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發文,醫保局牽頭:集採藥品的問題終於要出手調查了

1245個字 閱讀時長:4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不平靜的週末。
過去的這個週末,太熱鬧了,中美訊息不斷,網友還在小紅書上對賬

,但是很多人其實在關注另一件事:

集採藥品的問題。
京滬醫生委員紛紛提案,集採有關官員被查,網上熱議不斷。

今天一大早,訊息來了:

人日發文,醫保局牽頭,這規格不簡單,最新訊息是新華社也發了,看來週末的不平靜都有跡可循了。

這個事情進展這麼快,短短幾天從查處人員到醫生提案再到牽頭調查,熟悉部門運作邏輯的都知道, 有關部門應該已經察覺到問題了。

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判斷:

出問題的主要不是集採製度,而是集採藥品的質量
關於集採製度,我們上週就算過一筆賬:
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和醫保資金不足,政策必須做取捨。

按照現有的資料來看:


202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3億,10年之後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億。
老齡化加劇多出了一億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長期用藥的,而且目前不但面臨醫保資金吃緊,還有少子化對現收現付的醫保機制的衝擊
一增一減,醫保更吃緊。

這還是整體情況,再來看老年人結構的話:


農村老人佔比更多, 他們的基礎醫保更少,醫療負擔更大,所以大規模的集採仿製藥入院:
其實起到的是一個兜底全民的作用
這是政策必須要做一個取捨。

集採製度肯定是勢在必行的,但推行集採的一個前提就是:

要保證集採藥品也就是仿製藥的質量是有保障的

現在大家從邏輯和實際使用情況來看:

集採藥品確實便宜,但是存在藥效不好的情況

這裡就有問題了:

藥效不好到底是仿製的問題,還是藥企出了問題?
我們看財新之前的報道:
在部分地區,企業透過一致性評價後,若想把高價輔料更換為低價輔料,在省級藥監部門備案即可,不需要重新做生物等效性試驗。

這不就是藥企為了低價中標而偷工減料嗎?

先用藥效符合要求的仿製藥做一致性評價,然後再更換輔料降低成本,難怪集採的藥品藥效達不到要求:

本來仿製藥在製備工藝上就有短板,這還給換輔料,不只是欺騙醫保部門這麼簡單了
比如上海醫生委員就說:
集採降壓藥效果不好,要知道心血管這種慢性病,一旦控制不穩,就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這簡直就是謀財害命啊。
必須嚴查。
另外:
在嚴格規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和藥效質量之外,是不是也可以最佳化一下集採機制。

讓追求更好醫療效果的使用者,可以自費選擇原研藥,現在醫保可以在院外購買原研藥,但是院內即使自費也買不到。

在降低醫保負擔,擴大醫保覆蓋面的基礎上,能不一刀切是最好的了

不用過度解讀集採政策,靜待調查結果就好。

就這樣。

推薦閱讀:

感受到風向變化。
開年的幾個事,讓我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擴大免籤韓國人扎堆來上海我還沒覺得,小紅書賽博難民也有點將信將疑,直到今天看到上海今年對泰勒來滬巡演持樂觀態度…
我們之前說過,小機率事件的密集發生,唯一的解釋就是底層邏輯在變化。
可以繼續閱讀:感受到風向變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感受到風向變化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事出反常必有妖

500個點贊局勢
大的來了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