自中國的競爭也給美國biotech帶來了巨大壓力
2024年,美國大製藥公司購入的分子藥中,有31%來自於中國。

但更為重要的是,人們普遍認同的是,biotech實際上處於一個自我糾正期
新冠疫情暴發後,biotech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疫苗和藥物公司引領了一場biotech投資風暴,大量公司獲得鉅額融資而上市(IPO)。但這種迅速膨脹必然伴隨著大量泡沫產生,這造成了很多不夠資質的公司也紛紛IPO(比如只有臨床前資料),進而導致了整個biotech產業的泡沫化。而在投資人因為各種外界原因而興趣降低後,biotech的泡沫被吹破,2024年以後更多的是迴歸理性,或者說回到了疫情前的市場預期。這其實不僅適用於biotech,相信很多行業都會經歷同樣的週期,比如AI等。

與此同時,Trump第二任期正在對NIH及其支援的整個美國生物醫藥學術界進行清洗
,這造成了四周之內美國生物醫藥學術界迅速行業倒退(大量經費削減和裁員);而biotech的市場行情低迷,這兩者會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這會讓在生物領域的從業人員就業更加困難、前途更加叵測。

當然,我常說,我們自己決定不了自己所處時代的大環境。在這種環境下,適應性則變得十分重要。我的 individual broker(理財顧問)跟我說的其實對職業發展也很適用:在市場不確定性很大的時候,尤其是市場低迷的時候,多存現金,有助於避險;另外,多元化發展如同分散投資,多學習其他知識技術,拓展多方面技能、發展多重職業方向能降低單一職業風險。比如,當實驗室科學家的崗位競爭十分激烈的時候,轉換方向,如生物統計、clin op(臨床試驗現場專員)、regulatory(藥監工作)、med info(醫學資訊,不是生物資訊)等等,都可以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
但情況在2024年已經呈現出新的轉折。
2024年美國、歐洲和日本在生物技術領域的風險投資額度較2023年均有增加;但中國的生物技術風投卻仍然持續折半,僅為2021年峰值時的1/6。
也許,美國生物技術現在是料峭春寒
▼ 創新技術,帶動醫學全新突破。
(點選👆,關注生物醫學前沿專輯)
Reference:
【1】 https://www.statnews.com/2025/02/13/biotech-industry-sentiment-crispr-medicines-fda/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作者: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國從事病毒研究及疫苗/新藥研發,微博“子陵在聽歌”。主持本公眾號的“宇歌解讀”專輯。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