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81 篇文章


題圖:來自網站pixabay。
作者:VIVI,8 歲女孩的媽媽,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本文來自:VIVI的麥克風(ID:xxdzcmm)。
前一段時間,我跟楊先生聊天,討論怎麼解決孩子最近學習的問題。
討論的結果是,我負責英語和語文,他負責德語和數學。確定下來後,我說,你想一想,幫孩子規劃規劃怎麼學數學。
楊先生不假思索的說,行,我計劃計劃,比如每天教她一課。
可能很多家長都和楊先生一樣,面對孩子的學習困難,第一反應就是扮演老師的角色,在校外繼續向孩子傳授知識。甚至很多人把這個任務當成為人父母最重要的部分,每天和孩子的交流都是關於學習、作業,儼然成了第二老師。
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面對孩子的問題,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始終處於被動應付狀態。最後不光問題沒解決好,自己也是身心俱疲,越來越累。
多次崩潰和歇斯底里後,我才慢慢明白,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扮演的角色有很多,不同角色之間的重要性也不同,就像一個角色金字塔,搞對順序親子關係才會堅實牢固,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反之就會失去平衡,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塔底:情緒共情者
01
兩週前,我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活動現場有抽獎的環節,抽了三輪獎品,同桌的小朋友都還沒抽到,幾個孩子都著急了。
其中有一個年齡大一些的孩子說,我生氣了,我的火已經越來越高。她一邊說,一邊用手在自己的腦袋頂比劃。
這時同桌有一個阿姨指著桌邊孩子們的玩偶說,沒關係,雖然你們沒有得到獎品,但是你們得到玩偶了啊,這個他們都沒有哦。
類似這樣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
孩子摔倒了,趕緊指著旁邊的東西說,看,小鳥。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心裡難過,趕緊開解孩子說,你這算什麼,我們小時候還捱打呢!
我們總是想要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忽視當下的情緒。甚至有時,還想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時,強制讓他感受美好,學會知足。
雖然從當下短時間來看,這種方法似乎是有效的,孩子不哭了,也不再表達不開心了。但從長遠來看,我並不認同這樣的引導和表達。
人都喜歡驚喜和成功,孩子也不例外。得到了驚喜時開心,做成了事情愉悅,得不到、做不成時會失望,也是人之常情,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表達呢?
我覺得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作為成年人,我們不允許自己表達這樣的情緒,也無力承接孩子同樣的情緒。我們以為,允許孩子生氣和失望,孩子從此遇到這樣的事兒就只會生氣和失望。
但實際上,只有經歷過生氣和失望的體驗,孩子才有可能學會,面對同樣的事情如何更好地應對。
否則,他們長大之後就會如現在很多成年人般,面對情緒不知該如何解決,甚至陷入不應該生氣,應該表現更得體的自責中。
那天同事說完後,孩子們還是很著急,我看著他們說,哎呀,好想中獎啊!孩子就開始嘰嘰喳喳地說,我想要那個送給媽媽,我媽媽出門快回來了,我想給她一個聖誕禮物。
你看,當我們真正成為孩子情緒的共情者,允許孩子情緒流動,也充分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對孩子來說,這不只是父母伸出的橄欖枝,同樣也是叩開他們大門的鑰匙,讓彼此之間有了更好的溝通機會,是構建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
而唯有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才有可能讓養育變得簡單又絲滑,越來越輕鬆。

