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西西弗評論J
來源:西西弗評論
文章已獲授權
低價中標的廠商也不是傻瓜,醫院渠道賠點錢,整體不一定虧錢。
1
2024年12月國家醫保局組織的第十批藥品集採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熱議。其中,心腦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常用藥阿司匹林腸溶片因中標價低至3.4分錢,成為這輪輿論的焦點。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佈的集採中選結果,阿司匹林腸溶片中選企業共7家,中選價格在3.4分/片—4.8分/片。最便宜的價格60片包裝的1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只需要2.06元,也就是說,每片藥的價格降到了3.4分錢。
這個新聞引起了輿論場上很大的爭議,比如經濟觀察網就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3分錢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採落選企業如是說》

有些網友認為,廠家低價中標後,一定會偷工減料。微信裡面一位群友如是說:
現在是藥廠日常生產偷工減料,降低製造成本,無人管理和監督的問題,哪是什麼一致性的問題。送檢的樣品都是合格的,符合國家規定的。平時生產的,到底投多少料,按照不按照配方來投。那就不好說了
藥廠的生產管理有GMP認證,這個事情是藥監局管。不管中標價格是3分錢還是3毛錢,藥品質量都得保證。歷史上確實出過偷工減料的事件,比如2006年的齊二藥案。齊二藥的供應商二甘醇假冒丙二醇銷售給齊二藥,齊二藥違反GMP有關規定,將“二甘醇”輔料用於生產。
最終案件的結果是,藥廠被查封,吊銷許可證。齊二藥總經理尹家德,副總經理朱傳華、郭興平,化驗室主任陳桂芬,藥品採購員鈕忠仁五名責任人被判四到七年有期徒刑。
藥品的監管法規是比較嚴厲的。出了事情,很容易就追究刑事責任。不過,在暴利面前,資本願意冒進監獄的的風險,也不能說就不會偷工減料。
低價中標後會不會偷工減料呢?中標價格到底是不是真的低價呢?這個我無法判斷。
大家對部分藥物的利潤率,可能缺乏概念。瑞士一家機構PublicEye對六種抗癌藥做了一個調研,其中生產成本佔售價的比例是0.1%到6.2%。其中一款藥物Revlimid, 售價是6545瑞士法郎,生產成本是4瑞士法郎,不到售價的千分之一。

2
我們看看中標的廠商。以0.034元/片中標的公司叫京新藥業,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這家公司24年前三季度收入32億,估計全年40多億,毛利率超過50%,營業利潤率超過20%,淨利潤率18%。這個利潤水平,在A股上市公司裡面,不算差,挺賺錢的,並不是一家虧損或者不怎麼賺錢的藥廠。
公司市值100多億,是一家民營公司,控股股東幾十億身家是有的。
我們再看看阿司匹林腸溶片這個市場。
下面資訊來源是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官網上一篇文章,題目是《這款年銷超32億藥品,或“難逃”第十批集採》,釋出日期是2024年3月。資料應該有可信度。
文中寫到:作為一款抗血栓治療及預防的常用藥,目前阿司匹林腸溶片尚未被納入國家集採。24年3月還沒有進入集採,24年12月的集採應該是這款藥第一次集採。
文中提供了一些資料:阿司匹林腸溶片2022年等級醫院銷售為15.38億元,拜耳佔據95.79%市場份額;2022年零售渠道銷售為16.85億元,拜耳佔據70%的市場份額;2022年等級醫院及零售市場的銷售額超32億。
根據上面的資料,這個藥32億市場,拜耳佔八成以上市場份額。2022年拜耳在中國賣了差不多26億,大概3.4億歐元。而拜耳這個藥2023財年的總全球銷售額是6.26億歐元,拜耳這款原研藥中國一個市場佔全球總量的54%。僅就這款藥而言,中國市場的確實是一個利潤豐厚,很好賺錢的市場。
全球阿司匹林市場,拜耳這個原研藥的市場份額大概30%左右,其他都是仿製藥。但在中國,集採前拜耳原研藥市場份額超過80%。中國人確實喜歡原研藥,是真愛。
這款藥大概醫院銷售和零售銷售各佔一半左右,零售渠道銷量還更大一點。根據《3分錢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採落選企業如是說》裡面的資料,集採前拜耳的價格大概0.6-0.7元。這款藥京東上售價大概是0.85元(25.65元30片)。集採前醫院價格0.6-0.7元不算離譜。
那麼,醫院銷售渠道15億銷售額,每年大概就是20多億片的銷量。現在集採中標價下降到0.3-0.5分,原先15.38億元的醫院市場,會萎縮到1億左右。其中京新藥業的份額,能有3000萬不錯了。
一家年銷售額40億的公司,為了1個億的市場,也就3000萬的一個集採單子,報低價中標,然後再偷工減料,冒執照吊銷刑事責任的風險,總覺得有點不理性。
此外,這個藥主要的成本是輔料包裝這些,有效成分阿司匹林的價格,也就是0.3分-0.7分/片,佔總成本的10-20%,在有效成分上偷工減料,又能省下多少錢?
