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太強大,有些話真別隨便對孩子說

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後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我兒子今年剛剛上學,去的第一週就被同班同學撓破了臉頰。後來每天他放學,我們就會盯著問,今天有沒有被欺負?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感覺孩子真的越來越膽小,對學校不那麼感興趣了”
這則留言讓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觀點在教育上的運用比馬龍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Rosenthal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所小學隨機選取了一群學生做評估,然後她點名圈出了一部分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能力更強更有潛力。
但其實,這些學生都是她隨機抽取的,根本沒有所謂依靠評估成績這個說法。但她的專業性讓老師們都信服,這些學生就是最有潛力的一群孩子。
之後就發生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那些被Rosenthal隨機點名的學生,真的就變成了那所小學裡最拔尖的孩子。這個就是比馬龍效應在教學上的驗證。
所謂“比馬龍效應”其實指的就是,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自己的行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這樣的一個自驗現象。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對這個效應的解釋是,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預期,會潛意識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態度會影響孩子自尊自信的水平,從而就讓孩子自我驗證了這些期望。
一直被認為“太小不爭容易被欺負”,孩子就真的變成逆來順受的老實人;
一直被認為“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孩子就真的非常挑食;
一直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就真的成為班裡最差的學生。
一旦對孩子預期形成後,我們的言行和態度都是有意無意在強化這個資訊,過度的保護、過度的關注、過度的管教,這些都會讓我們自己和孩子都過度關注這件事本身,從而孩子也會越來越確定自己就是這樣的。
而過程中父母老師的態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納、不被愛、不被認可”。於是這就形成了他們的自我預期,從而就會影響努力動機。
“我反正就是這樣的,我努力了也改變不了”;“反正有爸媽保護我,我也不需要變得勇敢”。
而孩子的不改變又會進一步強化老師家長的預期,“我就說,這個孩子改不好”,從而他們出於關切會進一步去“督促批評教育保護”,這就進入了一個“壞/笨孩子”的迴圈。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好/聰明孩子”的迴圈:父母老師重視我,我也自己重視自己。他們提供了機會給我並且對我的表現大力稱讚,那我就要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些被重視的領域裡做的更好、學的更多。
這就是典型的良性迴圈:“人重視我,我自重;人愛我,我自愛”。

為人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越來越好。但經常的,我們的思維會侷限於“提高這個不好的,孩子才會越來越好”。於是,我們就不自覺地進入了“比馬龍效應”的怪圈。


這並不是說對於孩子的問題坐視不理,更加不是一味的“成功教育”,但這提醒我們要用一個全域性觀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不因為某件事不好而全盤否定孩子,更要去真正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可以擔心孩子學習專注力不夠、學業成績不好,但請先去了解一下孩子,他的優勢是什麼,哪些科目會感興趣,先幫助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
這也提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問題,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發展沒定性,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不要把某個單次發生的事件變成了“孩子就是這樣的人”。
可以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多問問孩子,幼兒園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孩子喜歡做什麼,和誰玩?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這樣的方式給予孩子的力量遠遠更大。
孩子不是拼圖,不是缺了這塊填上,拼圖整體水準就好了。孩子更像一部精密執行的輪軸,也許你看到的是輪子A不轉了,你花盡力氣去幫助孩子搬動輪子A,效果根本就不好。
但也許我們只要給給上下的輪子加一點點油,反而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推動這個不轉的輪子。
沒有了解的教育,只能隔靴搔癢;
沒有愛的教育,只能淺嘗則止;沒有接納的教育,只能一次又一次驗證比馬龍效應!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雄獅,但卻最終被我們養成了小貓。要相信,“心想事成、心誠則靈”,教育孩子上真的有這樣的說法!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