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車無人駕駛,開年即釋放出融資好訊息。
近日,L4級無人駕駛商用車廠商新石器無人車宣佈完成1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將率先交付萬臺無人駕駛車隊,迭代無人駕駛端到端模型能力,推動無人物流規模化發展。
據瞭解,新石器專注於物流場景的L4級無人駕駛,尤其是城市配送場景,其產品包括3款無人車——X3、X6和X12,全面覆蓋三輪車、麵包車、輕卡的無人化升級,可滿足電商快遞、生鮮冷鏈、商超快消、批發市場等多種場景的物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已成為順豐、京東、中國郵政等直營快遞體系在無人車領域的最大供應商,訂單份額均超過90%。
這也是繼港口、礦區等場景的無人駕駛實現商業正迴圈,另一大重要的商用車自動駕駛場景——末端配送迎來新里程碑。
一方面,除了新石器,礦山無人駕駛企業易控智駕、無人城配企業白犀牛等去年也相繼獲得融資。資本的肯定態度,也意味著封閉或半封閉場景下的無人駕駛,擁有更成熟的場景驗證和商業模式,正在加速邁入真正的大規模商業化階段。
另外,從自動駕駛的三要素:感知、規控、執行來看,技術升級帶來的市場新機會亦在突顯。
以攝像頭感測器為例,為了保證無人駕駛的全天候、全時段、全場景感知能力,尤其是在揚塵、汙泥較多的露天礦區等場景,通常要求其具備自清潔能力。
對整個智駕供應鏈而言,機會或許比想象中更多。
尤其是過去幾年在乘用車自動駕駛感測器、AI晶片、線控底盤等領域,已經擁有成熟產品的國產零部件供應商,若能利用其技術共通性,再從工程角度,與礦山、城配、港口等細分場景深度耦合,有望在這一波無人駕駛商用車大規模應用中搶得紅利。
商用車無人駕駛大規模鋪開,頭部供應商搶市
誠然,得益於關鍵零部件的快速降本,以及利好政策引領,封閉場景下的商用車L4自動駕駛落地時間更早,其技術成熟度、商業化成熟度更高,盈利模式也更多樣化,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塊市場極具吸引力。
尤其是隨著封閉場景常態化無人駕駛運營走向正軌,以及經濟模式得到初步驗證,各細分場景無人駕駛正在迎來新的放量拐點,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增長。
但其背後的無人駕駛關鍵技術,包括定位、感知、規劃、控制、決策、線控執行等,仍然是各玩家比拼的焦點之一。
比如,礦區無交通標識的非結構化道路較多,不僅坡度大、彎度大,還常需面對顛簸、泥濘等特殊路段,因此對車輛的控制要求更高,包括線控方面的技術能力。
而早在無人駕駛開拓初期,國內已有不少線控底盤玩家,憑藉快速響應、價效比高等優勢,在商用車領域打下了堅實的線控技術,未來有望隨著各細分場景的無人駕駛規模化加速,迎來新的紅利期。
例如,成立於2016年9月的汽車智慧底盤供應商同馭汽車科技,產品覆蓋整合式電子液壓制動系統(iEHB)、線控電子液壓制動系統(EHB)、電子機械制動系統(EMB)、電子駐車制動系統(EPB)、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等。
值得一提的的是,同馭汽車在商用車線控制動EHB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其線控電子液壓制動產品EHB,最大推力可達12000N、響應時間顯著優於傳統制動助力系統,踏板感覺優秀,顯著提升能量回收效率,縮短制動距離,支援AEB、ACC等智慧駕駛功能。
該產品可適用於3噸至10噸的微客、皮卡、輕卡、輕客、微公交,並且可以透過自研的制動系統組合方案將載重拓展到12噸,進一步滿足中型卡車、中型客車等車型使用需求,目前已為一汽解放、江鈴股份、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徐工集團、宇通集團等數十家國內商用車企業提供專業方案及配套產品。
針對商用車無人駕駛的應用需求,同馭可提供L2-L4級的制動系統全冗餘智慧解決方案,具有響應速度快、可靠性高、控制精度高、噪音小等產品優勢,並已經與美團、京東、菜鳥、九識、廈門金龍、易咖、長沙行深、酷哇等達成合作,未來有望在該領域實現更大規模量產。
不難發現,綜合近兩年封閉場景下的商用車無人駕駛市場的融資情況、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擁有無人駕駛商用車規模化落地的企業,大多“左手融資右手大訂單”,2025年將是這波企業及其供應鏈的大規模商業化關鍵元年。
比如,新石器透過深度耦合物流場景的地圖系統、排程需求及裝卸工具,高效打通了“無人車+自動化裝卸”,帶來了件均派送成本50%以上的降幅,助力客戶透過無人車成功實現了利潤的翻倍增長。
