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首日市值破百億,映恩生物上演“ADC速度與激情”

不到六年從成立到IPO,不到兩年六款ADC藥物對外授權,映恩生物真正闡釋了本土創新的“速度與激情”。
4月15日,映恩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本次IPO募資總額為2.1億美元,重新整理2022年以來18A融資額新紀錄。上市首日,映恩生物股價大漲113.74%,市值達172.75億港元。
至此,這家明星Biotech邁向自己的下一站。
1
“蝶變”乘東風
選賽道就是定未來,而進場時機則決定了你是否走得到未來。
ADC藥物靶點抗體、連線子、細胞毒性載荷的“積木三段論”,既能利用歷史沉澱靶點、毒素等加強成藥可能性,又能通過幾近無限的排列組合提供商業裡面最需要的想象空間。
賽道肯定是個好賽道,但在早期探索階段,安全性比較差,治療視窗窄,臨床失敗機率高。因此,什麼時候切入成為了一家新Biotech成敗的關鍵點。
一直在波濤洶湧的大海里的泳者,最能感知水的溫度。當一名頂級投資人下場做藥,也許其在研發方面不是最專業的,但他的眼光絕對毋庸置疑。
當映恩生物創始人朱忠遠看到2018年第一三共的ADC藥物的臨床資料相較於上一個時代的“蝶變”,他知道切入ADC賽道放手一搏的機會來了。2019年映恩生物成立,並立志成為一家有技術平臺與壁壘的世界級ADC公司。
作為一名頂級投資人,朱忠遠自然明白成事的關鍵在於核心資源即“人+錢”的配置。
從人的角度來看,其選擇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映恩生物的首席科學官邱楊博士其在MNC擁有超過二十年的藥物發現及轉化醫學經驗,包括曾擔任第一三共跨ADC部門組織的聯合主席及轉化醫學高階總監,且是多種創新ADC療法開發的主要貢獻者,最知名的是於2021年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的HER3-DXd(U3-1402、德帕瑞妥單抗)
首席醫學官顧薇博士,擁有8年臨床醫生經驗與超過20年腫瘤藥物研發和臨床團隊管理經驗。曾擔任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BMS臨床負責人,領導過近200項早期/後期臨床專案。
並且其核心研發團隊有逾20名核心研發成員,曾在MNC(如BMS、Novartis及第一三共)及國內領先生物製藥公司任職,並在不同專業領域擁有逾10年至20年經驗。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新是在既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而映恩生物的研發團隊正是第一三共等國際ADC巨頭的核心班底。
頂尖研發團隊的加盟,既可以直接越過“0-1”試錯的障礙,又可以提供最先進的國際化視野,這是其後續高效新穎的開發體系與對外BD能力的底層基礎。
從錢的部分來說,朱忠遠的“朋友圈”成為了其活水之源。
他曾在毓承資本(2015-2017)和通和毓承(2018-2019)擔任合夥人,推動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成長,包括基石藥業、榮昌生物、甘李藥業、華大基因等。這兩家機構都有著“藥明系”的背景。毓承資本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專注於生命科學領域跨國投資機會的領先早期風險投資基金,是藥明康德旗下的風險投資基金。通和毓承則是由2012年創立的通和資本與毓承資本在2017年5月合併而來。
而作為老朋友,映恩生物不僅在種子輪就獲得了通和毓承500萬美元的投資,更是在A輪獲得了毓承資本大力加註。
此後,藉助創始人強大的投資背景,映恩生物快速於2021年-2023年間完成了B輪及B+輪融資。一眾知名投資方包括禮來亞洲基金、Orchids、Green Pine、上海楹伽、華蓋資本、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七晟醫藥、中新創投、泰鯤、晟聯、天士力國際資本等。其中禮來亞洲基金為最大機構投資者,持股高達23.89%。
