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無駕駛室重卡來了!卡爾動力如何顛覆無人貨運?

作者丨卜松
編輯丨劉恆濤
圖源丨卡爾動力官方微訊號
2025年上海車展首日,一塊神秘的黑色巨幕佔據了卡爾動力展位的一大半,到場嘉賓都在好奇議論著背後究竟藏著什麼。
答案很快揭曉。
在上午的釋出會上,卡爾動力向全球物流行業丟擲了一枚“顛覆性炸彈”——全球首款無駕駛室純電動未來運輸機器人正式亮相。
這款被命名為“KargoBot Space”的產品,不僅以取消駕駛室的激進設計重塑了重卡形態,更是向外界展示了以“開源、通用”為核心的運輸機器人戰略。聯合寧德時代、地平線、禾賽科技等行業巨頭,卡爾動力悄然拉開了自動駕駛貨運從技術驗證走向商業深水區的大幕。
作為一家跨過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門檻的企業,卡爾動力CEO韋峻青在採訪中坦言:“過去十年,行業對自動駕駛的期待經歷了從指數級爆發到線性增長的認知修正,但2025年是真正的臨界點——當無人化車輛開始規模化執行,而非停留在Demo階段,技術與商業的雙向驗證才真正開始。”這家脫胎於滴滴生態的科技公司,正透過“硬體重構+生態開源”的雙輪驅動,試圖為萬億級物流市場裝上智慧引擎。
重卡進化為“運輸機器人”,重構貨運效率公式
“中國物流行業存在的普遍問題,表面上是‘不超載就沒錢賺’,本質是運力收益天花板太低。”韋峻青認為,傳統物流長期陷入“低價競爭、超載超限、安全隱患”的惡性迴圈,而自動駕駛技術透過硬體重構與演算法迭代,正在打破這一困局。“我們透過空間重構,讓合規載重就能實現收益突破,這才是可持續的商業邏輯。”
因此,卡爾動力在新一代產品中選擇打破常規,直接砍掉傳統重卡的駕駛室位置。
作為全球首款未來運輸機器人,它的無駕駛室設計並不是營銷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降本增效之舉:取消駕駛室後,車輛載貨空間提升25%,有效載重增加10%,這意味著單車年度收益可提升5倍,在煤炭、礦石等大宗貨運場景中,每年可為客戶創造25萬-40萬元的額外價值。
支撐這一設計的,是卡爾動力對貨運場景的深度解構。智慧底盤與可換貨艙的自由組合,讓同一輛車能快速切換快遞廂式、冷鏈冷藏、危化品罐式等近10種貨艙形態,覆蓋從港口到礦山、城市配送的全場景需求。這種“硬體即平臺”的思路,如同智慧手機的模組化配件,讓運輸機器人成為適應物流多樣性的“萬能載體”。
在技術配置上,卡爾動力基於前幾代產品的接力研發與落地,透過在西北地區運煤炭和礦石的累計千萬級公里里程,對極端場景擁有了深刻洞察。
32個感測器構建360度冗餘感知系統,包括行業首發的禾賽超高畫質雷射雷達AT1440,其點雲密度超越主流產品40倍,實現 300 米(@10% 反射率)的超遠測距能力。單顆地平線征程6P晶片支援全棧計算,適配Transformer演算法與VLA大模型,讓機器人在“鬼探頭”等複雜場景下的決策能力超越人類的“金牌司機”;機器人補能方面,其採用智慧換電底盤,電池包容量最高可達1026kWh,單次換電最大續航里程突破800公里。正如韋峻青所言:“貨運場景不太需要舒適性,但對安全和效率的極致追求,倒逼我們打造超越人類的感知與決策系統。”
據瞭解,基於KargoBot Space的大宗貨運和快遞快運車型預計於2027年量產,首款定價25萬元,每年5萬元的自動駕駛軟體服務費,讓每個貨運公司、每位卡車司機都能以更低成本擁有自己的機器人車隊。
基於運輸機器人通用平臺,除了針對大宗貨運場景,卡爾動力還會有快遞快運、城市配送、末端配送等不同場景的運輸機器人車型,全面覆蓋不同物流業務與多層次市場需求。
從“硬體製造商”到“生態構建者”,卡爾動力的開源野望
如果說產品創新是單點突破,卡爾動力的戰略佈局則展現了對行業生態的系統性思考。
其提出了“通用性平臺”,本質是將自動駕駛重卡重新定義為物流智慧化的基礎設施。模組化硬體架構與運輸機器人自動駕駛系統的結合,讓同一套系統能無縫適配港口封閉場景的低速作業,也能應對高速公路的高速編隊,打破了傳統自動駕駛系統“一場景一方案”的低效困局。
而真正有望引發行業自發跟進的,是卡爾動力的“開源計劃”。
