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懂“超限效應”,不到3個月,兒子厭學情緒消失了,內驅力也爆發了

來源於公眾號華內媽心理(ID:maxinlikefu)

不久前,我剛和孩子爆發了一場衝突。
正常下班回家後,一進門我就看見孩子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我跟他說了幾句話都沒有任何回應,一生氣,我就上前搶走了兒子的手機。
孩子的情緒一瞬間爆發了,一把搶過手機跟我大吼:
“手機是我的,你沒有權利管!”
“我是你媽,我怎麼沒有權利管!我跟你說你今天要是不給我把手機交出來,你就給我滾,別讓我看見你!”
“我還不想看見你呢!”說完便氣沖沖的回了自己的屋子。
就這樣,我和孩子算是鬧翻了。
那一瞬間的爆發,讓我的思緒有了短暫的停滯,我無力的坐到沙發上,回想起孩子最近的這些變化。
原本兒子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排名在班級前十,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是在年前接觸了遊戲後,便慢慢的沉迷進了遊戲的世界。
原本作業、學習還能按部就班的進行,但是在假期裡,孩子那一段時間在家,更加變本加厲了。
每天學習的任務越來越敷衍,玩手機的遊戲越來越長,跟我們的溝通也越來越少。
後面雖然正常開學,但是孩子的狀態仍然沒有調整過來,狀態散漫,回家就玩遊戲,學習動力也越來越弱。

直到衝突爆發的這一刻,我才突然意識到了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是因為遊戲嗎?
該怎樣讓孩子戒掉遊戲,重新找回學習狀態呢?
這次衝突爆發後,我和孩子的關係還能和好如初嗎?
一瞬間腦海裡蹦出了好多個問題, 我開始有點恐慌和害怕,畢竟近年來,青少年因為和父母衝突而出現極端行為的新聞太多了,我真怕這樣繼續下去,會有什麼意外發生。
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這更增添了我的焦慮。
我開始嘗試學習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知識,甚至接觸了心理學,經過一些簡單的改變,前幾天我和兒子終於是和好了。
這也給了我繼續學習的勇氣,因為就像默薇老師說的:
關係好了什麼都沒關係,關係不好,什麼都會有問題。
至少現在親子關係有所緩和,也為接下來的改變和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在決定學習之後,我每天晚上都會一直聽默薇老師的《打敗厭學 提升學習動力父母成長團體》,瞭解了很多我教育孩子的誤區,也瞭解了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發育特徵和心理變化。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
每個人身上都有“應激反應”的本能。
當人感應到危險因素,就會立即採取應激反應,身體和大腦會進入自我防禦模式。
這時大腦就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阻止“前額皮質”發揮作用,讓原本理智的“前額皮質”陷入昏迷,無法控制我們的衝動。
這裡所說的“前額皮質”通常被認為是腦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注意、處理等較高層次認知功能在這裡得以執行。
換一句話來說,前額皮質就是大腦中控制衝動的區域。

而青春期的孩子“前額皮質”還沒完全發育好,所以無法像成年人一樣能夠較好的控制衝動的情緒。
通俗一點說,就是人的大腦會分為“理智腦”和“情緒腦”,因為青春期孩子的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所以情緒腦會佔據主導地位,容易情緒暴躁,動不動就會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
之前和孩子爆發的衝突,原本其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但是孩子處在那樣的一個情景中,把我當做了他的假想敵,所以立即處在一個抵抗狀態,而理智腦還沒發育成熟的他,就會將情緒一股腦的傾倒出來,造成了衝突爆發的結果。
瞭解到這些,大部分的家長想必都會理解孩子的偶爾發洩的暴躁情緒,這是青春期孩子生理發展的特質,有時候孩子也會控制不住自己。
而此時的家長,如果也跟孩子一樣,他吼你也吼,那親子之間的戰爭真的是一觸即發。
問題的解決並不是看誰的聲音大誰就有理,如果孩子的生理發育特點決定了他暴躁情緒的不可控,那作為家長,是否可以透過調節自身的情緒狀態,去接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孩子沉迷遊戲、厭學的真相
一個孩子能夠正常的上學、上班,這其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社會功能,而孩子在青春期的階段出現了厭學,其實本身就是社會功能受損的表現。