接下來,這家企業將基於快遞場景的商業化成果,在生鮮、冷鏈、商超、快運等場景快速完成驗證,預計2025年下半年進入爆發期。
值得警惕的是,邁過野蠻生長週期,隨著市場競爭焦點指向“細摳經濟賬”,即誰能在安全智慧的前提下為客戶帶來最多經濟效益,也將加速催化新一輪市場洗牌,頭部效應亦會更加明顯。
開放場景智慧重卡,無人拐點逼近
對比封閉場景,幹線物流等開放場景的重卡無人化來得更晚些,目前正從“輔助駕駛”逐步過渡至“無人駕駛”階段。
一方面,包括小馬智行、主線科技、卡爾動力等玩家,透過L4級的單車智慧和車間感知共享、協同控制等方式,旨在利用自動駕駛卡車編隊模式破局無人重卡,並初步探索高價值的商業閉環。
例如,繼今年1月成為全國首家獲准開展編隊自動駕駛跟隨車主駕無人測試的企業,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卡車編隊,將進行“1+N”編隊自動駕駛後車主駕無人測試,持續推動實現自動駕駛卡車大規模商業化目標。
目前,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已經完成了從道路測試到示範應用,從商業化運營到編隊自動駕駛無人化,下一階段將在不斷推進編隊自動駕駛全車無人技術的基礎上,持續推動自動駕駛卡車大規模商業化程序。
在此基礎上,小馬智行還與中國外運深化戰略合作,聯合加大對雙方合資公司青騅物流的科技研發與運營投入,持續擴大可控運力規模。截至2024年底,小馬智行與青騅物流總貨運量超8.6億噸公里,總運營里程超5700萬公里,自動駕駛運營里程超500萬公里。
與此同時,部分擁有商用車自動駕駛底色的智慧駕駛公司,現階段更關注智慧重卡能撬動多大的效益,並借鑑乘用車ADAS的成功經驗,致力於最大化商用車ADAS的經濟價值。
今年初,福田卡文VAN車上成功搭載宏景智駕IPM2.0——單J3智慧攝像頭一體機,這也是商用車首次應用中央集中式架構L2+級自動駕駛,可實現自動緊急制動、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輔助、車道居中保持、車道保持輔助、橫向穿行預警、橫向穿行制動、併線橫助等輔助駕駛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宏景智駕提供科技降險的智駕運營解決方案,大大提升了新能源商用車的行駛安全性,不僅降低了事故率,還解決行業的上險難保費貴賠付高的問題,為車廠、運營車隊、司機和保險公司創造了極高的經濟價值。
另外,其為新能源重卡提供的ADAS產品解決方案,既符合中國的強標要求,還可支援客戶出海至歐盟等高價值目的地市場。宏景智駕表示,立足歐盟法規、TCO節能、平臺化迭代升級等,將提供持續性價值輸出,包括以精準解決方案助力客戶智駕升級至L3及L4。
可見,包括宏景智駕在內的這部分ADAS供應商,不僅在智慧重卡領域實現了自我造血,還透過積累海量資料不斷反哺其智駕系統,進而為客戶創造更高經濟價值,同時做好L3及L4級商用車自動駕駛系統的技術儲備。
而隨著更上游的軟硬體供應商,以最新產品和技術打造的系統級方案重塑無人駕駛卡車,不斷縮小商用車與乘用車之間的自動駕駛技術差,無人卡車的量產拐點也在臨近。
有訊息稱,近日英偉達(NVIDIA)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Aurora、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達成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計劃大規模部署無人駕駛卡車。
其中,Aurora的自動駕駛系統AuroraDriver將整合英偉達DRIVE Thor晶片平臺,同時英偉達還透過DriveOS作業系統集成了AI演算法、深度學習模型和即時作業系統,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軟體基礎,大陸集團則主要負責提供感測器、控制系統等關鍵硬體。
這種軟硬體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或將大大縮短無人駕駛卡車的開發週期,加速其商業化程序。根據計劃,DRIVE Thor的量產樣品將於2025年上半年推出,而無人駕駛卡車的量產則計劃於2027年進行。
不難發現,2025年商用車自動駕駛在技術、市場、資本等方面都迎來了利好開局,各細分應用場景的無人駕駛全面鋪開是定局。
但隨著乘用車自動駕駛供應鏈的快速整合入局,商用車的智慧化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市場格局未定,誰先佔山為王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