至此,IPO前映恩生物共計完成了4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達1.37億美元。映恩生物投後估值(未經攤薄)從1300萬美元上升至2.03億美元,全面攤薄的從1450萬美元上升至2.699億美元。人與錢皆備,一家新型Biotech已經整裝待發。
回看過往,從成立到IPO僅不到6年時間,映恩生物的發展可以用神速來形容。如果說要細究背後原因,可以從發現與創造兩個角度來看。
自2022年以來,中國公司超20項ADC資產獲授權或收購,交易總額超350億美元。中國在ADC相關論文發表和專利授權數量上位居全球第二。據醫藥魔方統計近三年各項技術交易情況,ADC藥物交易單價全球及國內均排名第一,全球交易總額達3282億美元(排名第二),國內達546億美元(排名第一)
因此,對於映恩生物的快速發展。從“發現”的角度我們可以說,由於朱忠遠發現了ADC藥物的“蝶變點”,乘上了國產ADC藥物黃金時代的春風,自然事半功倍。
而從“創造”的角度來說,正是如映恩生物之類出色的本土Biotech的出現,才開啟了國產ADC藥物的黃金時代。
2
爆發吧小宇宙
乘著ADC黃金時代的東風與合理的資源、人員配置,映恩生物快速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管線。
截止目前,映恩生物已經建立了12款自主研發的ADC管線,包括7款臨床階段ADC、2款預計2025-2026年進入臨床的雙特異性ADC及多款臨床前ADC。
圖片1:映恩生物管線
目前映恩生物有四款核心產品進展較快。其中進展最快的管線為DB-1303,這是是一款靶向HER2的ADC,獲FDA快速通道及突破性療法認定,亦獲中國藥監局突破性療法認定,可用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失敗的晚期EC患者。最快臨床階段在中國已經進入針對HER2+ BC的III期臨床試驗。
此外,DB-1311為全球MRCT中SCLC適應症最領先的三款B7-H3 ADC之一,目前全球暫無已批准B7-H3靶向療法。I/IIa期試驗已顯示初步療效和可控安全性,FDA授予其CRPC快速通道認定,ESCC和SCLC孤兒藥資格。
DB-1310是HER3靶向ADC,已獲FDA及中國藥監局IND批准,並開展I/IIa期全球MRCT試驗。DB-1305是映恩生物自主研發的TROP2 ADC,在全球處於臨床I/II期。
除了上述四款臨床進展較快的藥物以外,映恩生物其他幾款臨床早期/前藥物同樣擁有著不俗的潛力,比如DB-1419是一款創新型B7-H3×PD-L1雙特異性ADC,連線DNA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目前是全球唯一進入臨床開發的同類ADC。比如DB-2304是一款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及皮膚型紅斑狼瘡(CLE)的BDCA2 ADC候選藥物,在同類藥物中開發進展領先。
此外,臨床前藥物如DB-1418採用“1+1”分子設計(各靶點一個結合位點),相較於健康細胞,對腫瘤細胞的結合能力更強。在EGFR耐藥或低表達模型中,相比“2+2”設計的雙特異性ADC,DB-1418展現出更佳療效。
再好的藥物總需要有人買單,真正的價值永遠是由市場確定的。在商業化落地之前,一眾製藥公司已經選擇用真金白銀提前印證映恩生物的管線強度。
2023年4月,映恩生物與BioNTech就DB-1303及DB-1311兩款ADC達成獨家許可和合作協議。據協議映恩生物將獲得總計1.7億美元的首付款,潛在總金額超過15億美元的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商業化特許權使用費。
自此,映恩生物按下了對外授權的快進鍵。
2023年7月,與百濟神州達成合作,推進DB-1312,映恩生物獲首付款,並有望獲得13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銷售提成。
2023年8月,擴充套件與BioNTech的合作,推進DB-1305的全球開發(除大中華區)
2023年12月,與GSK達成DB-1324授權協議,映恩生物獲3000萬美元預付款,若GSK行權,最高可獲9.7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2025年1月,與Avenzo達成DB-1418授權協議,映恩生物獲5000萬美元首付款,最高11.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
