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生物醫藥將呈“L型復甦”

下滑仍在持續。

動脈網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國內醫療健康產業一級市場共達成811筆融資交易,同比2023年下降37.6%;融資總額73億美元,同比2023年減少33%。
這已經是2021年達到頂峰後,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第三年持續滑坡。2025年年頭,有關行業“復甦”的熱盼仍在,聲音卻不似往年洪亮。
那個在過去一年被重複多次的論調似乎成為一種共識——“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已進入一個新的週期”,不同於上揚、升騰的“黃金十年”,這一週期的關鍵詞是蕭瑟、冷清。
下行的週期何時能夠見底,“穿越週期”的路還要走多久?似乎沒有人敢於、能夠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最近頗為火熱的deepseek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帶著好奇,寫意君與這位“預言家”聊了聊。
儘管存在時間滯後、部分資訊失實等問題,但整體而言,deepseek的表現令人震驚——由政策影響、技術研發趨勢、投資邏輯轉變等立足點出發,不僅給出了大致的時間區間,還有成套像模像樣的“避險建議”。其邏輯不能說是無懈可擊,但起碼自圓其說,不成問題。
以下為對deepseek回答的整合。

1
資本寒冬的底層邏輯

從“泡沫化繁榮”到“價值迴歸”

01
泡沫期成因(2018-2021)

泡沫期由政策紅利和過熱的資本共同催生。
• 港股18A(2018)與科創板(2019):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直接打通“研發-上市-退出”閉環。2018-2021年,港股18A累計融資超1000億港元,科創板生物醫藥IPO募資超600億元。
• 醫保加速放量:2017年首批醫保談判啟動,影響顯著。例如,信達生物信迪利單抗(PD-1)2019年進入醫保後年銷售額從10億飆升至22.9億元(2020)
• 研發扎堆、估值泡沫:中國在研PD-1/PD-L1藥物數量和CAR-T臨床試驗數量居全球前列。同質化競爭導致企業需要在臨床試驗中投入更多資源以證明其藥物的優越性,大幅增加了臨床試驗的複雜性和成本,也間接造成估值泡沫。

02
泡沫破裂的導火索(2022-2023)

• 美聯儲加息:2022年3月開啟激進加息週期,全球風險資本收縮,美國生物科技指數(XBI)跌幅超60%,港股18A流動性枯竭(日均換手率從1.5%降至0.3%)
• IPO視窗收緊:2023年IPO收緊,監管強調“硬科技”屬性,部分Biotech因“研發成果商業化能力不足”被否。港股18A僅4家Biotech上市(2021年為20家),科創板生物醫藥過會率大幅下跌。2023年國內生物醫藥全行業投融資事件數環比下降16.82%,融資總額環比下降34.41%,早期專案估值腰斬,資本向後期階段避險集中。
• 國內政策調整:醫保控費(如藥品集採、價格談判)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部分投資者對回報預期下調。
• 商業化能力證偽:國內藥企商業化能力普遍不足。例如CAR-T遇冷:復星凱特阿基侖賽注射液(CAR-T)定價120萬元,至2023年底有約700人使用,2023年收入約為2.42億元,未達預期火爆。

2
資本寒冬何時結束?

關鍵變數與時間線

01
政策端:結構性調整與支付體系完善

• 醫保控費與集採深化倒逼創新升級
自2018年啟動的藥品集採和DRG改革持續推進,行業經歷估值回撥後,2025年政策重心轉向“騰籠換鳥”,透過優先審評、突破性療法認定等政策支援創新藥械發展。低估值核心資產(如創新藥企預期PE僅15-20倍)和政策邊際寬鬆(如商業醫療險補充醫保)為資本回流提供基礎。
• 資本市場改革助力IPO回暖
北交所和科創板對未盈利Biotech的上市標準最佳化,疊加2024年四季度後上證指數企穩3000點以上,企業IPO通道逐步疏通,有望緩解一級市場退出壓力,吸引資本重新入場。

02
融資端:海外回暖傳導與國內理性修復

• 海外市場先行復蘇的傳導效應
2024年美國新藥融資總金額已超2023年,國內資本對海外市場敏感度高,疊加美元降息預期下的跨境投資活躍,海外流動性改善將逐步傳導至國內,預計2025年下半年國內融資活躍度顯著提升。
• 融資兩極分化與“聚焦”策略顯效
2024年三季度國內30家Biotech完成融資,基因編輯、細胞療法等細分領域佔比提升。資本更青睞擁有臨床管線(80%融資企業已具備優勢管線)和技術平臺的企業,行業從“廣撒網”轉向“精準聚焦”,市場出清接近尾聲,頭部企業融資能力率先恢復。

03
技術端:源頭創新與國際化突破

• 基因編輯等顛覆性技術崛起
CRISPR技術突破推動遺傳病、腫瘤治療領域進展,疊加監管環境最佳化(如基因療法審評提速),資本向源頭創新領域集中,形成新增長極。2024年基因編輯領域融資佔比顯著提升,技術迭代加速行業分化。
• 藥械出海開啟估值天花板
2025年美元降息週期下,創新藥(如CLDN18.2雙抗)、高階器械海外臨床與授權合作(License-out)增加,高定價市場回報率提升資本信心。例如天境生物與賽諾菲的CD73單抗合作,首付款達2.5億元,驗證國際化路徑可行性。
04
企業端:合作模式與效率提升
• BD合作替代單一融資路徑
資金壓力下,Biotech更多選擇與大型藥企合作開發(如天境生物分拆後借力賽諾菲資源),降低獨立商業化風險。此類合作既能緩解現金流壓力,又能透過里程碑付款實現價值兌現,成為寒冬期過渡的重要策略。
• 全產業鏈效率最佳化
企業透過工藝升級(如連續化生產)、數字化營銷及第三方服務(如CXO)降本增效,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具備全產業鏈閉環能力的企業更易獲得資本青睞。

3
預測:2025“L型復甦”

2026迎來拐點

中國生物科技(Biotech)行業的資本寒冬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持續時間取決於宏觀經濟、政策環境、行業創新能力和全球資本流動的變化。
綜合上述因素,中國Biotech融資寒冬的結束時間,預計在202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2025年或現“L型復甦”,並非全行業復甦,而是結構性分化。2026年或現結構性拐點。依據如下:
• 政策與流動性共振
2025年上半年政策紅利(如創新藥醫保談判細則最佳化)與海外資本回暖效應疊加,下半年傳導至一級市場。
• 技術轉化週期
基因編輯、雙抗等領域的臨床資料密集讀出,將提振資本信心。
• 市場出清完成
同質化企業淘汰接近尾聲,倖存企業透過聚焦策略和BD合作重塑競爭力,行業進入理性增長階段。

4
風險提示

若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地緣政治擾動全球供應鏈、或集採降價幅度超預期,可能延緩寒冬結束程序。但當前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行業向上修復的確定性較高。
投資者應聚焦“現金流安全邊際+技術平臺獨特性”雙維度,重點關注ADC、神經遞質藥物(如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病)、合成生物學等長坡厚雪賽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