我覺得,如果這家企業先低價中標,然後偷工減料冒著風險擠利潤,有點腦子進水。如果一家小藥廠,在鉅額利潤面前鋌而走險,也能理解。一家幾十億銷售規模的公司,為了一個幾千萬的集採,冒這麼大風險,不太合理。
3
那麼,為什麼企業願意去報這麼低的價格。京新藥業說自己成本控制的好,3分錢一片也能賺錢。京新的辯護也許是真的,也許是假的。我們還是看看反方的觀點。
《3分錢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採落選企業如是說》這篇文章援引一家藥企的觀點:阿司匹林腸溶片應不低於4.5分/片(其中毛利0.2分/片),也就是說企業的成本是4.3分/片。假設這家企業的資料是真的,3.4分肯定是賠錢的。每片賠1分錢。
那為什麼京新藥業會賠錢賺吆喝呢?
大家不要忘記,這個市場只有不到一半是醫院市場,剩下一半是零售市場。零售市場上,一片藥賣多少錢?
零售市場上,京新藥業60片賣28.47元,每片0.47元。我不知道零售渠道出廠價多少,假設是零售價的一半,零售渠道每片藥廠可以拿到0.24元。
假設成本是0.043元。零售渠道,藥廠一片賺0.2元,醫院集採渠道,每片賠1分錢。
進入集採渠道,醫院都開我的藥,能不能帶動零售渠道的銷量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集採渠道一片藥虧1分錢,零售渠道一片藥賺2毛。如果集採渠道的賣10片藥,能帶動零售渠道賣一片藥,這個生意整體上就是賺錢的。
買的沒有賣的精。本來醫院渠道一年20多億片銷量,進集採估計也就拿幾億片,賠個幾百萬,換個進入一個新市場的門票。對一個年銷售40多億,利潤大幾億的公司,挺正常的。不過,現在輿論場對京新3分錢的阿司匹林人人喊打,靠零售渠道賺錢有點難了。
低價中標,企業一定就會偷工減料?我覺得也不一定。關鍵還是看企業的真實成本和競爭策略。企業為了佔領市場,先虧本進入的例子太多了。
不過,拜耳被集採趕出這個市場,還是挺疼的。畢竟一年20多億銷售額,以拜耳的價格和成本,這款藥利潤還是非常豐厚。集採前每年從中國市場拿走10個億利潤,應該差不多吧。現在集採拜耳退出醫院渠道,如果能守住零售渠道70%市場份額,也還有幾個億利潤。
最後,國家醫保局新聞釋出會說,2018年以來,國家組織藥品耗材集採共節約了4400億元,平均每年才幾百億元。FDA官方網站說從 2009 年到 2019 年,仿製藥為美國醫療系統節省了近 2.2 萬億美元,平均每年2000億美元。中國在仿製藥方面省的錢,和美國比差太遠了,大概只有美國的5%。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呀。