2025年1月,將DB-1303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的商業化權利授權給三生製藥,映恩生物獲2500萬美元預付款、4200萬美元研發里程碑及額外銷售里程碑付款。
自2023年截至招股書日期,映恩生物對外授權交易總額超60億美元,其中已收款約4億美元。
乘著ADC藥物黃金時代的東風,對內快速建立強力管線,對外加速授權合作、IPO上市,映恩生物在整體融資困難的大環境下,強力爆發了自己的小宇宙,並即將帶著豐富的研發管線與充沛的現金流衝刺商業化之路。
3
衝刺,邁向未來
每一家Biotech的成長史都是在渡劫,對Biotech來說,IPO遠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
18A的一眾前輩們早已為映恩生物做出了經驗之談,反例太多,不勝列舉。曾經風風火火上市的Biotech們,絕大部分已經淡出了大家的視野,管線臨床失敗、現金流枯竭、股價破發乃至跌幅超過90%的不在少數。
自然也有正面案例,以最近成功盈利且新晉“本土製藥一哥”的百濟神州來看(以市值計),其從2013至2024年間燒錢近600億,歷經期待與質疑的交替,終於跨過了那段Biotech們將臨床預期轉化為商業化進展必須面臨的艱難旅程。
覆盤其成功經歷,有兩點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點是“塑造預期”,第二點是“超越預期”。
對於Biotech們來說,由於藥物尚未商業化,研發投入較多,處於虧損狀態通常是常態。因此,如何在燒錢的過程之中吸引到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是其必備功課。
比如2023年及2024年,映恩生物與研發活動相關的成本及開支(即營業成本及研發開支)分別為9.867億元及19.933億元。考慮到其不斷豐富的研發管線,研發投入只會只增不少。
當下,映恩生物透過“塑造預期”,完成了對外授權與IPO,已經在短期內能夠籌集到可觀的資金。
但持續性則需要靠成名前輩們如百濟神州的第二招,即”超越預期“來完成。
為何?
其一,BD對外授權的金額能否全額拿到手,尤其是早期管線,需要考慮到隨著研發進展,其臨床資料是否超出買家預期。
要知道2023、2024年被退貨的國產創新藥重磅交易,高達十幾起,不乏ADC領域的案例。預期只是預期,對映恩生物來說其出色的BD能力,也不能說高枕無憂。
圖2:部分被退貨國產藥物
其二,為什麼一眾18A Biotech裡面,如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科倫博泰等公司能夠混得風生水起,而有些公司即使藥物成功上市卻也泯然眾人。關鍵在於是否“超越預期”。
預期,來自比較。
一家Biotech是否能夠商業化,僅僅需要藥物上市。但如果想成長為明日之星,一定需要透過“殺死”某款大藥來一舉成名。
一如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頭對頭打敗BTK前任藥王伊布替尼,成就自己的首款國產“十億美元分子”之位;一如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頭對頭擊敗藥王K藥,不僅股價大漲,還成功與ADC霸主輝瑞達成聯用合作;一如科倫博泰的Trop2 ADC藥物蘆康沙妥珠單抗彎道超車吉利德與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Trop2 ADC藥物,拿下全球首款肺癌適應症。
細數18A那些成功建立真正商業化樂觀前景的前輩們,無一沒有完成“超越預期”這一步。
因此,對映恩生物來說,如何利用好這幾年間透過“塑造預期”得到的現金流,快速推進臨床管線並“超越預期”是重中之重。或許,如同成名前輩們一樣選擇“頭對頭”某款成名大藥?
不管方式如何,毋庸置疑的是,只有進一步“超越預期”,映恩生物才能贏得更多的資源與時間,真正兌現本土ADC領軍企業的價值厚度。結局如何,值得拭目以待。
來源:
1、招股書、各企業官網
2、朱忠遠,再闖IPO,創投日報
3、朱忠遠校友:乘風破浪,自信逐夢
4、認購火爆,映恩生物打響18A IPO重啟訊號槍,氨基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