▲ Photo by Daiga Ellaby on Unsplash
塔身:輔助解決問題者
02
前一段時間,娃上游泳課遇到了些問題,因為她從來沒學過游泳,上課的過程讓她感受到了很強的挫敗感。
這件事解決起來其實並不複雜,找一個教練,報一個班,很快就能解決。這也是很多人給我的建議。但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我們這麼簡單直接地做決定,孩子就失去了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她的提示下,我們先是聽她吐槽,允許她釋放自己的情緒。並在第二天早晨告訴她,對於她擔心的報課教練語言不通問題,我們可以陪她一起學,但我們的方案僅僅是供她參考,是否採納方案,想要如何解決問題,主動權在她手裡。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對於問題歸屬者有非常清晰的定義。和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不同,PET判斷誰有問題的依據是,誰擁有情緒。
誰擁有情緒,誰就有問題,誰就是問題的主人,是解決問題的主體,其他人都只是輔助者。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面臨問題時,他們就是問題的歸屬者,是需要面對和解決問題的人。
日常生活中,總是不乏勤快的家長。幫孩子問作業,替孩子找老師,甚至很多時候,孩子情緒都沒起來,事情已經被父母擺平了。
的確,從效率上來說,這比孩子自己做快多了,為孩子節省了很多時間,也讓自己少費了很多勁兒。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介入孩子的問題,意味著剝奪了孩子自己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失去了鍛鍊的時機。同時,也向孩子傳遞了一種信念——你無法自己解決問題。
長此以往,父母身上抗的事兒越來越多,孩子越來越當甩手掌櫃,還得落一句“這又不是我的事兒,你怎麼一點都不上心”。
打破這種模式,就是要辨清問題的歸屬,穩住自己的位置,允許孩子自己掌握方向盤,等待孩子主動提出問題。
而作為輔助者,我們的任務是為他提供工具,引導他思考解決方案,搭建他和其他人之間的橋樑,並堅定地支援他的選擇。
當然,這樣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沒有什麼嚴重後果的小事開始,允許孩子體驗自己解決問題,也給自己機會觀察孩子的成長和獨立。

塔尖:授之以漁者
03
今年 10 月,娃從國內來到了瑞士。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面對如何繼續語文和數學學習問題。
原來在國內的時候,娃的學習都是跟著學校進度走,我們在家只是幫助她解決不理解的部分,從來不講授新的知識。但出國之後,如果想要繼續語文和數學的功課,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家裡開展學習。
剛開始,我也嘗試讓自己成為老師,在網上找備課的資料,想要扮演好家庭教師的角色。
但有一天,孩子跟我說,媽媽,我覺得在瑞士比在國內壓力還要大。我當時就覺得很詫異,因為跟國內比起來,我們的作業少多了,沒有大量的刷題,怎麼會壓力更大呢?
進一步和孩子溝通才發現,以前在國內,她只需要解決學校的作業,而現在回到家還要面對各種媽媽的作業,所以她覺得壓力很大。
這也讓我反思,父母和學校到底有什麼不同?學同樣的知識,我們需要和學校同樣的方法嗎?
思來想去,我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陪伴目標不是像學校的老師一樣,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和引導她,學會自己學習。
於是,我們開始調整方式,每天的家庭課堂取消了,取而代之是引導她自己學習。先從學過的部分開始複習,再慢慢過渡到學習新的知識,語文和數學都是她自己先學一遍,我們再和她過一遍看看哪裡沒搞清楚,再給她稍微講一下。
身邊的朋友說,三年級自學,行嗎?從實際情況來看,她確實還沒有完全掌握自學的技巧,但她很享受自己學的過程,也喜歡自己學過給我們講解的成就感。
其實無論是在哪裡上學,學校裡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普適的,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教授知識的技巧,而是瞭解自己家娃的學習方式,找到更適合他的學習方法,並幫助孩子掌握它。
我們給予陪伴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直陪下去,而是為了有一天孩子可以獨自行走,不需要依靠。所以,授之以漁永遠比授之以魚重要,讓孩子掌握學習的技能也比學到知識本身重要。
金字塔的建造是需要掌握正確順序的,倘若順序不對,塔尖做得再好,也無法保證建築本身的穩固。親子關係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給孩子講題沒效果是自己講解不夠好,事實可能是,脫離了穩固的關係,再好的技巧也無法發揮作用。
要想養育變得越來越輕鬆,不只是要苦修技藝,還要掌握對順序,否則,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 END –
推薦閱讀

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挫敗感?

我的 2024 年人生領悟:關關難過,關關過

向日本企業學管理靠譜嗎?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