一般來說,當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時,家長們基本都會把問題歸咎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學習不努力,不上進。
但是就像大人不想上班,有時候想請假,甚至換工作給自己放假一樣,孩子有時候也會對學習產生倦怠情緒,出現這種情況時,大部分是孩子學習動力受損了。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但是大部分都是因為壓力大,缺乏成就感,父母包辦過多,對學習感覺痛苦、不快樂等。
對於我們家來說,孩子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我在心理上是將孩子當做我的心理依賴物件的。
我在情感上依賴孩子,也將期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的成就來凸顯我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家庭角色發生了錯位,孩子承受學業壓力的同時還要承受我對他的期望和情感依賴。
同時我自身壓力帶來的焦慮,對孩子學習上的監督和嘮叨,終於讓孩子無法承受,心理上正在一點點的崩盤。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所引起的心理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也是透過學習,我瞭解到了厭學分為3個階段:輕度厭學、中度厭學和重度厭學。
在輕度厭學的時候,孩子只是出於思想上的牴觸,這個時候只是表現在寫作業磨蹭,或者是抄作業,注意力不集中等。
中度厭學時,厭學的思想已經上升到了行為,會出現不寫作業,上課睡覺,或者玩遊戲等。
當到了重度厭學時,思想和行為都已經明顯的牴觸學習,會出現休學或者是頻繁請假不上學的情況。
起初孩子只是因為玩遊戲對學習有一點牴觸,那個時候已經是有了厭學的症狀,只是因為我的忽視,導致孩子的情況在經過疫情期間後的進一步惡化。

而孩子沉迷遊戲,其實只是一個表現現象。
孩子不是因為玩遊戲才不願意學習,而是因為現實和學習帶給他的都是不好的感受,所以孩子才會選擇進入遊戲世界來逃避。
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改善孩子的厭學情緒?
孩子身上的任何問題,切入點都是關係的問題。
很多家長可能都深有體會,孩子不願意學習,整天玩遊戲,當家長的說什麼都不管用,該玩還是玩。
這是因為家長不瞭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只會站在居高臨下的角度去評判孩子,從來沒有想過透過溝通,去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換做是我們,如果我們看某位領導不順眼,那他說的話也會被我們當做耳旁風,甚至會在私底下拿來調侃當做玩笑。
只有當關系改善時,孩子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困惑、自己的困難說給父母,父母才能針對性的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
在這一點上,我正在努力的改變和適應。
我在慢慢摸索和認清我們之間的界限,也在逐漸放手把屬於孩子的決定權還給他。
有時候我仍然控制不住的喊他和監督他,但是父母的每一點變化孩子其實都能感受到。
晚上吃飯時,孩子跟我說:
其實我知道你最近都在學習,也知道你最近都在盡力的改變。
我知道我最近的情況不太好,學習退步了,對你的態度也不太好,可是有時候您的嘮叨真的挺煩的,真的讓我沒心思學,有時候我真的寧願打會遊戲,也不想跟你說一句話。
聽到這些,我感觸很深,我知道我和孩子都還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去適應,但是想必以後的路,應該不會那麼難走。

至少我知道了孩子牴觸什麼,厭煩什麼。
有時候孩子們的問題,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這個家庭存在的問題,也照出了家長自身的不足。
希望在經歷這一段風波後,我和孩子都能迎來我們的二次成長,而做為媽媽,我也希望能透過學習進一步的覺察和調節自身,做一位更加有力量的父母。
只有這樣,我才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去幫助他克服問題,而不是幫倒忙,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華內媽心理,專注於10-18歲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和厭學破解,透過對中小學生提供學習動力1對1線上影片輔導,幫助學生喚醒自我裝配學習動力;透過向家長提供破解孩子厭學症狀的線上音影片課程,療愈家長焦慮。微訊號:maxinlikefu。本文所涉圖片如有版權,請及時告知。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