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清潔局提供
紐約市自4月1日起全面啟動廚餘強制分類回收制度,要求市民將食物殘渣、受汙染的紙張與園藝廢料分別投入指定的棕色垃圾桶,否則將面臨至少25美元的罰款。儘管政策本意在於環保,但在多個華人聚居社群,卻引發不少抱怨,認為實施細節不夠人性化,實際操作困難重重。
按照規定,市民必須將廚房垃圾(如剩飯剩菜、茶包、咖啡濾紙、紙巾等)和庭院廢棄物(如落葉、草屑和細枝)單獨處理,由市清潔局每週統一收運。但許多民眾反映,每週僅收一次的安排,遠遠不夠應對夏季高溫或廚餘堆積的問題。
住在皇后區的一位華人居民表示,在早前參與的堆肥試點中就曾發現,每逢夏天,廚餘積存數日就會散發惡臭,吸引大量白色小蟲,“整條街都是臭味,真難受。”她建議:“其實現在普通垃圾已經變少,反而廚餘應該增加回收頻次。”
出租房房東則面對更大的壓力。一名華人屋主直言:“租客根本不按規定分類,我每天得開啟他們的垃圾袋一塊塊分揀,心力交瘁。”這類問題在多戶住宅區更為常見,許多房東擔心因此而被處以罰款。
即便是普通家庭,也不乏困擾。有市民抱怨,以前垃圾混扔時,每週收兩次還算合理;現在分類之後,廚餘垃圾積滿桶又不能及時清運,常常提前就開始腐爛發臭。
面對民間的不滿聲浪,清潔局也提供了一系列“除臭防蟲小妙招”:包括使用透明垃圾袋或可降解袋做桶內襯、瀝乾廚餘水分、桶底鋪報紙或撒小蘇打、用後蓋緊桶蓋等。還建議居民將易腐食物暫時冷凍,等到回收日前再投放,以避免異味產生。
官方表示,實施廚餘分類有助減少鼠患,並能將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或能源資源,實現垃圾減量目標。但許多居民仍期待市府進一步最佳化配套措施,例如增加回收頻率或提供更靈活的處理方式,而非主要依賴罰款手段推動執行。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