不同於當前不少乘用車企對核心技術的嚴防死守,韋峻青認為,自動駕駛貨運需要打破傳統車企的“技術黑箱”,透過開放硬體設計與演算法框架,吸引更多開發者共建生態。“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光靠我們是做不下來的,我們希望有更多有想法的同行願意加入進來一起做。”他還以OpenAI的開源戰略類比,強調技術開放的本質是“用今天的領先換取明天的生態位”。
開放硬體設計框架、AI大模型及演算法,甚至共享資料評價指標與場景庫,卡爾動力走出的這一步不可謂不大膽。“開源不是刻意培養競爭對手,而是加速行業成熟。”韋峻青解釋道,“當我們的硬體迭代已進入下一代,演算法最佳化速度能夠做到領先行業6-12個月,開放現有技術反而能吸引更多開發者共建生態,這是一種健康的發展邏輯。”
在生態合作層面,工業和資訊化部在2023年6月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將堅持“車—能—路—雲”融合發展方向。而在卡爾動力的藍圖中,構建智慧物流生態的終極目標與上述方向緊密相連。
為此,卡爾動力拉來了重磅級夥伴,展現了強強聯合的戰略眼光。
公司與寧德時代的時代騏驥共建“智慧運輸能源走廊”,將L4級換電重卡接入其全國換電網路,在解決續航焦慮、實現幹線物流“無限續航”的同時,也透過車電分離模式降低客戶的資產負擔;聯合地平線、採埃孚等企業,從晶片設計到整車量產形成技術閉環,確保算力和演算法的深度協同,以及從感知硬體到執行機構的全鏈路可控。
這種開源戰略吸引的開發者生態,將進一步擴充套件運輸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從大宗貨運到城市配送,卡爾動力的“萬能載體”正在重塑物流行業的底層邏輯。
在政策與市場的夾縫中,踩準無人貨運爆發節奏
翻開卡爾動力的運營賬本,一組資料格外亮眼:華北、西北地區L4卡車編隊運營里程突破2000萬公里,運輸貨物達2億噸公里;京雄高速“1拖2”編隊測試,成功打通西北大宗貨運走廊。
這些數字背後,是卡爾動力對“混合智慧編隊”模式的持續打磨——首車由人類駕駛員領航,後車實現無人化跟隨,在降低系統風險的同時,積累真實場景資料。
“我們對此思考了很久,有些情景下例如收費站無ETC時必須有人類司機手動繳費,所以不能為了無人而無人,而是透過漸進式落地,讓技術與運營同步成熟。”韋峻青強調。
市場一側,卡爾動力無疑站在風口之上。據統計,目前全球公路貨運市場規模約為4.6萬億美元,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尤其是在司機短缺、運輸成本上升以及電商需求增長的背景下。根據麥肯錫的預測,到2035年,全球自動駕駛重型卡車市場收入將達到616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般將來自中國。
政策層面,卡爾動力在2025年獲得北京無人化道路測試許可,成為國內首個在四地實現多區域測試的企業。
卡爾動力智慧編隊行駛在測試路線
這一突破的背後,是其用行動積累的2000萬公里運營資料,形成了對政府部門的說服力,“我們沒有別的捷徑,安全的資料和運營案例才能打動監管”。韋峻青認為,如果人類司機面對複雜場景的失敗率是1%,機器也是1%,兩者疊加,就是混合智慧帶來的優勢,可以將失敗率降低,帶來安全性的全面突破,這些安全指標的提升將有助於讓政策更加開放。
面對未來,卡爾動力展現了清晰的戰略優先順序:短期聚焦短途場景商業化,利用工業園區、礦區等封閉/半封閉場景快速複製;中期透過換電網路與自動駕駛的協同,降低幹線物流成本;長期目標則是構建全球運輸機器人生態,將中國物流成本逼近更低水平。
“技術紅利期已至,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單點突破轉化為系統能力。”韋峻青在採訪中總結道,“卡爾動力的使命,就是讓每一輛運輸機器人都成為物流網路的智慧節點,最終實現‘貨物自己運輸自己’的終極願景。”韋峻青表示。
在這場物流革命中,卡爾動力或許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憑藉對技術、商業與生態的深刻洞察,它正在定義無人貨運的新規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